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明岛:探索海洋中转站

崇明岛:探索海洋中转站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明岛粮食基地崇明岛得名于“崇明镇”。由于江水、海潮的涨落以及晴、阴、雨、雾的天气变化,沙滩或隐或现,令人不可捉摸,被人们认为是神明,受到顶礼膜拜,因此被称为“崇明岛”。崇明岛横卧江心,把长江分成南北两支。崇明岛的游移不定、涨坍无常,与长江主航道的南北摆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崇明岛就有与北岸相连的趋势。

崇明岛:探索海洋中转站

滚滚长江奔腾万里,江涛不息,气势万千。在这辽阔的长江口,有几座绿色的沙岛,浮现在江涛之中。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它的面积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有1000多平方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沙岛。

滔滔长江水,每年把5亿吨泥沙送往东海。在长江入海处,由于水流速度放缓,又遭到海潮的顽强顶托,部分泥沙便在这里淤积起来,崇明岛正是这些泥沙淤积的产物。整个岛屿三面环江,东临大海,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13千米~18千米,岛狭而长,形如春蚕,数百年来,横卧在长江口上,仿佛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

崇明岛粮食基地

崇明岛得名于“崇明镇”。“崇”原意为高,这里指高出水面,“明”原意为明亮,这里指天水相接,海阔天空。也就是说,这是一块高出水面的洁净之地。

有关崇明岛的来历,有很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东晋末年,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乘大竹筏泛江浮海,可是这些竹筏在长江口浅滩上搁浅了。竹筏拦住了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挟带的部分泥沙,年复一年,泥沙越积越多,沙滩面积逐渐扩大。由于江水、海潮的涨落以及晴、阴、雨、雾的天气变化,沙滩或隐或现,令人不可捉摸,被人们认为是神明,受到顶礼膜拜,因此被称为“崇明岛”。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崇明岛的成因。

其实,崇明岛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1400多年前,长江口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尚无岛屿。到了唐武德元年(618),在当时的扬州口外的长江中心堆积了两个沙洲,按其位置分别称“东沙”、“西沙”,面积仅有十几平方千米,岛上居民多从长江两岸迁来,开始是附近的渔民到沙洲上避风休息,后渐渐有人在此居住,从事打渔、晒盐。到了唐神龙元年(705),朝廷在西沙洲上设置一镇,取名为崇明镇,“崇明”之名称即始于此。宋天圣三年(1025),在西沙洲西北约25千米处,又堆积出了一座新的沙洲,因当时姚、刘二姓的农民最先到此居住谋生,故取名为“姚刘沙”。时间又过了一个世纪后,原来的东、西两沙洲已被长江的洪水湍流冲坍,淹没于滔滔江水之中,但在原来两沙东北方向的江心中又堆积起另外一个沙洲,名叫“三沙”,这个沙洲的位置很不稳定,日见坍没。不久,在它的东边江面上又露出了三个沙洲,当时分别起名为“马家浜”、“平洋沙”、“长沙洲”,其中的“长沙洲”就是今天崇明岛的前身。随着岁月的流逝,长沙洲越堆积越大,到这个沙洲上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时的统治者在这里设立了“天赐盐场”,派遣盐场提盐司进行管理。崇明镇设置了一段时间后,又设置了崇明县治。但由于这时的沙洲一再发生涨坍和东移现象,故崇明县治也随之一迁再迁,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因长江沙洲的地势已日趋稳定,崇明县治便最后搬迁到长沙洲上。随之长沙洲就改名为崇明岛。

