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东北端的威海港湾前,横浮着一座碧绿苍翠的海岛,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刘公岛。它东西长4千米,南北最宽处约2千米,海拔152米。刘公岛美丽幽静,当地的文人墨客常常喻它为令人神往的仙境,赞叹道:“十里绝尘埃,清远哗嚣少”,“应是蓬莱原不远,探幽何必到三峰。”
然而,招引四方游客络绎而至的,不仅仅是这恬静的岛光水色,还因为这里是我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至今,岛上还保留着清朝北洋水师的提督署、铁码头、船坞、水师学堂以及中日甲午海战用过的古炮台。
刘公岛南北两岸青山巍峨,逶迤东伸,宛如两条巨龙入海。刘公岛砥柱中流,形成二龙戏珠之势,紧守湾口大门,古有“东隅屏藩”之称。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曾有“形势天然鬼工造,烈岛欲岈锁钥成”,“巨镇天开海国雄,屹然海际跨瀛东”的诗句赞美。
刘公岛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称。汉时称“刘氏别业”,元代称刘岛、刘家岛,明中后期一度称刘岛山。明隆庆六年,才有官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中正式出现刘公岛这一名称,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刘公岛的诸多名称,旧方志一类的书中都有记载。尽管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有的是传说,有的是神话,但都有一段完整美好的故事。
清乾隆本《威海卫志》记载,在《广舆记》和《续夷坚志》两书里都记载有石落村刘氏海滨得巨鱼百丈、用鱼骨修鲤堂的故事。故事说,石落河北岸有个石落村(位置在刘公岛人民商场和海林宾馆附近),住着刘姓人家。有一天“九天云垂海欲立,乘风抉石声隆隆”,须臾风平浪静,明月如洗。第二天早晨,刘公巡视海滩发现一条百丈巨鱼,人们纷纷前来割取鱼肉。“脂膏割尽骨空存,架骨为梁镇庙门”,盖的这座房子就是“鲤堂”。刘氏还做了木船,经常渡海到对面岛上垦荒种地,消暑歇凉,这岛自然就是刘氏的另一处产业了,故称“刘氏别业”。
刘岛、刘家岛、刘岛山,元代和明代,海上运输比较发达。威海系南北海运必由之路,刘公岛为重要避风泊船之所,船只最多时达数百艘。元史记载登州府、崇明县、文登县三县志凡序海道或刘岛或云刘家岛。明嘉靖末年(1553~1565),胡宗宪编绘《筹海图编》中称刘公岛为刘岛山。元明时期刘公岛何以姓“刘”,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刘氏指的就是汉代石落村之刘姓;另一说认为指的是东汉末年刘氏皇族的一支人,他们不堪曹魏政权的剪伐,东迁避难至岛上定居。岛上有魏文帝黄初年号,说明后来曹魏加强了对沿海及其岛屿的统治。此时,刘姓是否还在岛上居住不得而知。明代,威海卫的刘姓,全系移民,岛上自然也没有原居之刘姓了。到了清代,岛上只有张、于、马、丛、邹、姜等姓。然而刘家岛的名字却一直使用到明嘉靖年间。
刘公岛,最早见于明隆庆年间。隆庆六年,明督漕王宗沐上本请行海运。准奏。诏令运12万石自淮入海,并规定了海上运输路线,其中就有刘公岛、威海卫的名称。至于为什么称刘公岛,无据可查,大约与此时民间流传的刘公、刘母故居有关。
