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做到全方位育人
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教材中涉及到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能够帮助老师在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文化价值观在《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提及,表示人们的观点和视角取决于价值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十分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培养价值观就是教育的本质,交际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思考和认识的出发点由价值观的培养决定,所以将带有思政色彩的文化价值观与坝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相融合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举个例子,文化差异在《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里也有所涉及,具体来说,对于每个处于其他民族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他们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他们真的做到了入乡随俗吗?他们的入乡随俗做到了哪种程度?是不是要以当地文化作为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准则?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让思政教育和文化差异相结合,那学生处于文化差异状态时,知道自己所要保持的观点和态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告诉学生以本民族文化和自身文化作为入乡随俗的前提条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荣誉感和自身的使命感放在首位,将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充分表达出来。
(二)深入比较中西文化,顺应思政教育
在文化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多不同和区别,但他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思政教育是中西方教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北美地区和欧洲的国家和民族为主的西方各国文化统称为西方文化,其主要内容是基督教文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围绕中西方文化比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以将中西方服饰文化、中西方节日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中西方建筑风格和中西方茶道文化作为研究和比较的重要内。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用英文分享和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将他们的口语能力和沟通技巧不断提升。通过比较研究,学生能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政觉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行程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象征就是文化自信,集中展现了文化精神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和提升,让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助力思政教育
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种双赢,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虽然说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各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www.xing528.com)
一是,好学、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在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更大,无论大小事务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的提高,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行为标准和文化自信以及道德风尚方面形成良好的意识。
第二,为学生提供知识实践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中包含了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校园里接受教育,将校训和校风落到实处,在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的同时,也将自己的青春力量奉献给了校园建设。校园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化工具,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实践中的具体真知。学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了自己的使命感和求知欲,所以,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确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测评模式
确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测评模式,可以有效检验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方法中的优缺点,从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英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节课下课前做一个简短的调查,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上学习到的跨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对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测评,了解其是否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问卷中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当前全球疫情情况、全球变暖、人才流失、文化侵略等。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从他们的回答中教师可以进行判断,此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若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优良的品质道德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则说明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此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可以继续延续和推广;若大部分学生并未有任何感触甚至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则说明此种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提升。
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仍需要深入探索和不断实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下,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层见叠出,且其帮助教师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爱国信仰,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传播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