崇明岛国家森林公园

崇明岛又被称为“古瀛洲”,相传在远古时代,东海上有一个瀛洲仙境,是神仙住的地方。但这个仙岛却随波漂忽,没有定处。秦汉两代,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四处寻找,终未得见。以后,东海上的瀛洲仙境就只是一个美妙的传说了。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见过它们。到了明代,朱元璋进攻盘踞在苏州一带的张士诚时,崇明知州首先归顺,朱元璋便将崇明岛赐名为“东海瀛洲”,并亲书这四字送给归顺的知州。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之美称,成为古代“东海瀛洲”的化身。当时这个“瀛洲仙岛”,曾有24座美景,至今尚存两处遗迹,即“金鳌镜影”、“虹桥双峙”。“金鳌镜影”指金鳌山,这里还有一段历史传说:当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后来的南宋高宗皇帝)南渡,经过东沙时说他看见远处的山上有一只金凤凰,其实当时长沙洲上并没有山,但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一语即出,便为圣旨。所以当地的官吏为讨好皇帝,便组织百姓堆了一座小山。可不久这座人造小山便坍入江中。500多年后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总兵张大治又在崇明县城东门外重新堆建一座土山,并将此“山”命名为“金鳌山”,成为一处名胜。“虹桥双峙”指孔庙前的两座造型美观的石拱桥。孔庙是崇明岛上的古代寺庙建筑群,明天启二年(1622)重建,该庙建筑艺术高超,主体为大成殿,两座石拱桥飞跨“泮池”,峙立在大成殿前。现在这组建筑已成为全县的科技活动中心。

长江中的沙洲,是长江泥沙的产物,属于冲积岛。离江口越近,江水的流速越小,冲运泥沙的能力越低,泥沙越易沉积。加上大河入海口海水淡水交混,就像豆浆中加进盐粒一样,使本来不易沉积的极其微小的胶体也凝聚沉淀。所以江口洲滩群生,而且面积较大。崇明岛横卧江心,把长江分成南北两支。它东南的长兴、横沙两岛,又把长江南支分隔为北港和南港。横沙岛的东面还有一个正在露出水面的九段沙,它把南港隔开,形成北槽和南槽。

崇明岛的黄昏

由于江流和海潮的相互作用,造成长江主航道南北摆动,结果导致了崇明岛400多年来涨坍无常,位置逐渐游移。虽然它的面积在扩大,但位置却时南时北地游移。最初的县城,离开南岸约20千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于江流年复一年地冲刷,南岸崩坍凶猛,很快逼近城池,眼看县城又要被迫迁址。当时的劳动人民在大自然的威胁面前,不动摇不退却,而是坚决斗争,兴建了海塘和石坝,才制止了坍势,使县城和全岛基本上稳定下来。

崇明岛的游移不定、涨坍无常,与长江主航道的南北摆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贴近主航道的一岸受到江流和海潮的冲刷力大,不断向后崩坍;另一岸则水流平稳,泥沙易淤,土地向外伸涨。如果坍得快、涨得慢,整个沙洲便全部吞没在江海的波涛之中。东沙、西沙、姚刘沙、三沙、马家浜和平洋沙等地此消彼长,就是这个原因。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的主航道不是固定的,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时主航道靠近南岸,因此沙洲南坍北涨,不断北移。公元14世纪~18世纪,主航道摆向北岸,沙洲变为北坍南涨,移动方向相反。公元18世纪以后,主航道又回到南面,再次引起沙洲南坍北涨,位置向北岸移动。现在崇明岛就有与北岸相连的趋势。随着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扩展,江口沙洲又有逐渐东移的现象。

江岸的崩坍,给崇明的劳动人民增添了无尽灾难。旧中国统治阶级只知搜刮民财、不顾人民疾苦,致使堤坝年久失修、千疮百孔,经受不住台风、洪水和海潮地袭击。堤坝一旦决堤,大批土地便会被滚滚波涛吞没。“七尺堤岩八尺潮,堤岸顶上浪滔滔。逃荒讨饭到处跑,穷人生活真难熬。”这首辛酸的民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时期崇明岛坍江的惨状。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崇明岛的劳动人民决不甘心受大自然的欺凌,他们和大自然斗争了千百年。新中国成立后,崇明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治水防坍护堤工程。1956年崇明岛依靠群众力量,修筑了长达200多千米的环岛大堤,有力地阻挡了江海巨浪地冲刷。1958年以来,当地人民进一步兴建根治水患的工程。人们从遥远的浙江山区运来石块,沿大堤险段,建成80多千米长的护坡、护坎和1000多条石坝。虽然长江的激浪依然向江岸日夜冲击,东海的波涛也昼夜不歇地扑打,但今日的崇明岛岿然不动,彻底扭转了旧中国那种“火烧一半,海坍精光”的险恶局面。

崇明岛的北面和西北有大批芦苇荒滩,这里过去叫做“崇明北大荒”,并且流传着一首歌谣:“崇明西北方,有个北大荒,涨潮像汪洋,退潮变芦荡,茫茫百里无人烟,唯有海鸥把身藏”。

