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革命诗人黄白莹的生活与贡献

天津革命诗人黄白莹的生活与贡献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生存,母亲把大哥送到一家饭庄学徒,把年仅12岁的黄白莹送给一家富户作童佣。后来,他的家成为天津革命诗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秘密集会点。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黄白莹的诗作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1936年6月,在天津“左联”推动下,天津革命诗人邵冠祥、曹镇华、黄白莹、简戍等人发起成立了“海风社”,出版了《海风诗歌小品》月刊。黄白莹担任了《海风诗歌小品》月刊散文组编辑。

天津革命诗人黄白莹的生活与贡献

肖义芳

白莹,这个晶洁的名字,半个世纪前曾在天津诗坛上放射着灿烂的光彩。

黄白莹原名黄冠义,笔名白莹、白丁、欧阳丽娜,原籍广东海南县,1917年9月6日(阴历七月二十日)生于天津,兄弟四人,排行第二。

黄白莹的童年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父亲黄显明是个厨师,后在天津开设小饭庄,因经营不善,1929年负债破产逃亡上海。父亲走后,留在天津的母亲和兄弟,毫无收入来源,生活陷于绝境。为了生存,母亲把大哥送到一家饭庄学徒,把年仅12岁的黄白莹送给一家富户作童佣。第二年他又到仙宫理发店(今滨江道万寿山理发店)去学徒,每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的活,还要经常受到师傅的打骂。一个13岁的儿童,饱尝了旧社会的冷酷和摧残,使他在幼小时起就锤炼出一个反抗压迫、憎恨黑暗的性格。

黄白莹自幼十分聪颖,7岁入旅津广东小学读书,成绩优秀。他特别喜爱诗歌文艺。在理发店学徒时,尽管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他仍拼命挤时间阅读一些进步文艺书刊,接触一些爱国知识青年,较早地接受了进步思想。从1931年开始,他对抒发个人心声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开始习作诗歌。1933年,父亲在上海流浪4年后回到天津,到北安利饭庄(广东饭馆)当了厨师,将他带到饭庄去学徒,生活逐渐安定。父亲望子成龙,不久便不让他到饭庄干活了,留在家里专心读书,从而使他获得一个暂短的集中自修的机会。这时,他家住在法租界海大道集贤里11号(今哈尔滨道增贤里19号),他购买了各种喜读的书籍,从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同时从事写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作和文章。由于他亲身尝受着旧社会的苦难和压迫,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思想上不断激发起难以抑止的革命激情。黄白莹抒发心声的早期诗作《卖花婆》、《卖糖歌》、《换破烂的女人》、《出力者之群》、《生命的哀吼》等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他的诗歌的世界就是现实的疆场,他英勇地驰骋于这一疆场上。他的作品深沉纯朴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猛烈地鞭挞了旧社会的黑暗。1934年2月,他在反映工人生活的《出力者之群》的诗作中写道:“乌黑的前额,/挂满豆粒大的汗珠;/他那缓缓的移步,/象流浪者的踌躇。/阶级的本能,/他们披着污秽而残破的旧衣,/突出着酱黑色的胸脯,/象征他们有使不尽的雄力!/这出力者的群中,/有从沉重的地租里奔出的,/有从罪恶的都市中堕落下来的,/他们忧郁着,烦恼着这生活,/生活使他们积着无限的悲哀。”

由于他的诗作才能和鲜明的进步倾向,逐渐结识了当时革命诗人邵冠祥、孟英、简戍、王亚平等人。这些人经常在他家里聚会,交流思想,分析形势,研究诗歌方向,这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大转折。后来,他的家成为天津革命诗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秘密集会点。

1935年8月,黄白莹在《失业三部曲》的诗作中,抒发了他满怀激情奔向革命的心曲:“深望这一夜将无尽的延长,/因为明天,/明天我就将奔向饥饿的线上!/到哪里去?/这四周尽是饥饿的叫嚣!/然而,终要吃力地挣扎起倦了的双腿,/寻找啊!/我奔上天涯海角。/明天,无边的悲哀再不会飘上我的心来,/深望今天迅速地缩短,/因为明天,/我就将爬上斗争的线上!”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天津广大爱国青年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以法商学院为核心,联合北洋、南开等十几所大中学校于12月18日举行了抗日救国大示威。黄白莹积极投入了斗争行列,并以诗歌为武器,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走上了抗日救亡斗争的第一线。

1936年2月,平津一些进步学生,在南下河北农村深入宣传抗日的基础上,为广泛团结爱国青年发展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黄白莹也成为光荣的“民先队”成员,这个期间,他的诗作《塞上进行曲》、《清晨的号角》、《我们要死在战场》等等,大都以抗日斗争为题材。这年暑期,他赴天津西郊王兰庄、小园、姜家井村进行抗日文艺宣传,曾写下《姜家井黄昏的田园》诗作,描绘了抗日救亡运动在农村的情景。