相传在数百年前,有一南方商船向北行驶,忽然天气恶变,狂风大作,海天迷茫,不见陆地。起初,船上的人一面与狂涛恶浪搏斗,一面向苍天祷告。后来,粮食和淡水渐渐用光,船上的人精疲力尽,有的晕倒在船舱里,有的蜷卧在舱板上,听天由命。这时,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救起了大家,并将他们安置在近处的一座海苔窝棚里休息。不一会儿,老汉又领来了一位面孔和善的老妇人,并带来了热气腾腾的姜汤、面条、地瓜和玉米饼子。全船的人感激不尽,个个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在两位老人的照料下,船民很快恢复了体力。风暴过后,海上风平浪静,商船要起航了,两位老人又送来了一些米面,让大家在路上好用。船老大过意不去,和大伙悄悄商量,送一些从南方带来的珍品,酬谢两位老人的搭救之恩。当他们从船上拿来了礼品时,两位老人却不见了。他们找遍了整个海岛,始终不见他们的身影,众人认为一定是神仙搭救,当即叩拜再三而去。事后,有人评论说,这是刘姓老人一贯全心行善、不求报谢的崇高风尚。后来,凡是渔民遇险到岛上来,都会受到刘氏的接济和指航,一时成为流传南北的佳话。人们尊称老人为刘公、刘母。若干年后,船民和岛上百姓为了纪念善心的老人,在岛的中部阳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庙,按照人们的回忆,在庙内塑了刘公、刘母像。从此南来北往的船只每行至岛前,船民必登岸前去祈祷祭拜,并把该岛称为刘公岛。
龙宫岛,此名流传不广。明清年间,只有少数文人、渔民把刘公岛比做龙宫。因岛四周水深浪高,海水最深处达30余米,似万丈深渊,蓝黑异常,各种怪鱼奇虾,常常跃游岛旁,戏弄渔船,故早年渔民都深信这里水下是海龙王的居处。明代,威海卫人王悦在《威海赋》中写道:“且夫海不徒巨而已也,其下有宝货之窟,珠宫贝阙,蛟龙所都,螭鼋所宅,鲸鲲所游,鳌鳅所穴。怒则吞舟,戏则拍浪,以至殊鳞异族,则又浮沉而自适也。”清代,威海卫王瀛有七绝诗:“云垂水立白波重,队队长鲸出浪中。疑是逍遥醌欲化,居人只道觐龙宫。”清代人王士稹在《古夫于亭杂录》中,有关于龙宫造殿的故事流传以后,威海人认为故事里的龙宫就在刘公岛,因此,有人把刘公岛称作龙宫岛。
登上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署那飞甍广厦、雕梁画栋便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式样别致的古建筑。它踞崖临海,分外壮观。两座鼓乐楼,分别坐落在朱漆大门两边,高阶上三门并列,气势雄伟。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建于1888年,坐落在刘公岛中部偏西,“傍海修筑,高踞危岩,下临无地”,长垣环围,坐北朝南,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朱漆正门上,有李鸿章题写“海军公所”门匾。大门东西两侧各置角楼,飞檐翘角,漆柱支顶,为北洋海军庆祝大典和迎送宾客时鸣金奏乐而设。东西角楼两侧,建东西辕门。迎大门树旗杆一支,悬黄龙旗。正西角楼前,设一望台,用以观察港湾内舰船活动情况。
据史书记载,光绪年间,清政府创办北洋海军,从1881年~1891年,在刘公岛先后设立了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兴建北洋海军提督署、威海海军学校、海陆军官邸、营房、铁码头、炮台等。港内舰船将近50艘,岛陆军多达4个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杨用霖、邓世昌、林永升、方伯谦等重要将领,以及汉纳根、马格绿、浩威等洋员,均住在岛上官邸。
提督署按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分前中后三厅。前厅为议事厅;中厅为宴会厅,院内设有地下储水池设施;后厅为祭祀殿。东西跨院间有长廊贯通,迁曲折回,与陪厅、厢房连成一体。整个建筑画栋雕梁,朱红圆柱,青瓦飞檐,布局宏伟,为清式举架木砖结构,呈现我国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
水师提督署院两边是配厢,三进署院瑰丽肃穆,长廊曲折蜿蜒,构筑巧妙。第一进署院的西厢房是中日甲午海战纪念室。室内陈列着甲午海战中日军进攻的线路图、战场照片、威海卫防务图、北洋水师战舰、炮台遗址图片,还有在海战中被击毙的日军将领图片。水师提督丁汝昌,爱国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的遗像,陈列在纪念室中间,旁边还有丁汝昌的墨宝、当地百姓为纪念殉难者写的祭文和群众慰问北洋水师的照片。引人注目的是这里还陈列着一支铁锚的照片,这幅照片是纪念室后来增加的。这铁锚,是被日本俘获的我北洋水师战列舰“镇远”号的船锚,抗战胜利后,日本将其送还我国,原物现陈列在首都军事博物馆里。(www.xing528.com)
