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路径框架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路径框架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文件和精神的指导下,国内各类各级高校对新工科建设行动积极响应,关于新工科建设在学界引发了许多讨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推动新工科建设迅速发展和进步。对于新文科建设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调整与淘汰机制、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其次,在新文科建设和发展中建立起差异化的评价策略,这是重要内容。

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路径框架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一)深入解读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凝聚新文科建设共识

与新文科的建设和发展相对应,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正以新文科建设为参照火热开展,特别是在建设框架、路径和范式等多方面进行借鉴和学习。2016年开始,我国正式提出新工科建设,教育部高教司对此进行了多次的讨论、论证和调研,并且在2017年颁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文件,这意味着新工科计划在我国正式实施和推出,在该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还先后诞生了“北京指南”、“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等文件。在这些文件和精神的指导下,国内各类各级高校对新工科建设行动积极响应,关于新工科建设在学界引发了许多讨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推动新工科建设迅速发展和进步。这也说明,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政府起到明显和主要的推动作用,同样的,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的宏观调控和统筹作用也是新文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力量,他们的作用在于利用科学调研,将指导性政策提供出来,将整体建设方案进一步明晰,让学界的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和宣传相关政策,将建设文科的共同意愿凝聚起来,使得开展文科建设的实践和中央政策目标始终保持一致。

(二)优化学科生态,建立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调整与淘汰机制

优化学科生态要求高校直面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建立新型人文社会学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传统文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高校创新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不同学科的专业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在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高校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在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领域寻找新的发展契机,高校还要与科研院所、相关研发机构展开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人工智能。此外,某些专业实用性很强,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一部分专业,高校可以在实践中模糊专业意识,加强专业与产业的合作,明确岗位的需求和具体职责,以此为依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并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改变原本以专业为主的学习,直接从岗位入手,进行岗前培训,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对于新文科建设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调整与淘汰机制、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面临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内外的形势复杂多变,缩短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矛盾和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从国家和社会以及产业今后所需要的新文科专业人才也在不断变化,这需要新文科专业必须结合时代不断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所以,改革指令性学科的专业目录式学科管理方式是当前紧迫的工作,将其具备的行政功能和管理功能淡化,对目录具备的决策咨询价值更加突出,知识增长的自发秩序更加尊重。与此同时,将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断提升,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将新文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起来,这些方式主要包括:行业参与、区域联动、政府统筹、协同办学、国际合作和科教融合,从而对文科的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对文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课程、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和完善,让这些专业培养出的新文科人才与产业、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发展保持一致。(www.xing528.com)

(三)改革文科评价制度,建立价值多元、方法灵活的评价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科学和规范的学术评价制度的建立。评价人文社会学科涉及的复杂性、专业性和评价对象会对这些学科的表面性、感觉性以及大众影响产生一定作用;一元性的真理和多元性、一元性交杂的价值相互作用加大了评价体系的概括难度。在目前的人文社会学科中使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都是直接对理工科评价标准和系统的直接应用,强调数字指标、机械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模式、计量化的考核方式等评价特征忽视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类型的学科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人文社会体现出的滞后性、非显性的研究成果特征直接忽视。可见,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建设新文科的重要内容,并且要求其具有方法灵活、价值多元的特点,从而对人文社科的健康良好发展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新文科的建设必须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特征作为基础,将多元化的主体评价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首先,其评价机制的建立要将政府、社会、产业和学术同行相融合,同时将制度设计不断完善,主要包括反馈制度、听证制度、回避制度、评价制度、申诉制度和公示制度等,增强高校文科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其次,在新文科建设和发展中建立起差异化的评价策略,这是重要内容。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是融合新技术、对接产业,这就表示之前的评价体系以论文发表作为主要内容并不适用于新文科建设的性特征,部分文科专业的院校更加注重与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以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思维,在评价标准和体系中加入具体的社会效用和产出成果;部分文科专业和院校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他们以往使用的评价体系不讲究论文质量和价值,更在乎文章数量和期刊等级,要摒弃这种畸形评价方式,只要学术组织或学者拿出的学术成果经得起同行严谨、严格的评审,便可以让他们相应获得相关的资源和权益。

综上所述,要将更多的时间给予文科教育新范式的产生和成长,与理工科的教育产出相比,文科教育的产出更加滞后。对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历程中,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难题,这需要多方主体——高校和社会之间、高校之间和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新文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新农科、新工科和新文科以及新医科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和相同之处,出发点都是让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打破学科障碍、壁垒,让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和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我们可以认为并且坚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四新”建设的发展,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也会得到迅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