1936年10月,他在《镇风》诗篇中,以激越的情感为“民先队”写下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不再是软弱的华夏子孙了!/我们不再是牛马般的黑奴了!/我们不再是独裁者的驯民了。/我们要牵起一条坚固的链,/由血迹斑斑的海岸,/超越过汹涌的重洋,/心灵一般的连!/我们跋涉着在冰雪大地,/我们疾行着在椰子林间,/无一丝的恐惧,/无毫发的惊惶,/伟大的钢铁先锋队啊!/飓风撼摇山岳了,/群之朝流在大地奔腾了;/奋起啊!/有铁血的同志,/我们要扫荡起,洗刷宇宙的狂飙!”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黄白莹的诗作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

1936年6月,在天津“左联”推动下,天津革命诗人邵冠祥、曹镇华、黄白莹、简戍等人发起成立了“海风社”,出版了《海风诗歌小品》月刊。黄白莹担任了《海风诗歌小品》月刊散文组编辑。他在《海风诗歌小品》月刊上以白莹、欧阳丽娜等笔名发表了《悼高尔基》、《我》、《花烛之夜》、《断电》、《夜之歌》等许多诗作。大胆暴露时代的黑暗,勇敢地发出了救亡的呼声,推动天津抗日救亡斗争广泛深入地展开。

在迅猛发展的诗歌运动中,为配合现实斗争,他积极倡导诗歌坚持大众化的方向,使诗歌成为人民斗争的武器。1936年6月,他以欧阳丽娜为笔名,在《庸报》副刊发表了《大众唱本》的诗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诗歌大众化的方向问题。文章写道:“基于这伟大的非常时代的需要,和客观环境的紧迫”,诗歌“只有在实践上向大众的队伍里面走,这已绝对不容我们迟疑”,“为了我们新诗要有伟大的将来,非常时代的喇叭应在大众手里吹起”。“在这血腥严密布满了的,强暴、凶恶、屠杀氛围着恐怖的国度里,当前的现实再也不容我们忽视了,我们要在压榨下的死亡呻吟里唤起撼天的怒吼!”在这个基础上,他和简戍合作出版了《海河,夜之歌》散文诗集,收录了几年来的散文、诗作呈献给天津人民。他的诗篇都是反映现实斗争的题材,充满了火热的革命激情,用大众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感染人民。如他在《夜之歌——塞上夜》中写道:“朔风衬合一片号声,/嗒嗒滴,涌起多少英雄;/昨天的原野有几多凄凉,/今朝的大地是温暖而浩荡;/平沙,广际连天,/无数棵小树在眼帘飘现,/不虑寒风、飞雪,/不惧胡马衔金声!今夜是流血的日子,/明朝有灿烂的东方,/肩负泰山千万重,/冒雪、冒严寒的塞上风;……”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黄白莹写下了《我们的歌》:“用火把将我们双眼挣开,/让军号毁去昨日的梦,/那怕炮火使我变成灰,我们要将光明夺来!”同年7月20日,日本帝国主义凶暴地将邵冠祥、曹镇华等三位革命诗人捕去,随后加以杀害。面对日寇的血腥暴行,白莹于7月22日愤怒地写下了《没有自由的地带——给华、谦、祥》,[1]诗中写道:“我们没有了土地,没有了自由,/象条鱼,辗转在枯干的河床,/生命任着敌人揪,/说不上那一时,那一刻,/或是今夜度不到天光,/身子摔倒在地上!/我们记住,这是中国的土地,/屹立几千年我们的祖国,/今天,敌人毁灭了真理,/火炮、坦克,满街推!/我们这里成了敌人的天下,/飘着异族人狰狞的喧哗!/这是没有自由的地带,/我们的同胞变成待死的囚徒,/一时,一刻在惊颤中跳,/不知那时估不透的奇突,/捕到我们的身上!/(象只麻雀落入了巨网)/一个夜晚,一个清晨,/用一手连串的把戏,/拴起三个战士的自由!/同是自家的血肉,今朝/引导着敌人攫走自家的同胞,/我们默记着这亘古的怨仇!/天天支持着一个希望,/有如慈母惦着儿子归乡,/我们会半夜惊醒,(醒后还忆着噩梦的情景。)/撑着身子,选一个友人的模样,/也选一个被敌人鞭笞的面影。/没有自由的地带,/眼睁着看友人,象灯花,/将徐徐地熄,徐徐地灭了,/合上眼,我们容忍这一刻,/月亮没有毁灭,太阳还有光。/我们斗争的高涨永远高涨!”在这首诗后,还写了一个说明;“在这还是属于中国管理,还有中国旗帜飘扬的地带——天津,我们实际上已经成了没有祖国的孩子。敌人随时捕人,尤其是学生和团体的分子,几乎成了他们逮捕的主要人物。……这首诗是他们被捕的第三天写的,在友人生命已经触着死亡的边沿的时候,我只能挥着笔涂这一首诗,对朋友、对自己,我都感到极大的惭愧。我是怎样被这残酷事件苦痛着,然而这苦痛不是屈服,不是消极,这打击更加强了我们反抗的决心。”