崇明人民和全上海人民一起,经过5次大规模的围垦,开出荒地266.67平方千米,新建10个国营农场。过去“晴天白花花,阴天水汪汪”芦苇丛生的盐碱荒滩,成了“田成方,沟成网,条条道路树成行”锦绣田园。经过围垦,崇明岛的面积由1954年的600多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比原来增加50%以上。

水祸,曾是崇明人民无法抵御的灾难,沿岸浪潮侵蚀,岛内经常由于江潮和海潮侵入而泛滥成灾。解放后,崇明人民大兴水利,经过并港建闸,开疏河道,全岛形成了统一的水网。同时,迅速发展排灌网。全岛机电排灌面积已占耕地面积90%以上,还成功地建起小型潮汐发电站,让波涛听候使唤,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

伴随着崇明岛一同横卧长江口的,还有长兴、横沙两岛。长兴岛是由鸭窝沙、石头沙、金带沙和圆圆沙等多个小沙洲在最近20多年间逐渐连接而成的。这两个江口沙洲出露水面才八九十年,比起崇明岛来还要年轻得多。在长江口,还有一些水下沙洲正在出露水面。(www.xing528.com)

万里长江,绕过崇明、长兴和横沙等岛屿,便结束了它的征程,注入东海。但是它的巨大流量可以影响到河口以外很远的地方。大量的泥沙被潮流带到沿海,不断建造新的陆地。它的生命并没有终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小岛内的溪流

崇明岛雄峙长江入海口,为上海、江苏等地之天然屏障,长江之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明初以来,崇明岛就成为长江口的一处古战场。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在《苏省舆图略》中说:“崇明砥柱中流,众沙环拱……以南驻水师于吴淞口,中驻水师于崇明,境以西为长江万里,荆襄江镇借崇为关键焉;境以东通外洋诸国,视崇为门径焉。是以崇之险要甲于他邑……”崇明岛上主要城镇有堡镇。起源于明末清初,为崇明岛北部重镇,昔日在此筑有炮台。此外,还有作为崇明县首府的城桥镇以及庙镇等。相传庙镇起源于宋朝,位于城桥镇西北约10千米处,为崇明西部重镇。崇明岛和长江口其他7个岛屿,构成长江之咽喉,形势险要,历次倭寇入侵附近沿海地区时,也多在此盘踞。明洪武二年(1369)四月,倭寇经常出没海岛,侵掠崇明,太仓指挥戴德率兵出洋剿捕,俘倭寇92人及一批兵器和舟船。上奏清廷后,戴德被升为都督指挥,并被派使祭东海之神。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倭寇遭到明官军打击而东逃后,江南得到暂时的安宁,但崇明岛南沙尚泊有几百名倭寇,因船遭破坏而留在岛上未及逃去。参将汤克宽及佥事任环留兵驻守,经多日战斗不能攻克。这时,汤克宽又从别地调来军队继续进攻,仍然战败,并损失官兵400余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倭寇从嘉兴向东抢掠,入海来到崇明岛。乘夜袭击,知县唐一岑率领军民奋战,击退了进攻的敌人。五月间,倭寇又来夜袭,因有奸细开城门迎敌,唐一岑仓促应战。他在巷战中连杀几名倭寇,鼓舞了战斗士气,军民奋起,驱敌出城,但唐一岑因伤重殉职。他的遗体初葬于平洋沙城西南,后因其墓地遭海水浸蚀,清初移葬于蟠龙镇。400多年来,当地人民曾多次为他们崇敬的这位英勇爱国知县整修墓地。清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挥师北伐,进抵长江口时,也是从崇明岛进入长江的,并连克长江下游的20多座县城,攻入瓜州、镇江,直逼南京城下,给清军很大的打击和威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崇明岛曾是敌我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丁治盘等许多国民党军政官员,都由崇明岛港乘船逃往台湾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崇明岛已被建设成我国东海前哨的钢铁堡垒。崇明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面是万里长江,东临波涛汹涌的东海,南与宝山、太仓隔水相望,北与海门、启东唇齿相依。岛上虽没有名山大川,但是,当你踏上绿林成荫的宝岛,极目四望,广阔的田野、洁白的农舍、整齐的公路、纵横的渠沟,会给你一种格外清新的感受。崇明岛秀丽的田园风光,真可谓东海之滨的“瀛洲仙境”,使人迷恋!

