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德对彗星的命名和分类
楚国甘德和魏国石申夫作为同时代的星占家,都很重视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在他们的工作当中,对不同的彗星进行命名和分类是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成果,在他们所编制的彗星占文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开元占经》卷八十五、八十六辑录了甘德关于彗星的如下一些占文:
甘氏曰:天枪,在西北,本类星,末锐,长一丈。天枪见,则女主有用事者,其本为主人。
按:“本类星”系指彗头似星,“末锐”系指彗尾形态尖锐。这说明,天枪是一种尾巴尖如枪头的彗星。
甘氏曰:天棓,一名觉星,本类星,长四丈。天棓出,其国凶,不可举事用兵。
按:“棓”,即棍棒。如,《淮南子·诠言训》曰:“羿死于桃棓。”高诱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觉”为高大、挺直之意。如,《诗·小雅·斯干》云:“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平正的宫室,有高大直立的柱子。)毛传:“有觉,言高大也。”郑笺:“觉,直也。”所以,天棓(觉星)是一种尾巴形如长棍的大彗星。
甘氏曰:天搀出西南,长数丈,左右锐。天搀见,女主用事,其本为主人。
按:“搀”,又作“”。《尔雅·释天》云:“彗星为枪。”这说明,天搀是一种尾巴形如搀枪的大彗星。
甘氏曰:茀星出东南,本类星,末类茀;所当之国,是受其殃。
按:《说文》云:“茀,道多草,不可行。”这说明,茀星是一种尾巴形如草丛的彗星。
甘氏曰:蓬星出北斗,诸侯有夺地,以地亡。
按:《说文》云:“蓬,蒿也。”这说明,蓬星是一种尾巴形如蒿草的彗星。
上列各条占文,均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占文的前半部分大致包括彗星的名称、出现方向、彗星的形状和长度。其中,彗星的名称基本上是根据彗尾的形状特征,用形状相似的某种兵器或草木的名称来命取。这个情况表明,甘德对各种彗星的尾巴已经有较仔细的观测和研究;他所进行的彗星命名工作完全是以对不同形态彗尾的分类为基础的。这种彗星命名法,可以使人们仅从彗星的不同名称上就能大致了解这些彗星的尾巴的不同形状。我国历代史籍中所辑录的大量彗星名称基本都是按照这种方法命取的。甘德占文所给出的各种彗星的长度数值,可能分别表示这些彗尾的最大长度;不过,它们都没有涉及彗尾长度的变化问题。占文的后半部分论述了各种彗星所预示的征兆。从中可以看出,在甘德心目中,各种彗星的出现都是不祥之兆。
《开元占经》卷八十八所辑录的石申夫关于彗星的一些占文,其结构与甘德占文基本相同。如:
石氏曰:彗星出西北,本类星,末类彗,长可四五尺至一丈,名曰天棓。受之者,大乱,兵大起。
石氏曰:彗星出西南,本类星,末类彗,长可二三丈,名曰扫星。受之者,其国兵大起,将相有死者。
石氏曰:彗星出东北,本类星,末类彗,长可四五尺至一丈,名曰天搀。受之者,其国有戳死者,大臣、贵人当之。
石氏曰:彗星出东南,本类星,末类彗,长可二三丈,名曰天枪。受之者,其国内乱,兵起宫中。
石氏曰:彗星出中央,正在人上,本类星,末类彗,长可五六尺至一丈,名曰天戈。天下兵也。
从上列的占文可以看出,石申夫为彗星所命取的名称也借用了兵器等器物的名称,这些名称也都基本上表示着各种彗星尾巴的不同形态。不过,石申夫在占文中没有像甘德那样对各种彗尾的不同形状着意进行描述,而是一概称之“末类彗”。对于各种彗尾的长度,石申夫占文都给出了一定的变动幅度,说明石申夫比较重视彗尾长度的变化。
对比甘、石二人所命取的彗星名称,可以发现,其中有些是完全相同的;但关于这些同名彗星的长度、出现方位以及所预示的征兆,二人的说法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例如,关于天搀,甘德说它“出西南,长数丈,左右锐。天搀见,女主用事,其本为主人”;石申夫说它“出东北,本类星,末类彗,长可四五尺至一丈”,“受之者,其国有戳死者,大臣、贵人当之”,等等。这个情况说明,甘、石二人的彗星命名和分类工作是各自独立进行、自成系统的。应该认为,甘德和石申夫都是我国古代彗星命名和分类工作的开创者。(www.xing528.com)
2.甘德关于彗星生成原因的见解
彗星这种奇异的天象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在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和我国战国时的星占家甘德、石申夫差不多是同时进行了探讨。然而,探讨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前面已经谈到,亚里士多德认为,彗星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而甘德、石申夫则认为,某些彗星是岁星前超或后退等非正常运动的产物。例如,《汉书·天文志》记云:
