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无数颗晶莹的星点就会布满天空。在这满天的星星当中,除了偶尔出现又匆匆离去的少数流星、彗星,以及缓慢穿行于众星之间的五颗行星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相对位置长期保持不变的恒星。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表明,宇宙空间的恒星和太阳一样,都是一些巨大的、由炽热气体组成、能够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可是,除了太阳明亮无比以外,人们在夜空中所见到的恒星都只是一个个闪光的亮点。这是因为,恒星都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另外,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并非永远保持不变。因为,每颗恒星实际上都在高速地运动着,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互不相同。例如,著名的北斗七星(分别为大熊座α、β、γ、δ、ε、ζ、η),其在空中排列的形状就像一只古代舀酒用的器具——斗(图1-1)。图中各星上的箭头所指,即为各星视运动的方向;箭头的长度,则为各星经过10 万年的运动以后所移动的距离。图1-2(上)所示,为北斗七星在10 万年以前的形状;图1-2(下)所示,则为北斗七星在10 万年以后的形状。也是因为它们距离人类生活的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如今的人们如果不使用精密的观察仪器和特殊的观测方法,在短期内是很难发现各星的自行运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变化的。在科学水平和观测手段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古代人们就更是无法做到这一点了。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恒星做了如此描述:“为经,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
图1-1 北斗七星的自行
(www.xing528.com)
图1-2 10 万年前和10 万年后北斗七星的形状
对于恒星,我国古代又称之为“列星”“经星”。例如,《春秋·庄公七年》云:“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公羊传·庄公七年》云:“恒星者何?列星也。”《穀梁传·庄公七年》云:“恒星者,经星也。”
不过,在战国时期,人们多采用“列星”的叫法。如,《庄子·大宗师》云:“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荀子·赋篇》云:“列星殒坠,旦暮晦盲。”《韩非子·解老》云:“列星得之以端其行。”
楚人的《楚辞》亦是如此。例如,屈原《天问》曰:“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抽思》曰:“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宋玉《九辩》曰:“仰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