在这座水洁风清的宝岛上,到处都是未经斧凿的天然风景。当你漫步在千里西堤,数不尽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岛上“桑堤千顷”、“潭子潮声”、“海天浴日”、“水格分涛”、“七浦归帆”、“寿刹烟林”、“沙堤卧龙”、“吉贝连云”等瀛洲八景均为古代文人吟诗作画的地方。现在,岛上还有“明潭”金鳌山、孔庙和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遗址等名胜古迹

环岛大堤长207千米,犹如一条蛟龙,盘伏在长江入海口上。清晨,登上大堤观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登上大堤饱览长河落日,令人心旷神怡。崇明岛已成为上海一带又一处旅游胜地。

如果乘飞机从其上空掠过,便可见那诱人的田园风光。万顷碧波,气势壮观;岛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村落参差,一派繁茂景色。

崇明岛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黄金海岸的交汇点,内通长江沿岸18个省市,外通太平洋。岛的南沿有深水岸线40多千米,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崇明岛对外交通已开辟牛棚港至青龙港;南门至浏河、石洞口、老白港;堡铺至军工路、石洞口;新河至石洞口车、客渡;以及南门至吴淞气垫船、堡铺至十六铺航班,对外航线10多条,每天开航30个班次。崇明岛真正成为上海至苏北地区的“岛桥”。岛内19条公路线通往所有乡镇和国营农场。现在,从上海到森林公园观光旅游,只要花三四十分钟就可到达。崇明岛,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岛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崇明岛气候温和,水草丰盛,港汊密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岛上的白山羊、水貂、丝瓜络、螃蟹等,都是上海地区重要的出口品。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的崇明白山羊,每年能换取一百多万元外汇。这样白山羊颈部的“细光锋”毛挺直、有光泽和弹性,是制作书画笔的特级材料。这种书画笔不但为国内书画家所喜欢,而且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热销品。

水貂全身都是宝,内脏、貂油可入药,毛皮尤为珍贵。崇明岛是喂养水貂的理想养殖场。崇明貂皮皮板柔软、绒毛细密、光泽华丽,御寒力强。

崇明岛的丝瓜络,入药可舒筋活血、消肿防湿;用来洗澡擦身,柔软舒适。崇明岛人民利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大量种植丝瓜。丝瓜长老去皮后,就制成了一条条黄白色的丝瓜络。

螃蟹也是崇明岛一宝。每年春暖花开的潮汛时节,幼蟹成群结队从海中洄游到崇明岛四周,在河沟、湖荡、港汊栖息生长。待到西风起时,每只螃蟹体重可达200多克,虽比不上大闸蟹膘肥体壮,却也黄多肉香,味道鲜美。

崇明岛四周渔场环绕,岛上沟洫纵横,鱼塘密布。这里春有银鱼、刀鱼、鲥鱼、青白虾,夏有凤尾鱼、鲈鱼、大黄鱼、鲳鱼,秋有海蜇、鲚鱼、鳊鱼、大蟹,冬有带鱼、青条鱼、白鱼。一年四季,崇明岛人民源源不断地向上海市区居民提供数百吨海鲜、河鲜。

崇明岛土壤肥沃,盛产稻、麦、油菜、玉米、棉花和药材。岛上居民用米酿酒,取名“老白酒”,此酒香醇可口,营养丰富,近年来已成为出口的畅销品。崇明水仙更是珍贵的花卉品种,世界上有“英国玫瑰,崇明水仙”之誉,每年都有大量崇明水仙畅销海外。

崇明岛大气污染程度较轻微,水、土地净化程度高,加之气候属北亚热带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崇明岛生产的蔬菜、鱼虾等几乎没有污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崇明岛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无数候鸟到岛上栖息、觅食,农牧渔业有许多优质、珍稀产品,如面丈鱼、鳗鱼、对虾、金瓜、芦笋、食用菌、崇明大白菜等。

崇明岛现已成为全国候鸟重点保护区、全国渔业生产重点县也是上海市淡水鱼、蔬菜、药材生产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