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象学把下雨和下雪都称为降水,雨为液态降水,雪为固态降水,它们的来源都是云。当构成云的水滴或冰晶逐渐凝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就会因为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已不能承受其重力而下降,从而形成下雨或下雪现象。如果云里的温度在0℃以上,云全由水滴构成,则降下来的就是雨。如果云里的温度比0℃低,而云下的温度比0℃高,则构成云的冰晶先是以雪花的形式下降,在云下暖气层中又逐渐融化成雨滴而降到地面。如果云下温度也比0℃低,则云里的冰晶就会一直降到地面,成为雪花。
由于降雨对庄稼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古人很早就十分重视对雨的观察和认识。前面曾经指出,楚人先民在殷代就已经有了雨从云中降下的基本认识,并且开始辨别究竟是什么样的云能够引起降雨。另外,殷墟卜辞的记载还表明,楚人先民在殷代对降雨的大小、强度、持续时间和来自方向等多方面情况也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认识。关于降雨的强度,卜辞中分别提到了大雨、烈雨、疾雨、小雨、么雨等。例如:
贞:今日其大雨?七月。(《前编》3.16.1)
贞:不亦烈雨?贞:其亦烈雨?(《京津》419)
贞:今夕其雨疾?(《佚存》565)
兹小雨?(《粹编》720)
不雨?乙,么雨,小。(《佚存》816)
关于持续不断的降雨,卜辞中提到了延雨、联雨、霖雨等。例如:
乙未卜,宾贞:今日其延雨?(《前编》2.9.3)
甲子卜,不联雨?(《粹编》720)
贞:……霖……豕。(《前编》4.9.8)
关于雨来的方向,卜辞的记载有: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拾掇》240)(www.xing528.com)
卜辞中还有卜问降雪的内容:
庚子卜,雪?甲辰卜,丁未雨?允。(《遗珠》268)
庚子卜,雪?甲辰卜,雨?丙午雨?(《后编》下1.13)
在殷代,人们认为降雨是受上帝控制的,还认识不到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卜辞记曰:
贞:生八月,帝不令多雨?(《乙编》5329)
贞:帝令雨,弗其足年?帝令雨,足年?(《前编》1.50.1)
武王克殷以后,西周统治者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天命观,认为降雨的多少以及是否适宜都反映着天帝的意志。如,《尚书·洪范》云:“……曰肃,时雨若……曰狂,恒雨若;曰僣,恒旸若。”即是说,天子办事谨慎,雨水就会按时降临;天子办事狂妄,大雨就会下个不停;天子办事出差错,天气就会久旱不雨。
后来,人们又认为,降雨是由雨神管理的,并把雨神称作雨师。周王室还安排大宗伯来负责祭祀雨师等神灵。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职……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在楚国,人们则是用“萍”或“萍翳”来命名雨神。如,《楚辞·天问》云:“萍号起雨,何以兴之?”王逸注曰:“萍,萍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洪兴祖补注引《山海经》云:“屏翳在海东,时人谓之雨师。”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测经验的积累,人们对雨、雪的自然本质及其降落规律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春秋晚期的楚国思想家老子就已认识到,来势凶猛的暴风骤雨都是不能持久的。如,《老子·第二十三章》云:“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18] 。”战国中期的庄周则在《庄子·在宥》中借广成子之口指出,“云气不待族而雨”是不正常的,即认识到零散、稀落的云只有聚集成浓云,才会出现降雨。《诗经·小雅·信南山》也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之语,就是说,当天空浓云密布时,雨雪才会下个不停。《庄子·天运》还以提问的方式指出,雨和云实际上是互相转化的,如:“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察和研究,东汉学者王充进一步认识到,天上降下的雨归根到底都是由地面升上去的。他在《论衡·说日篇》中指出:
如当论之,雨从地上,不从天下。见雨从上集,则谓从天下矣,其实地上也。然其出地起于山……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雨露,冻疑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这表明,王充对水在大气中的循环运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