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天文气象杂占》中楚彗星图集

楚国天文学《天文气象杂占》中楚彗星图集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帛书原本没有书名,根据它的内容,学术界给它取名为《天文气象杂占》。先说《天文气象杂占》的成书年代。再说《天文气象杂占》的作者。所以,《天文气象杂占》是战国时的楚人所著,应无疑问;书中所提及的“任氏”“北宫”和“赵”等占词作者亦都应为楚国的星占术士。图4-1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彗星图(摹本)天出荧或(惑),天下相惑,甲兵尽出。

楚国天文学《天文气象杂占》中楚彗星图集

1.《天文气象杂占》是战国时的楚人著作

虽然我国古代给各种彗星命取的名称都能大致体现出这些彗星的不同特征,有的星占著作还对不同彗星的形态作了描述,但由于古代一些涉及彗星内容的文献一般都没有附上相应的图画,所以,如果人们想仅凭这些文献记载就对各种彗星的形状产生真切的认识,并把各种彗星名称与实际天象对上号,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后来,清人黄新(1650—1730 年)在其所撰《管窥辑要天文大成》中给古代一些不同名称的彗星配上了描图,但他的这些描图是否能够如实地表达出古人当时的认识,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庆幸的是,1973 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大批西汉早期的帛书。其中,有一幅长约150 厘米、高约48 厘米的帛书,上面绘着云、气、星等形象的二百多个图画及三百多条占文。此帛书原本没有书名,根据它的内容,学术界给它取名为《天文气象杂占》。这幅帛书展示了三十个不同形态的彗星图及其占词,使今天的人们得以形象地了解到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对各种彗星的观测和认识情况。

《天文气象杂占》没有写明著作者和成书年代。但是,根据出土帛书的马王堆三号墓的所在地区、下葬时间以及帛书的有关内容,可基本确定它为战国时的楚人所著。

先说《天文气象杂占》的成书年代。首先,出土此帛书的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是汉惠帝所封西汉初第一代轪(dài)侯、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儿子,该墓下葬于汉文帝初元十二年[10] (前168 年);而帛书又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以“邦”表示“国”、把“国君”称作“邦君”的占文比比皆是。这说明,此帛书的抄写年代最迟不会晚于西汉最初的几年,而成书年代则当在西汉以前。第二,此帛书展示了十四个国、族的云图,它们是:楚云、赵云、中山云、燕云、秦云、戎云、蜀云、韩云、魏云、卫云、周云、宋云、齐云、越云。从其中有赵云、韩云和魏云的情况可知,其成书年代不会早于三家分晋的公元前403 年。综合以上两点,此帛书的成书年代大致可定在战国时期

再说《天文气象杂占》的作者。首先,此帛书以十四国云图开篇,而把楚云排在首位,并且只对楚云进行了“如日而白”的描述,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身为楚人的立场和情感。第二,帛书中有两条与春秋后期吴国伐楚的柏举之战有关的占词——“寇至,从奢来”和“吴人袭郢”,把吴人称为寇,明显带着楚人的口气。所以,《天文气象杂占》是战国时的楚人所著,应无疑问;书中所提及的“任氏”“北宫”和“赵”等占词作者亦都应为楚国的星占术士。关于“北宫”,有人认为它是指中国古代恒星区划中的北宫玄武天区[11] 。但综合考察它在《天文气象杂占》中各条占词里的用法,可知它与“任氏”“赵”一样,同为楚国星占家的名称[12] 。另外,出土帛书的墓葬地处楚国故地,且下葬时间(前168年)距楚亡国时间(前223 年)仅五十五年,这样,《天文气象杂占》之类楚人著作被当作陪葬品葬入墓中,应属合乎情理之事。

