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纪月法的创新及其实际应用

楚国纪月法的创新及其实际应用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周诸侯各国大多沿用了上述纪月方法。这种纪月法能使各个月份在一年之中的具体位置和前后次序十分清楚地表示出来,简单明了,既方便记录,又方便记忆,非常适合实际应用。这说明,这套楚月名应该是由楚国国家正式颁行的。也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份宝贵的对照表,我们今天才得以对楚国在纪月方法上的创新有了清楚的了解。

楚国纪月法的创新及其实际应用

殷商时期的纪月方法是:根据每年所包含的朔望月的个数,采用一至十二等12 个自然数依次纪之,并且把在闰年年尾增加的闰月纪为“十三月”。而西周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殷商的纪月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把“一月”纪为“正月”。这些情况,在殷周时期的甲文和金文中均有真实的反映。例如,殷代甲文记云:

癸卯卜,贞:旬亡□。一月。(《合集》22404)

癸亥卜,事贞:旬亡□。十三月。(《合集》16770)

西周金文记云:

《君夫簋盖》:唯正月初吉乙亥……

《遣尊》:唯十又三月辛卯……

东周诸侯各国大多沿用了上述纪月方法。例如:

齐国的《齐大宰盘》:唯王八月丁亥……

楚国亦曾用此法纪月。如:

《楚子簋》:唯八月初吉庚申……

楚王钟》:唯王正月初吉丁亥……(www.xing528.com)

这种纪月法能使各个月份在一年之中的具体位置和前后次序十分清楚地表示出来,简单明了,既方便记录,又方便记忆,非常适合实际应用。

汉代文献尔雅·释天》完整地记载了另一套十二月名: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窉,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这种月名早在《诗经》中就有使用。如,《小雅·采薇》:“岁亦阳止。”《小雅·小明》:“日月方除(涂)。”春秋时的越国亦曾使用此种月名,如《国语·越语》:“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另外,东周人们观测发现,北斗星的斗柄在不同的季节的黄昏会指向不同的方位。正如《鹖冠子·环流》所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由于斗柄在冬至之月指向正北方的子位,在下一个月指向北偏东的丑位,再下一个月指向东偏北的寅位……到冬至之月又重新指向子位,当时的人们便以斗柄在不同月份所指示的不同方位来命名12 个月,史称此纪月方法为“斗建”。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日书·秦除》完整地记载了秦历12 个月份的斗建: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本文后面将要介绍,这种根据天象变化所制定的纪月方法,为东周各国岁首不同的历法进行相互比对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

楚国曾自创过一套独特的月名。它们是由9 个术语月名和3 个数字月名共同组成,即:冬、屈、远、夏、享月、夏、八月、九月、十月、月、献马。其中的“”虽然在《左传》中早有记载,但因只是个别出现,其月名的意义一直被误解。如,《左传》把记为荆尸,其庄公四年云:“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宣公十二年云:“荆尸而举”。关于“荆尸”一词,杜预注云:“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直到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和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相继出土了记有这套楚月名的大批楚简和秦简以后,人们才对楚人曾经创造和使用过这种独特的纪月方式有了明确认识。特别是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秦简《日书》中还记载了一份“秦楚月份对照表”。该表不仅完整地展示了全部12 个楚月名,而且标明了各个月名的前后次序,因而显得十分珍贵。由于该墓下葬于被秦灭亡不久的楚国故地云梦,故可推测《日书》的撰写者编制这份“对照表”大概是为了便于当地的秦人和楚人都能使用自己的作品。需要指出的是,对于9 个由术语构成的楚月名,该表使用了一些不同于楚简记载的同音假借字。如,它把楚简中的、远、、享、等字分别写成了夕、援、刑、夷(或杘)、纺、爨。

值得注意的是,在包山楚墓出土的大量使用这套楚月名的楚简中,有许多属于司法文书。这说明,这套楚月名应该是由楚国国家正式颁行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44] 楚国采用以祭祀活动为月名的纪月法,与采用以军事、外交大事为年名的纪年法一样,显然也是希望借此方式增强全国臣民的凝聚力。虽然用作月名的9 种祭祀活动为楚国民众熟悉和重视,且这些祭祀活动每年都需要逐月依次进行,周而复始,楚人在使用这些月名的时候,应该不会存在记忆上的太大困难。不过,对于不了解楚人祭祀习俗的其他诸侯国来说,记住这些楚月名,并弄清楚各个月份的前后次序,就比较麻烦了。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作者之所以会编制“秦楚月份对照表”,也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份宝贵的对照表,我们今天才得以对楚国在纪月方法上的创新有了清楚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