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研究揭示楚人对鹑火的观测

楚国天文学研究揭示楚人对鹑火的观测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谈到,在帝尧时代,楚祖祝融的火正之职被阏伯接替;其后,商民族又从其祖相土开始因袭对大火的观测和祭祀工作,并使大火星成为该民族的族星。所以,“鹑火”名称的由来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才是合乎情理的。观测鹑火南中与观测大火见伏相比,技术上的要求要复杂得多。

楚国天文学研究揭示楚人对鹑火的观测

前面谈到,在帝尧时代,楚祖祝融的火正之职被阏伯接替;其后,商民族又从其祖相土开始因袭对大火的观测和祭祀工作,并使大火星成为该民族的族星。

不过,由于祝融氏族在观测大火的长期工作中熟悉了星空,积累了丰富的观象经验,所以,当商民族把大火星据为己有的时候,祝融氏族的观象授时工作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不仅选择了新的观测目标——鹑火,而且采取了新的观测方法——观测鹑火星的昏中和旦中,并以此来确定“出内火”的时间。正如《左传·襄公九年》所云: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杜预注曰:“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本章第五节将要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星占术士把鹑火视为楚国的分野并且用于岁星星占,原因就在于楚人先民曾经崇拜和祭祀过鹑火星。

关于鹑火星,按照《左传·襄公九年》的说法,是指咮星。《尔雅·释天》云:“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柳,即二十八宿体系中的柳宿,它由位于西名长蛇座的八颗亮度在4 等以下的暗淡小星组成,很不起眼。祝融氏族当时为什么会对它们特别关注,选择它们作为出火的标志,确实有点令人费解。因为在我国古代,以“火”字命名的星除了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又名大火)以外,还有五大行星中的荧惑(又名火星),它们的取名都与其星光的色泽红亮似火有关。所以,“鹑火”名称的由来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才是合乎情理的。

其实,鹑火除了《左传·襄公九年》所说为咮星的别称以外,它还是我国古代用于岁星星占的“十二次”中的一次,共包含二十八宿中的柳、七星、张三宿。如《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云:“柳、七星、张,一名鹑火。”不过,组成鹑火次的这三宿的绝大多数恒星的亮度都较暗淡,它们的形象都难以使古人产生以“火”为之命名的念头。只有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七星宿的第一号星(简称“星宿一”,西名长蛇座α)是一颗明亮的二等星,且其光谱型为K3,颜色呈现与火光相似的橙黄色,若以“火”为之命名,是完全合适的。

“星宿一”位于大火星(天蝎座α)以西约100°。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帝舜时代[27] ,大约就是商族先祖相土从阏伯那里因袭了对大火的观测和祭祀工作的时期,在中原地区的每年春分前十多天,“星宿一”都会于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很适合作为出火烧荒的时间标准。在这个时期,“星宿一”还会在每年农历九月的寒露节前后晨见于正南方天空,也适合作为“内火”的时间标准。

因此,祝融氏族当时所选择的新的观测目标很可能是“星宿一”,而不是咮星。只是后来由于岁差的作用,“星宿一”昏中和旦中的季节越来越迟,为了不耽误农时,祝融氏族才改用位于“星宿一”西边的咮星作为“出内火”的时间标准。《汉书·五行志》在回顾古之火正掌祭火星、行火政的历史时说:“季春昏,心星出东方,而咮、七星、鸟首正在南方,则用火……以顺天时。”《五行志》的作者没有岁差知识,把周、秦时的天象“季春昏,心星出东方,而咮……正在南方”,说成是上古时的天象,当然是不对的;但他把“七星昏中”和“心星昏见”“咮星昏中”一同列为古之火正的“出火”标志,则恐怕不会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观测鹑火南中与观测大火见伏相比,技术上的要求要复杂得多。因为,观测恒星的昏见和昏伏,其参照物是有形的东方和西方的地平线;人们只需在黄昏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地平线,即可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观测恒星的昏中和旦中,其参照物却是天球上一条无形的连接南点和北点并经过天顶的子午线;人们只有具备了子午线的知识,并且掌握了在天穹上确定出这条无形的子午线的技术以后,才有可能进行观测。

所以,恒星南中观测技术的发明者应该也一定是长期从事观象工作,具有丰富天文知识的人。相比刚刚从阏伯那儿因袭了大火见伏观测技术的商族先民,已经在大火观测工作中做出了出色成绩、积累了丰富观象经验的祝融氏族,可能更有条件进行这一观象新技术的发明创造。所以,如果说祝融氏族的大火见伏观测技术还是从燧人氏那儿继承下来的,那么,鹑火南中的观测技术则可能是祝融氏族自己的创造发明,是楚人先民对我国上古天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之一。

恒星南中观测新技术的发明,充实了古代观象授时的手段。古人后来把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观测其他星宿,以确定不同的时令。例如,《尚书·尧典》云: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夏小正》云:

正月,初昏参中;

四月,初昏南门正;

五月,初昏大火中;

八月,参中则旦;

十月,织女正北向则旦。《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共同记云:

孟春之月,昏参中,旦尾中;

仲春之月,昏弧中,旦建星中;(www.xing528.com)

季春之月,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孟夏之月,昏翼中,旦婺女中;

仲夏之月,昏亢中,旦危中;

季夏之月,昏心中[28] ,旦奎中;

孟秋之月,昏斗中[29] ,旦毕中;

仲秋之月,昏牵牛中,旦觜嶲中;

季秋之月,昏虚中,旦柳中;

孟冬之月,昏危中,旦七星中;

仲冬之月,昏东壁中,旦轸中;

季冬之月,昏娄中,旦氐中。

恒星南中观测所使用的子午线概念,在近代球面天文学中属于地平坐标系。就目前所知,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述子午线测定方法的文献。该书《匠人篇》记曰:

水地,以悬置槷,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以正朝夕。

文中记述的方法如图1-19 所示,即在水平地面的0 点竖置槷杆,用绳悬重物的办法使槷杆垂直于地平面,并用圆规以0 点为心作圆。观察并记下日出和日落时杆影与圆周分别相交的W 点和E 点,则二点的连线EW 即为正东西方向的卯酉线,而垂直于EW 的直线SN 即为正南北方向的子午线。

图1-19 《考工记》“以正朝夕”示意图

图1-20 《淮南子·天文训》立表定向示意图

西汉文献《淮南子》所记述的方法,与《周礼·考工记》所记有所区别。该书《天文训》记曰:

正朝夕,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去前表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树一表于东方,因西方之表以参望日,方入北廉,则定东方。两表之中,与西方之表,则东西之正也。如图1-20 所示,它是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A,以表A 为圆心,十步远为半径作圆。然后在表A 东边的圆周上立一可以移动的游表B。在日出时,从西边的定表A 向东观看太阳,并使表B 沿着圆周移至表A 与日面中心S 的连线上。然后在日落时仍于定表东边的圆周上立一游表B′,这次是从游表B′向西观看太阳,并使表B′沿着周围移至表A 与日面中心S′的连线延长线B′处。这样,B 和B′的连线BB′就是正南北方向的子午线,而BB′的中点C 与A 的连线CA 就是正东西方向的卯酉线。

地面上的子午线测定以后,通过设置在子午线上的表杆或者能沿着子午线方向转动的窥管,再配以计时仪器,即可对经过天球子午线的星宿开展定时观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