2.图文并茂的彗星图集

《天文气象杂占》既然是战国楚人所著,则其中的30 个彗星图(图4-1)为楚国星占家观测、记录的成果,当无疑问。

这30 个彗星图全都配有占词,全部图文一起被描绘、书写在整幅帛书最下边的第六列,自右向左成一列排开。下面,就按这个顺序对各个彗星的图文逐一予以讨论。

(1)“天觉”出,天下起兵而无成,十岁乃巳。

按:本节二段曾经提到,《开元占经》卷八十五所辑甘德的彗星占文有“天棓,一名觉星”之说。故此“天觉”可能就是甘德所说的“觉星”,也就是“天棓”。不过,根据“觉”“棓”两字的本意,“天觉”应该为尾如直棒的彗星,但帛书上的“天觉”却被画成并排的六条下直而上弯的线条,并不是直棒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此彗星的图文与其他彗星的图文在描绘、抄写时发生了误置。另外,此“天觉”图仅画出了彗尾部分,没有画出彗头。其所表示的可能是彗头位于地平线以下的一种情形。它很像1744 年出现的尾巴亦为六条的歇索彗星(图4-2),两者的区别只是彗尾弯曲的方向相反而已。

图4-1 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彗星图(摹本)

(2)天出荧或(惑),天下相惑,甲兵尽出。

图4-2 1744 年的六尾歇索彗星

按:荧惑本是行星,帛书却把它与彗星画在一起。这是作者认为,荧惑与彗星同属象征灾异的妖星。《吕氏春秋·明理》也认为,当社会极端混乱的时候,天空就会有各种妖星出现,其中“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可见,当时的秦人和楚人对此有共同的认识。另外,荧惑本为一颗星,帛书却把它画成一群大小不等的、有曲线相连的星。这可能是想表示荧惑运动方向变化不定,常与他星相斗的特征。如,《史记·天官书》对荧惑的描述就是:“若角动绕环之,及乍前、乍后、左右,殃益大。与他星斗[13] ,光相逮,为害;不相逮,不害。”

(3)赤灌,兵兴,将军死。北宫。

按:灌为丛生的灌木。《诗·大雅·皇矣》:“其灌其栵。”毛传:“灌,丛生也。”但此图所画彗星毫无灌木丛生貌。疑“灌”为“雚”之误,“赤灌”应作“赤雚”,详下条。

北宫,当为此彗星占词的原作者。

(4)白灌,见五日,邦有反者。北宫。

按:此星形状同上星,也不像丛生的灌木。但《晋书·天文志》所引京房《风角书·集星章》的35 种彗星当中有“白雚”。《尔雅·释草》:“雚,芄兰。”《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孔颖达疏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芄兰,一名萝藦。”萝藦为多年生蔓草,其种子外壳呈角状,民间俗称“婆婆针线包”[14] ,与本星和上星的尾形相符。所以,“白雚”是因其尾巴形如雚草种壳而得名。依据图形,此星名“白灌”和上星名“赤灌”分别为“白雚”和“赤雚”之误。

此星占词“见五日,邦有反者”,与后边(9)白灌的占词“见五日而去,邦有亡者”的意思相似。

(5)天箾出,天下采,小人负子姚(逃)。

按:此星以“天箾”名之,是因其尾形如古代乐器排箫。星名“箾”是“箫”的假借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箾者。”杜预注:“箾音箫。”孔颖达疏云:“箾即箫也。《尚书》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此云韶箾,即彼箫韶是也。”现今的箫为单管竹制乐器,而古时的箫则为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如,《说文》云:“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从竹,肃声。”

关于占词“天下采,小人负子姚(逃)”,陈奇猷先生的解释比较合理。他说:“采盖菑的假借字(古音同隶咍部)……《说文》:‘菑,不耕田也。’即田不耕而荒芜之意。这条占词的意思是:天箾星出现,天下田荒芜不耕,人民负子逃荒。”[15](6)天箾,北宫曰:“小人(啼)号。”它同。

按:从形状上看,此星与上星相差甚远,但两星的名称却相同。这是因为,“箾”字在古时本有两种意思,且两种意思的读音也各不相同。此星以“天箾”名之,是因其尾巴形如古代用做兵器的竹竿。正如《说文》所云:“箾,以竿击人也。从竹,削声。”

另外,此星占词中注有“北宫曰”,上星占词未提及北宫。这说明,此星的观测者和占词作者为北宫,而上星的观测者和占词作者为一未留名者。两人根据各自的观测,分别取用“箾”字的一种意思为观测目标命名,因而造成两星形异却名同的情况。

