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自信之“中国底气”
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需要底气的。牢牢坚守和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底气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在当代中国创造的灿烂之花,来自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来自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取得的成就。
文化自信是需要底气的,这种底气从哪里来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传统文化之中,也在现实之中,更是基于越来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并在此基础之上,延展为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任何发展道路、理论学说、制度模式,离开了丰厚文化滋养和核心价值观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依。只有把文化自信的底气放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整体环境中,尤其是放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的逻辑体系和辩证关系中,我们的底气才能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之中,才能展现昂扬自信的精神风貌,更坚定地走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大道上。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重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就不可能找到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如果中国仍然保持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中国就不可能是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高度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文化底气十足,而文化底气越足,越强化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正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文化自信的“中国底气”,还来自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去剔除“文化糟粕”“文化毒素”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在接受外来文化进程中保持民族本色的文化定力,让精神的力量转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动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激活了中华文化那些蛰伏在深处的力量,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才能找准根本性的正确方向。
基于上述的认知,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及为何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现实的结合,使得我们的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底气由内而外,脉动上下,齐心协力,一往无前,不断创造人类社会的新奇迹,来自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来自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之“中国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应该与新时代的发展制度、新时代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的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将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之,中华文化应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文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发扬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增强文化凝聚力、引导力,创建高质量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内容时,将文化自信看作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精神独立及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中华文化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总书记论述的这些内容为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指明方向。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具凝聚力和引领力,将全体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和新发展,是“四个自信”理论体系的内容深化,直接指导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与行动。这种建构必须来自三个维度的支撑,即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也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维度的支撑,首先起因于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一直延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中华文明始终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在长期的奋斗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及梦想精神,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其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只有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理想、文化自觉来观照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使之永葆活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守和深化文化自信,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将行动具体地贯彻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彻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彻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正确处理“守”和“变” “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然,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虽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流,可以强化自信,却不能决定自信,只有现实化的历史文化,或者说被转化为可以掌握的历史普遍性的精髓,才能确立自信并最终决定自信。因此,文化自信的“中国建构”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除此之外,一定要珍惜和充分利用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时,应该以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的自信心态面对外来文化,以广博的胸怀链接世界先进文化,与世界文化潮流对话,将优秀的文化成果融入本国文化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不忘本来,才能从容吸收外来,在吸收外来中可以更深化不忘本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改革及创造中,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其主要目的就是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自信,并通过实践重塑文化觉悟和道统,将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中。纵观近现代史上世界大国崛起,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国家思想文化的进步发展、经济的繁荣强盛、体制的创新发展及国家发展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于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但文化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需要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程度,越强的文化自信,越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是互动的、融合的,不断深化着文化自信的内涵。进入新时代,实施文化自信的新方略,重在实践创造,将我国的文化发展前景置于新全球化的发展大潮及世界文明秩序的重建中,不断展现我国文化发展的新优势及创造文化的新天地,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发展态势,推动文化发展朝着新领域跨越,在世界文化中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的过程中,必经之路是本土文化自信向世界中华文化自信发展。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强和民族自强,在国际交往中,弱国无外交,弱者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只能处于被动局面。全球化的文化自信实践不但要坚持开放政策,坚持“进得来”的原则,而且要坚持“出得去”的原则,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互动,并不断培养和彰显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善用国际化传播语系讲述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体现丰富丰满的文化张力。(www.xing528.com)
近些年来,我国在海外大力布局中华文化“名片”孔子学院,已产生了较好的“活态化”传播效应。而随着中国对世界的经济贡献度越来越大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的新型服务产品大踏步走出去,带给国际社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中文学习热,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另一个侧面来促进文化自信的全方位建构。
(三)文化自信之“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中国道路”,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制度、文化及理论的快速发展,让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变得更加开阔,也为世界上追求独立发展、快速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选择,并在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上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正是这一历时性的世界贡献,让中华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及理论自信。
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发展内容,也是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的中坚力量,文化自信将进一步推进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及理论自信的发展。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根本战略是以文化自信为支撑,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构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需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兴邦、文化立世的作用,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中国价值进一步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伟大梦想”,并且围绕这个梦想,要积极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积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则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深刻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立党治国的政党,更关心主导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力量。面向未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并日益走进世界的中心,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力量”一定是基于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托起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也应是全世界都认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未来,“中国道路”对世界的贡献,不仅是经济增长、制度独特,还有整体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力量,由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揭示基于中国道路的中国文化价值对于世界的普遍性意义。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人真正地“心悦诚服”。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普遍性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应有的文化担当。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世界共同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就成为一种共识。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基于和平、共享、互助,促进文明交流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全球各国认知中国在全面崛起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起到了文化理解与尊重的作用。
只有树立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文化心态,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壮大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对世界文明、现代文明的发展的文化的贡献度,在参与全球治理和文明秩序重构中展现文化自信和文明担当,在持续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社会创造力,有效提升文化带来的创新激励对国家创新驱动的贡献,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让全世界来共享中国的文化和国家治理经验,进而建立起全球广为接受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文化价值体系。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和文化创造中展现“中国力量”,关键是凝聚文化建设主体力量,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始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的成就,国家兴旺必然带来文化兴盛,文化的兴盛则为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价值根基,而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理论基础,随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我们将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让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发现内部矛盾,快速解决不平衡关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才能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中国的文化自信由来已久,而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价值体现。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持续的动能。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国人民是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人民,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民族、民族精神,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先进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新的文化使命注入力量,朝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不懈奋斗,并在“四个自信”中突出文化自信的地位和要求,激励全党全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勇前进,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