水师提督署二进署院是丁老将军自杀殉职的地方。中日甲午之战末期,丁汝昌把海军文卷全部送往烟台,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战斗中他亲临前线作战指挥,负伤后仍坐在甲板上督战。在洋人和投降派持刀逼其投降时,他严词拒绝说:“我知事必出此,然我必先死,断不能坐睹此事。”他悲愤至极,服毒自尽。后人为凭吊这位海军提督,写了这样一首七言绝句:
故垒萧条大树凋,
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
白骨沉沙恨未消。
走出提督署,沿一条山路盘旋而上,登上刘公岛的最高处。在这里俯瞰刘公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碧水环绕,孤峰屹峙,满山青松郁郁葱葱,林涛作响,好似呼唤先烈;遍地藤萝如张绿网,紧罩海岛,就连那绿油油的小草,也密密地覆盖着每一寸土地。
刘公岛山坡上高高耸立的“北洋海军忠魂碑”,坐落在繁茂的松柏树丛中。碑呈六棱形,上窄下宽,犹如一柄刺向蓝天的宝剑。它是为纪念北洋海军成立100周年时修建的,慰祭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北洋海军官兵。碑的宝剑造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现在,刘公岛上有6座清代炮台,这些炮台是从1889年~1890年6月陆续修建的。炮台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并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工程规模之宏伟浩大,当时曾为许多诗人赞叹:“一台尽聚九州铁,熔铸几费炉中烟。”,“有此已足固吾圄,况是众志如城坚。”旗顶山炮台在刘公岛最高点旗顶山上,在此可俯瞰刘公岛周围海面。炮台修有隐蔽室,直通各炮台。该炮台设24厘米口径平射炮4门,火力可支援岛上其他各炮台。遗迹尚存,供游人参观游览。
刘公岛北炮台在岛西北的小山井上,因距提督署较近,亦称公所后炮台。该炮台设各种口径火炮16门,倚山建有兵舍14间,炮手可由地道直达炮位。此炮台可监视西北至西南海面,与北炮台遥相呼应,形成交叉火力。现已修复炮位一处,供游人参观。
东泓炮台坐落在刘公岛主峰旗顶山东麓之山包上,设各种口径火炮14门。炮台下有地道通往兵舍,炮兵可从地道直达炮位。地道为砖石结构,拱卷穹顶。最高处4米,宽3.2米,平均高、宽在2.6米左右,有完好的通气设备。兵舍在地道的出口,依山而建,十分隐蔽。兵舍每间约22平方米,有7个大门可通外界,屋内互相贯通,进出方便。此炮台可监视岛东北至东南海面,与日岛炮台遥相呼应,形成交叉火力。甲午战争时,炮台毁于战火,现仅存兵舍。南嘴炮台在刘公岛东南,距东泓炮台约500米,设各种口径火炮14门。该炮台属露天临时炮台,可与日岛炮台形成交叉火力,阻止敌舰从南口侵入港湾。该炮台毁于战火。
迎门洞炮台在旗顶山东麓一山包上,设24厘米平射炮一门,地势高于东泓炮台,可临视东至东北海面。修有隐蔽室和水泥掩体,现炮台已毁,遗址尚存。
刘公岛山下有一座北洋水师停泊战舰的铁码头。据记载,当年北洋水师拥有各种舰艇51艘,同日军力量不相上下,然而在甲午战中却遭惨败。导致战争失败的是腐败的清朝统治集团。丁汝昌等忠勇将士,壮志难酬,衔恨以终,北洋水师也全军覆灭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多么悲痛的一页啊!悲风四起,海浪呼啸,山岳低首,草木含悲,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爱国的将士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