(7)出,一邦亡。

按:此星以“”命名,是因它形如一棵檀树:星尾似檀树冠,星头似檀树干。“”为檀树的别名。《史记·司马相如传》:“檀木兰。”《集解》引《汉书音义》:“檀,檀别名也。”《史记集解·孔子世家》引《皇览》作“檀”。前边曾提及,《开元占经》所辑甘德、石申夫彗星占文中有“天搀”,《吕氏春秋·明理》所载妖星中有“天”,它们与“”星可能属于形状相近的同类彗星。

(8)星,有兵,得方者胜。

按:帛书所画彗星的尾巴大多向上,而此星的尾巴似为向下。所以,此星可能属于彗尾伸展在彗头前面的反尾彗星。

陈奇猷先生认为:“此‘星’即《诗经·大雅·云汉》‘瞻卬昊天,有嘒其星’的嘒星(古文偏旁多不固定,‘口’在左、在下均同),毛传说:‘嘒,众星貌。’”观此彗星图,上为11 颗小星沿圆周排列,下面连接5 颗小星,正是众星之象。表明陈先生的解释可从。

(9)是胃(谓)白灌,见五日而去,邦有亡者。

按:此星以“白灌”命名,是因为它的尾巴形如白色灌木。它与前面的(4)白灌(应作“雚”)实为尾形相异的两种彗星。前“白灌”的占词注明为北宫所占,此星占词未注明占者。说明两星的观测者和占词作者不是同一人。

(10)是胃(谓)赤灌,大将军有死者。

按:此星除了三枝向上画的长尾以外,还从彗头向左画出一枝短尾。所以,此星亦可能属于一种反尾彗星。

此星以“赤灌”命名,是因它的尾巴形如赤色灌木。它与前面的(3)赤灌(应作“雚”)实为尾形相异的两种星。两星的观测者和占词作者一为北宫,一为未留名者。

(11)蒲彗,天下疾。

按:此星以“蒲”命名,是因为它的尾部形如一种名叫“蒲”的水草。如,《说文》云:“蒲,水草也。”

(12)蒲彗星,邦疢,多死者。北宫。

按:此星与前星虽同名,但头部形状各异,尾巴数目也不同,前星为4 尾,此星为3 尾。这是因为两星的观测者和占词作者不同,此星为北宫测占,前星不是,从而致使不同类型的两种彗星得到了同一名称。

占词中的“疢”是一种疾病名。《说文》云:“疢,热病也。”所以,此星占词的大意是:蒲彗星出现时,国家将流行疢病,很多人将会病死。

(13)是胃(谓)秆彗,兵起,有年。

按:此星以“秆彗”名之,是因其尾部形如脱去穗粒的禾秆。“秆”又作“稈”。《说文》:“稈,禾茎也。”段玉裁注:“谓自根之上至贯于穗者。”

占词中“有年”即“谷熟”之义。《春秋·桓公三年》:“冬……有年。”《穀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所以,这条占词的大意是:秆彗出现有凶有吉,虽然会发生战争,但庄稼还是丰收的。

(14)同占,秆彗。北宫。

按:此星与前星虽同名、同占,但两星的头形和尾形均不相同。这是因为,两星分别为两人所测、所占;此星测占者为北宫,前星不是。

(15)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熟)。

按:此星以“帚彗”名之,是因为其尾部形如扫帚。京房《风角书·集星章》中的“帚星”,可能与此星属同类彗星。

占词“有内兵”,即“有外兵入侵”之意。《说文》云:“内,自外而入也。”所以,这条占词是认为,帚彗出现有凶有吉,一方面将有外敌入侵,一方面庄稼会获得大丰收。

(16)厉彗,有有小兵,黍麻为。北宫。

按:此星以“厉彗”命名,是因其尾形呈飞扬状。《管子·地员》:“五沙之状粟焉,如尘屑厉。”注云:“厉,踊起也。”师古注《汉书·息夫弓传》“鹰隼横厉”云:“厉,疾飞也。”

