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结束后,和罗斯福、邱吉尔各自启程回国。1943年12月27日途经印度时,受到英国驻印总督的欢迎。蒋介石在加尔各答住了两天,由史迪威陪同到兰姆伽训练中心视察,随同人员有商震、林蔚、杜建时、朱世明。这时第22师及新38师已合组成新一军,由郑洞国任军长。蒋在兰姆伽检阅了该军,并分别召见中国各级军官和美军军官谈话,鼓励他们努力训练部队,共同作战,消灭日本侵略军。停留一天返回加尔各答。
史迪威一向认为中国高级指挥官无能,兵役制度腐败。所以,在训练中心针对下级军官及士兵的训练,派赴各部队的联络官,有时不通过团,师级部队长直接调动营、连。联络官就象太上皇,这就激起中国将领的反对,曾多次提出调动部队必须通过该部队长许可,但仍未贯彻执行。其次在两军对日作战中,远征军多分配执行艰巨战斗任务,而美军的补给、支援又比之优越,因此两军的怨恨屡有发生,远征军认为:“我们还没有当亡国奴,在印度却成了美国的殖民军。”
自1942年以来,美国在印度陆续装备了中国十三个军[1],史迪威则拟以中国士兵、美械装备、以美国军官指挥,他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当然就由他指挥了。而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则坚决反对。
1944年史迪威派出以巴特赖上校为组长的赴延安观察组,目的是调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际作战情况,作为处理中国战区的军事问题及美援去向的第一手材料。
巴特赖实际观察的结果,发现共产党领导人及八路军,从士兵到军官团结一致,生气勃勃,对战胜日军充满信心,这与国民党的宣传完全相反。在接触中看到八路军士兵吃得饱,穿得暖,官兵平等,待遇公开,精神焕发,这与国民党军中的军官克扣军饷、虐待士兵、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的对照。
而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部队却分享不到美援的任何物资装备。这些物资完全由蒋介石分配其嫡系部队,显然是极不合理,不利于团结作战。史迪威建议盟军应把援华物资及军事装备分给八路军一部分,这个建议被蒋介石所拒绝,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了。1945年初,印度报纸大字标题登出“史迪威将军被召回国,中国战区参谋长由魏德迈担任”的消息。当时我们只知道这是蒋介石的跋扈和史迪威的野心,两者极不相容,并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潜伏着以后内战的危机。(www.xing528.com)
1945年4月,盟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印度新德里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欧洲战场取得胜利。驻印盟军各国部队先后到达新德里。游行队伍前部是军队,后部分是穿着节日服装的群众。军队排列顺序为美国部队在前,其次是英国部队,穿裙子的苏格兰兵包括在英国部队内,以下是加拿大部队,中国部队是第四位,最后是印度部队。当时印度总督魏菲尔正回国述职,由孟买总督代理校阅部队及游行群众,晚间在总督府广场有焰火晚会。
欧洲战场基本结束,盟军主力转向亚洲战场,轰炸日本东京,进行了全面反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胜利。兰姆伽训练中心也宣告结束。由美械装备的十三个军,随即先后调回国内东北、华中各地区接受日军投降事宜。这部分装备精良的部队1946年即投入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直到1949年被彻底消灭。
【注释】
[1]另一说是十二个军,见《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中宋希濂《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一文。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