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人的祖先发祥于中原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在大江南北建立了一个“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12] ,威震华夏的强大楚国。然而,楚人的祖先并不是自古就生活在江汉地区的土著居民,而是从中原地区远道迁徙而来的移民。
帝颛顼高阳和火正祝融是楚人最为尊崇的上古祖先。例如,楚国大诗人屈原出身于楚族的贵族,他在其著名诗篇《离骚》中自述身世时,第一句话就声明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
又如,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 年),楚国的同宗附属国——夔国的国君夔子因为不祭祀祝融以及周文王时的楚君鬻熊,遭到楚人的责骂和征伐,最后竟导致了灭国之灾[13] 。
《史记·楚世家》对于传说时代的楚人祖先做了如下记述: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关于楚祖帝颛顼高阳,《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引《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这都说明,颛顼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关于楚祖祝融,《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云:“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汉书·地理志》云:“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
关于楚祖祝融所依附的帝喾高辛,《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引《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www.xing528.com)
以上情况表明,现今中原地区的河南省中部和东北部是楚人祖先的发祥地。
2.火正祝融
与楚人祖先有关的黄帝、帝颛顼、帝喾等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其实都是夏代以前黄河流域一些原始氏族部落的首领。与这些原始氏族部落的时代和地域相当的文化遗址,有裴李岗、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等类型。这些原始文化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在对它们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了大量农器具和谷物堆积。这表明,当时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的社会经济都先后实现了从以渔猎、采集为主,到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和渔猎、采集为辅的转化。所以,《史记·五帝本纪》记云:黄帝“蓺五种”,“时播百谷草木”。《易·系辞》记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在那个时期,火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天下……不可以一旦无火”[14] 。在生活上,人们的熟食御寒、驱逐野兽、烧制陶器……都离不开火。在生产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更是需要用火来焚烧荒野,开辟可供播种的田地。正如《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云:“春田,主用火,因焚莱,除陈草。”因此,为了妥善安排火的使用并使火种得以长期保存,各氏族部落都要委派专人去负责这项重要的工作。这些司火的专职人员,在传说中被说成是上古帝王的“火正”。正如《汉书·五行志》所云:“古之火正,谓火官也……行火政。”
从《史记·楚世家》的记述可知,被楚人奉为先祖的祝融即是上古帝王帝喾高辛的火正。首先担任这一职务的重黎,由于“甚有功,能先融天下”,因而受到了帝喾的赞誉,被赐予了“祝融”之名号。《史记集解》引虞翻释云:“祝,大;融,明也。”后来,重黎之弟吴回接任火正之职,工作也做得很出色,因而也获得了“祝融”的名号。作为重黎、吴回的后裔,楚人先民从此即把“祝融”视为本氏族的族称而世代沿用,后世的楚人亦把祝融尊崇为自己的祖先。
不过,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上古时还有一支属于炎帝系统的祝融: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楚人的祖先当与这支炎帝祝融无关。因为,《史记·楚世家》说得很明白,楚祖祝融属于“黄帝——颛顼——祝融”系统。炎帝部落集团也存在祝融,表明“火正”的工作对于任何原始氏族部落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说明,炎帝部落的火正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也获得了“祝融”这一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