占词“黍麻为”中之“为”乃“萎”之同音假借字。全条占词的大意是:厉彗出现,将会小动干戈,黍、麻等庄稼将会枯萎歉收。

(17)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

按:此星以“竹彗”命名,是因其尾部形如一束竹枝。《吕氏春秋·明理》所记“天竹”星,可能与此星同属一类彗星。

(18)竹彗,同占。北宫。

按:此星以“竹彗”命名,亦因其尾巴形如竹枝。此星与前星虽然同名,但两星尾巴的数目不同。此星为双尾,而前星为四尾。这说明,楚星占家为彗星取名,注重的是彗尾的形状,不大注重彗尾数目的多少。

(19)是是蒿彗,兵起,军几(饥)。

按:此星以“蒿彗”命名,是因其尾部形如蒿草。《开元占经》卷八十六所辑甘德彗星占文中辑有“蓬星”,《说文》:“蓬,蒿也。”故蒿彗与蓬星应为尾形相同的彗星。又京房《风角书·集星章》所记“天蒿”彗星,亦应与蒿彗同类。

(20)蒿彗,军阪(叛),它同。北宫。

按:此星星名同前星,亦因其尾部形如蒿草。两星虽尾形相同,但头形不同。前星头部为大小相套的两圆圈,此星头部仅为一圆圈。这说明,彗星头部的形态在楚人对彗星的命名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占词“它同”,表示此星的征兆除“军叛”外,还有与前星占词“兵起、军饥”相同的征兆。

(21)是是苫彗,天下兵起;若在外,归。(www.xing528.com)

按:此星以“苫彗”命名,是因其尾部形如茅草编成的草帘子。《尔雅·释器》:“白盖为之苫。”郭璞注:“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

(22)苫彗,天下兵起;军在外,罢。北宫。

按:此星与前星同名,但两星尾数不同,前星为四尾,此星为双尾;且两星头形亦有区别。这是因为,此星为北宫所测、所占,前星不是。

(23)(缺)

按:此星的图形和占文皆泐损不清。

(24)是是苫茇彗,兵起,几(饥)。

按:此星以“苫茇”命名,是因为其尾巴形如铺开的草根。《说文》云:“茇,草根也。”

(25)甚星,致兵、疢,多恐,败而衣战果。

按:星名“甚”为“葚”之假借字。《说文》云:“葚,桑实也。”此星以“葚”命名,是因其尾巴形如桑树的果实。

占词的大意是:葚星出现,将会引起战争、疢病,增添恐惧,使失败笼罩战争的结局。

(26)星,小战三,大战七。

按:星名“”为“蔷”之假借字。《尔雅·释草》:“蔷,虞蓼。”郝懿行疏:“即水蓼。”此星以“蔷”命名,是因其尾部形如蔷草。

(27)抐星,兵也,大战。

按:星名“抐”为“笍”之假借字。《说文》:“笍,羊车驺(驱)棰(鞭)也,着针其端长半分。”此星以“笍”名之,是因其尾部形如端头带刺的羊鞭。

(28)名曰干(竿)彗,兵也。

按:星名“干”为“竿”之假借字。《说文》云:“竿,竹梃也。”又云:“梃,一枝也。”段玉裁注云:“梃之言挺也,谓直也。”此星以“竿”名之,是因其尾部形如一枝直竹。《吕氏春秋·明理》所记妖星中有“天干”星,可能与此“干彗”尾形相近。

(29)苫彗星,兵起,岁几(饥)。北宫。

按:此星与(22)“苫彗”名同、形似,仅左尾多一芒刺。两星同为北宫观测、占卜,但占词稍有区别。

(30)蚩又(尤)旗,兵;在外,归。

按:关于此星的形状,《史记·天官书》有具体描述:“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所言与此星图所绘相符。

蚩尤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曾与黄帝进行过战争。如,《路史·蚩尤传》称他“好兵而喜乱”;《山海经·大荒北经》称“蚩尤作兵,伐黄帝”。所以,蚩尤旗为战争之旗。古人以“蚩尤旗”为这类彗星命名,即认为它的出现将会引起战争。

此星占词“兵;在外,归”,与(21)苫彗的占词“天下兵起;若在外,归”的内容相同,大意是:战争将要发生;如果出门在外,要赶紧回家(以避免遭到兵战伤害)。

(31)翟星出:日(春)见,岁孰(熟);夏见,旱;秋见,水;冬见,有小兵,战入……

按:此星有四支光芒射向四方,形如风车,似与“孛星”同类,当为无尾彗星。如,本章第一节曾引东汉文颖曰:“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

