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探索-关于楚用夏正的传统观点

楚国天文学探索-关于楚用夏正的传统观点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还普遍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历法使用的也是夏正。但其中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关于楚用夏正的传统认识,人们并不是通过同样的途径获得的,而主要是从屈原的诗赋中得到的。此景只有当楚历使用夏正时才会有。辞中“春兰”“秋菊”二景,亦只符合楚用夏正的实际。人们正是根据屈原关于物候现象的描述,产生当时的楚国历法使用夏正的认识的。

楚国天文学探索-关于楚用夏正的传统观点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历书、历谱没有一件流传下来,人们现在还是能够基本确定,鲁国历法使用的是正月建子的周正晋国齐国的历法使用的是正月建寅的夏正,甚至还能肯定战国时期的秦国使用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人们还普遍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历法使用的也是夏正。

这些认识,人们主要是通过对《春秋》《左传》《史记》等史书的研究,同时参考了其他有关史料而获得的。但其中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关于楚用夏正的传统认识,人们并不是通过同样的途径获得的,而主要是从屈原的诗赋中得到的。《九章·怀沙》云:“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九章·抽思》云:“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诗中的“草木莽莽”“短夜”,就均为夏正孟夏之月的自然现象。因为若在周正孟夏,正值“日夜分”的夏历春分时节,这时,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草木刚刚发芽抽叶,还不可能见到“草木莽莽”的景象。又如《九歌·湘夫人》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此景只有当楚历使用夏正时才会有。因为楚历若用周正,其秋季相当于夏正的夏季,在洞庭湖畔则恰值“草木莽莽”的盛暑之际,那所谓“嫋嫋兮秋风”是很难使树叶落下的。再如《九歌·礼魂》云:“春兰兮秋菊。”《离骚》云:“夕餐秋菊之落英。”辞中“春兰”“秋菊”二景,亦只符合楚用夏正的实际。若楚历使用周正,就只能见到“夏兰”“冬菊”了。

人们正是根据屈原关于物候现象的描述,产生当时的楚国历法使用夏正的认识的。虽说上列诗赋已被学术界公认为屈原所作,这些诗赋所提供的与历法有关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但屈原的诗赋毕竟是浪漫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而非楚国史官纂修的史书,更非楚国颁行的历书。人们若要完全确定楚国使用的是何种历法,楚历的建正究竟怎样,如果没有当时的历书或官修的史书、文件作根据,仅凭屈原诗赋的描述恐怕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例如《诗经》所提供的历法信息,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由于人们从对《春秋》《左传》等史书的研究中得知东周王朝的正朔是周正,所以虽然《春秋》《左传》记述的是东周时代的历史,它们并没有告诉人们西周王朝的历法情况,但人们一般都认为,东周的历法是从西周沿用下来的,西周王朝的正朔也是周正,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很难设想,平王东迁之后会随便更改祖宗的正朔。可是,在《诗经》这部汇集了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前期的三百余篇诗歌作品的诗集中,人们却很难找到多少当时使用周正历法的证据。人们发现,各诗篇中与月份有关的许多诗句,只有按夏正历法去解释,才合乎节气时令的实际[119] 。如《豳风·七月》中的“蚕月(三月)条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等,皆与《夏小正》的有关描述完全一致。又如《小雅·四月》中的“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用的也是夏正。如果句中的历法属于周正历,则“六月徂暑”就讲不通了。因为周正六月相当于夏正四月,这时在黄河流域还不可能到“徂暑”的时候。再如《豳风·七月》中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曾被某些注家当作《诗经》使用周正历法的最主要的证据,认为它们就是周正的一月、二月、三月和四月。但这种看法未免带有先入为主之嫌。因为,人们如果不是事先已有西周正朔为周正的概念,恐怕谁也想不到去进行这样的解释。(www.xing528.com)

从研究历法制度的角度来说,诗词一类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往往不具备官修史书、公文那样的权威性。因此,人们仅仅根据屈原诗赋的描述而产生的楚用夏正的认识,是需要进一步加以证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