1937年7月底天津沦陷,为发动全国人民投入抗日民族的解放战争,共产党决定把天津的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志士撤离城市,分赴华北各地农村,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烈火熊熊燃烧起来。8月底9月初,黄白莹和战友们迎着朝曦,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战斗过的故乡,踏上了新的征程。9月中旬,他们辗转到达济南,随即同一部分北平学生和留日学生组成了“平津学生流亡同学会”,组织了“平津学生移动剧团”,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们在济南的剧场公共场所和街头,先后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烙痕》、《张家店》等许多抗日名剧。教群众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救中国》、《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呼唤人民起来抗战。(www.xing528.com)

为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0月中旬,党派黄白莹到国民党山东第二专署范筑先部建立政训处工作。范筑先是个有高度爱国主义思想的军人,在日军攻占德州后,韩复榘率军逃往黄河以南,经过共产党的工作,范筑先不退黄河,发出守土抗战通电,并在共产党帮助下,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11月,鲁西北各县先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训处,黄白莹又被派往冠县政训处工作。1938年1月又到聊城政训处工作。这时他已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在聊城工作期间,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党指示黄白莹创办一张油印小报——《抗战日报》。为办好这张报纸,他付出全部心血,每天早晚收听武汉广播的战讯,编写本地区的军事政治新闻,然后刻写、油印一百五十多份,分送司令部各单位、各县政训处和各游击队,并在聊城重要街道张贴。当时济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难以见到外地报纸,这张油印小报发挥了重大的战斗作用。1938年5月,这份小报改为四开铅印,成为华北敌后党领导下的第一份铅印报纸,每天印刷数千份,发行到鲁西北、冀南抗日根据地数十个县,还寄到延安和武汉。

这个时期,黄白莹的工作是艰苦紧张的,内心怀着无限激奋和喜悦,精神获得新的升华。他在写给天津家人的信中说:“我在这里是很平静的在贡献我的能力,整天都没有空闲”[2],“投身于这个伟大的空前的一个历史急转的时代,我们将要坚强地站起来了,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在折磨中,在艰辛的苦难中,我们才会获得光荣的成果”。“别了海河,别了我的第二故乡……在洗炼中,我将抛弃愚盲和无知”。[3]这些话勾画了他在艰苦战斗中获得升华的心境。

为了培养党的干部,1938年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派他同二十多名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其中包括范筑先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邵子言同志率领下赴延安学习,这是一个艰苦的长征。5月7日,他们从聊城出发,背着行李徒步南行过黄河,然后坐火车到开封,再辗转到达西安,在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组织下,沿公路徒步奔赴延安。黄白莹在赴延安的急行军中,一路上他们反复组织同志们学唱《延安颂》歌曲,以抒发对革命圣地的仰慕之情。他们是带着歌声跨进了革命圣地延安城的。

到达延安后,黄白莹进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编在第五期五大队十中队,住在罗家坪。在延河水的哺育下,亲耳聆听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所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他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懂得马克思主义,掌握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干部。1938年底学习结束,他肩负党的重托,于1939年春从延安出发,辗转山西,绕道晋东南,冲过日军无数封锁线,最后到达鲁西北,迎接新的战斗。这时聊城已为敌寇所陷,党派他到黄河南岸大峰山地区泰西地委宣传部工作。当时地委书记是袁振同志,宣传部长万里同志。万里同志调走后,由袁振同志兼宣传部长,黄白莹任副部长,不久担任宣传部长。在泰西工作期间,地委为培养抗日干部,建立了泰西地委党校,由邵子言、黄白莹二同志负责。

1939年,是我国人民抗日斗争十分艰苦的一年。5月,罗荣桓同志率领一一五师主力由晋西进入鲁西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日军闻知后,调动八千多人兵力,出调四十多门大炮和战车,兵分九路,将我一一五师直属机关一千多人和泰西地委党校全部学员包围在鲁西北陆房地区。在罗荣桓同志指挥下,采取夜间突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突破敌人重重包围,取得了陆房突围战斗的重大胜利。为庆祝这一胜利,黄白莹同志写下了激动人心的《陆房突围之歌》,教给学员歌唱。

据当年曾在泰西地委党校学习过的白桦、李虹同志回忆,黄白莹在这期间谱写了大量战斗歌曲,鼓舞人民保卫抗日根据地,如《泰西进行曲》:“早晨看红日上山,/夜晚看月光溜遍山岗,/我们英勇地战斗!战斗!/保卫泰西根据地!/怕什么扫荡和讨伐!/我们要坚持到祖国的解放!”

1940年至1941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岁月,敌人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集中主力反复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灭绝人性的扫荡,企图彻底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1941年3月21日,黄白莹和部队在肥城西南莲花峪被敌人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同志们突围了,他血洒疆场,牺牲在战斗中。黄白莹同志牺牲后,泰西人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将他的遗骸暂厝于莲花峪。建国后1964年,泰西地委将其灵柩安葬在泰山南麓烈士陵园,供人们永远缅怀。

革命诗人黄白莹离开我们而去已有四十七年了,但他的光辉业绩和革命风范,将永存人民心中。

【注释】

[1]三位烈士的“华”指曹镇华;“祥”指邵冠祥;“谦”不详,待考。

[2]1938年1月20日的家信。

[3]1937年12月22日给兄冠礼、弟冠廉的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