星名“翟”为“狄”之假借字。《风俗通》云:“狄者辟也,其行邪辟也。”所以,此星以“翟”命名,可能与它的出现方位变化不定有关。在京房《风角书·集星章》所辑录的妖星中,有一名称与翟星相近的“天翟”星,它不像其他大多妖星那样在二十八宿中各有一固定的出现位置,而是属于那种由填星生成的无固定出现方位的少数妖星之一,具有“其行邪辟”的特征。所以,“天翟”与翟星当为同类彗星。

对于翟星这种邪辟之星,帛书占词作者认为其占兆也邪辟特殊——出现的季节不同,所预示的征兆也不同:见于春季,庄稼收成好;见于夏季,有旱灾;见于秋季,有水灾;见于冬季,有小的战争发生。而其他彗星的占兆都不存在这种季节性的改变。

3.彗星图集的科学意义

如上所述,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一共收录了30 个彗星的描图及其占词。其中,除了有一个彗星的图文皆残泐不清以外,其他29 个星的图文基本上都可辨认。

帛书所展示的这些彗星图是形态各异的。它们或者表现为彗尾形态上的差别,或者表现为彗头形态上的差别。从彗尾来看,就有粗细之分,弯直之分,有芒刺和无芒刺之分,单尾、双尾、多尾、无尾和反尾之分。从彗头来看,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三角形;在圆形彗头当中,有的为圆点,有的为圆圈,有的为大圆圈套小圆圈。

这些彗星当中,有八对星的名称相同。但这些同名彗星的形态却没有一对是完全相同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它们的名称分别是由不同的星占家所命取。在29 个彗星当中,有10 个彗星的名称和占词出自一个名叫北宫的星占家之手,它们可算做“北宫系统”;其余19个星的名称和占词则出自某个(或某些)未留名的星占家之手,它们可算做“非北宫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彗星图各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北宫系统”的特点是:

(1)对彗尾形态上的微小差别观测得比较仔细。例如,20 号蒿彗、22 号苫彗和29 号苫彗星的头部均呈单圆圈,尾部均为有芒刺的两枝,差别仅在于各星左尾芒刺的数目略有不同:苫彗为三芒,蒿彗为四芒,苫彗星为五芒。正是彗尾的这一微小差异,就使得北宫分别给三彗星命取了不同的名称。

(2)对彗头的形态观测得比较粗略。例如,其各星头部均呈圆形,或为圆圈,或为圆点,而没有三角形,且圆圈形彗头都为单圆;彗尾仅在圆圈上与彗头相连,而没有插入圆圈内的情况。

非北宫系统的特点是:不仅注意到了彗尾的不同形态,对彗头的不同形态也观测得比较仔细。例如,其所测各星的头部既有三角形的,也有圆形的;既有单圆圈的,也有大圈套小圈的。另外,彗尾与彗头的连接方式,不仅有连接于圆圈上的,也有插入圆圈内的。还有些彗星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彗尾插入彗头中的结构有所不同。例如,同为多芒四尾、单圆圈彗头的17 号竹彗、21 号苫彗和24 号苫茇彗,即是这种情况。

无论是北宫系统的观测记录者,还是非北宫系统的观测记录者,以及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作者,都还没有像东汉文颖那样对其所辑录的彗星做进一步归纳分类。不过,根据帛书所描绘的各种彗星尾巴的形态,可认为其中的翟星属于文颖所说的“孛星”,6 号天箾属于文颖所说的“长星”,而那些双尾和多尾星则基本属于文颖所说的“彗星”。