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类星,末类彗,长二丈。”
嬴东北,石氏:“见觉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棓,本类星,末锐,长四尺。”
缩西南,石氏:“见云,如牛。”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枪,左右锐,长数丈。”
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如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数丈。”
所谓“赢”“缩”,《汉书·天文志》解释道:“超舍而前为赢,退舍为缩。”
如今,亚里士多德的认识已被近现代天文学所完全否定;但甘、石把彗星生成与岁星相联系的观点,却与近代天文学关于彗星起源的一种假说很有点相似。
据近代天文学研究,有70 多颗公转周期为4 ~10 年的短周期彗星,其轨道平面相对于黄道面的倾角都不大,公转方向均为顺行,且远日点与太阳的距离都很接近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这说明,它们的运动可能受到木星引力作用的较大影响,因此可把它们称为“木星族彗星”。另外,还存在土星族彗星、天王星族彗星和海王星族彗星,但它们的数目都很少。可以说,短周期彗星大多数属于木星族。由此,有人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由木星内部向外喷发出的物质构成的。从彗星的化学成分看,确实也和木星的大气成分很相近,这一点对该假说也是有利的。不过,也有人指出,组成彗星的物质若要从木星上喷发出来,必须具有相当大的速度,才能克服木星的引力而成为绕太阳转动的彗星;否则,这些喷发出来的物质还会重新回落到木星上去,或者形成木星的卫星。但是,从木星的大气温度和物理结构等情况看,木星还不可能产生足以形成彗星的猛烈喷发。因此,这一假说目前已被新的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原云假说所取代[8] 。
有趣的是,早在我国的战国时代,甘德和石申夫就提出了彗星的生成与木星有关的观点。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赞誉道:“这就多少有点像近代理论的前身了。”[9] 甘、石二人之所以会把一些彗星的生成与木星相联系,从《汉书·天文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彗星具有总是在木星附近的天区出现的特点。当然,由于他们把彗星视为妖星,因而认为这些彗星都产生自岁星的不正常运动。这种认识虽然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但他们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一些彗星的生成与岁星有关”。这个大胆而具一定合理性的设想,确实难能可贵。
在《汉书·天文志》之前,《史记·天官书》也记述了与甘、石二人相同的观点:
岁星……其失次舍以下,进而东北,三月生天棓,长四丈,末锐;进而东南,三月生彗星,长二丈,类彗;退而西北,三月生天,长四丈,末锐;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锐。
这些记述,在行文用语上与《汉书·天文志》所记甘德的论述大致相同,表明司马迁著作《天官书》也取用了甘德的工作成果,只是他没有说明这一点而已。
甘德、石申夫的发现和论述虽然很可贵,但古代科技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服务于星占迷信的观测目的,致使他们的认识在后世不仅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被一些星占术士附会于五行学说,想当然地进行推衍发挥,将各种彗星分别与五星以至二十八宿都建立了生成关系。据《隋书·天文志中》记载,西汉末年的京房在其所著《风角书·集星章》中共辑录了35 种彗星,并且声称这些彗星与五星、二十八宿之间有如下一一对应的生成关系:
天枪星生箕宿中,天根星生尾宿中,天荆星生心宿中,真若星生房宿中,天榬星生氐宿中,天楼星生亢宿中,天垣星生角宿中,皆岁星所生也。
天阴星生轸宿中,晋若星生翼宿中,官张星生张宿中,天惑星生七宿中,天雀星生柳宿中,赤若星生鬼宿中,蚩尤星生井宿中,皆荧惑之所生也。
天上,天伐,从星、天枢、天翟、天沸、荆彗,皆镇星之所生也。
若星生参宿中,帚星生觜宿中,若彗星生毕宿中,竹彗星生昴宿中,墙星生胃宿中,榬星生娄宿中,白雚星生奎宿中,皆太白之所生也。
天美星生壁宿中,天星生室宿中,天杜星生危宿中,天麻星生虚宿中,天林星生女宿中,天高星生牛宿中,端下星生斗宿中,皆辰星之所生也。
各种形态的彗星与五星和二十八宿分别有如此整齐的生成关系,显然是出自人为的排列组合。这些生成关系基本属于主观臆测,没有什么观测依据和科学道理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