图4-3 彗尾的分类

另外,有人把这些彗星不同形态的彗尾和彗头分别与近代天文学关于彗尾、彗头的分类标准相对照,大致定出了它们所归属的类型。例如,1878 年,俄罗斯天文学家布烈基兴根据彗尾的弯曲程度把彗尾分成了三种类型(如图4-3)。Ⅰ型彗尾几乎为笔直,且靠近太阳到彗头的向径线,Ⅱ型彗尾朝着和彗星运动相反的方向弯曲,Ⅲ型彗尾则弯曲的程度更大。现今已经知道,Ⅰ型彗尾是等粒子气尾,Ⅱ、Ⅲ两型彗尾无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尘埃尾。席泽宗先生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彗星图》[16](以下简称“席文”)一文中提出如下看法:第6 号天箾的尾巴窄而笔直,“可以认为是布烈基兴Ⅰ型”;第9 号白灌、第10 号赤灌、第15 号帚彗和第16 号厉彗的尾巴弯曲较小,“可以认为是布烈基兴Ⅱ型”;而第30 号蚩尤旗的尾巴“则是布烈基兴Ⅲ型”。

又如,现代天文学认为,彗星成分中气体的多寡不同,彗头的形态也就不同。1943 年,苏联天文学家奥尔洛夫(1880—1958 年)据此把彗头分成了N、C、E 三类(如图4-4)。

N 类,完全失去了气体的彗星,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只能见到由尘埃构成的彗核,没有彗发。

图4-4 彗头的分类

C 类,比较缺乏气体的彗星,在经过太阳附近时,虽有彗发出现,但形不成壳层,彗头呈球茎形。

E 类,气体丰富的彗星,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彗发如抛物线壳层包围着彗核,形成锚状的彗头。

根据上面的标准,席文又提出,帛书彗星中第10、11、13、19 号星“在圆形的头部中心还有一小圆的那些应该说是E 类彗头”;第4、8、12、14 ~18、22、24 ~28 号星头部“只有一个圆的可以说是C 类彗头”;而第3、6、7、9 号星头部“只有一个大黑点的可以认为是N类彗头”。不过,如果把席文关于帛书彗星中彗头和彗尾的分类结合起来看,就可发现,两方面的分类之间虽然基本相互吻合,但也有个别情况存在难以统一的矛盾。例如,在席文的分类中,6 号天箾的彗头被列入N 类,即它是一个完全失去了气体的、只有由尘埃组成的彗核;但此星的彗尾却被列入Ⅰ型,即它是由等离子气体组成的气尾。这就是说,一个完全没有气体成分的彗头竟能生出由气体组成的彗尾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情况说明,帛书彗星图的画法当中还存在一些与现代天文学理论相抵触的问题。另外,作为一部占卜著作,《天文气象杂占》没有像一些史书那样提供其所收录的各种彗星的出设日期、所在位置、头尾指向和运动方向等动态方面的情况;由于有了绘图,占词作者也没有对各彗星的形状和大小做进一步描述。当然,以上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今天所应苛求于古人的。

我们应该认识的是,第一,由于彗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天体,帛书所描绘的这30 个形态各异的彗星图当不是帛书作者和占词作者等少数人在短时期内的观测记录,它们很可能是许多代人长期辛勤观测的结果;第二,这些由楚国天文工作者在两千多年前所绘制的彗星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描绘彗星各种形态的图集,是楚国人民在中国和世界彗星观测史上留下的光彩之页。

【注释】

[1]太阳风是从日冕区向太阳四周发射出的带电微粒子流。

[2]《开元占经》卷八十八。

[3]转引自[法]C.弗拉马里翁:《大众天文学》,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488 页。

[4][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75 年,第620 页。

[5]此占星术占法,与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一条占文相同。那条占文云:“彗星出,短几(饥),长为兵,(杘)在所利。”杘,据《说文》释云:“杘,篗柄也。”可见,《尉缭子》所记彗星占星术确属楚人所行用。

[6]《史记·秦始皇本纪》。

[7]《史记·秦始皇本纪》。

[8]徐登里:《彗星漫谈》,科学出版社,1975 年,第86 ~92 页。

[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75 年,第630 页。

[10]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 年第7 期。

[11]陈奇猷:《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试释》,《上海博物馆集刊》第3 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2]王胜利:《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彗星图占新考》,《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选》,湖南出版社,1994 年。

[13]《开元占经》卷六十四引甘氏曰:“离而复合,合复离为斗。”引韦昭曰:“星相击为斗。”

[14]夏征农等主编:《辞海》“萝藦”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年。

[15]陈奇猷:《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试释》,《上海博物馆集刊》第3 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6]席泽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彗星图》,《文物》1978 年第2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