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選輯第93辑:桂发祥麻花的创造与荣誉

天津文史资料選輯第93辑:桂发祥麻花的创造与荣誉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建章一、范贵林和桂发祥麻花范贵林,河北省大城县西王香村人,1915年10月9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从此,贵发祥麻花遐迩闻名。1981年至1990年,桂发祥麻花连续10年荣获市优质产品称号。“十八街”商标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并获天津市著名商标奖,桂发祥麻花公司获全国“计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桂发祥麻花具有人人喜爱的独特风味,又具有储放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等特点。

天津文史资料選輯第93辑:桂发祥麻花的创造与荣誉

刘建章

一、范贵林和桂发祥麻花

范贵林,河北省大城县西王香村人,1915年10月9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有弟兄三人。大哥13岁时被抓壮丁,此后即无音信;二哥范贵材,范贵林是老三。范家兄弟早年丧父,1924年,家乡大旱,母亲背井离乡,携带11岁的贵材和九岁的贵林逃荒要饭来到天津

1928年,兄弟两人投身于一位河南人叫李富贵老两口经营的麻花铺当小伙计,地点在东楼村,每天炸完麻花,提篮沿街叫卖。后因李富贵吸鸦片潦倒,买卖关门。

1933年,兄弟二人经人介绍,投奔东楼村刘老八麻花铺当伙计,由于范贵林聪明肯干,手脚勤快,很快就掌握了炸麻花的全面技艺。两年多后,因刘老八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将本钱输光,麻花铺也就随着倒闭。

1936年初,兄弟俩又与别人合伙,在河东杜庄子炸麻花,由于地点偏僻,买卖不景气,时间不长,就散伙了。后又回到东楼一带。一个时期,范氏兄弟和一位叫张文友的人合伙,带领几个小伙计在东楼忠厚里炸麻花。

1937年以后,范家兄弟二人,就各挑一摊,独自经营,两人先后娶妻成家,各立门户。范贵林用省吃俭用的钱购买了一间小土房,开了“贵发祥”麻花店。范贵材另立字号,开了“贵发成”麻花店。

在当时,一般的麻花都千篇一律:用两三根白条拧成的叫“绳子头”,用两根白条和一根麻条拧成的叫“花里虎”,用两三根麻条拧成的叫“麻轴”。在竞争中,范贵林独出心裁,反复摸索,创新了在白条麻条中间夹一根含桂花、闽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在麻花白条发艮的难题,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解决了。有一个下雨天,顾客稀少,面料剩下不少,范贵林为防止面皮发干,就往面料中放了些水,不料,放水太多,面料竟化成糊状,转天,发酵了,他就兑上干面粉加碱和成半发面,想不到炸出的麻花特别酥脆。因此受到启发,以后又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总结出一套酵面兑碱,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的配比方法,使做出的麻花,一年四季保持质量稳定。嗣后,又根据人们的需求,炸制1两、2两、半斤、1斤、2斤重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种规格的麻花。这种异型又具有独特风味的夹馅什锦麻花,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形美观,久放不绵,因而备受群众欢迎。由于贵发祥的店铺开设在东楼十八街,人们都以“十八街麻花”相称,范贵林的大麻花名声越来越响亮,人们顺口给他起了个“麻花大王”的美称。

解放后,党和政府注重挖掘民间传统风味食品,范桂林曾受到市有关领导的接见。1956年初,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市中心区原天祥市场内举行全市风味食品展览会,范贵林制作的夹馅什锦麻花展出,很快被抢购一空。从此,贵发祥麻花遐迩闻名。

1956年公私合营,将贵发祥、贵发成两家店铺合在一起,因范贵林的技艺高超,声望高即起用“贵发祥”的字号,1958年国家拨款,重建店堂,扩大铺面,将“贵”字改为“桂”,以其麻花中投料有桂花且桂字较比典雅,从此,改称“桂发祥”。

1959年,桂发祥麻花参展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商品展览会;1971年又参展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有60多个国家国际友人都购买和品尝了桂发祥的麻花,无不交口称赞。从此,桂发祥麻花驰名海内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生前来津,都曾品尝过桂发祥麻花。

柬埔赛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1975年10月两次访津期间,都特约范桂林师傅到他下榻的招待所献技表演,亲王观看了制作过程,品尝了麻花,赞不绝口。

在“文革”动乱中,桂发祥麻花也被妄加罪名,牌匾被拆下,经营停滞。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业务才又重新恢复,并恢复了传统的投料标准和操作技艺。1983年3月范贵材病逝,范贵林也在1976年病退,但他退而不休,仍带徒传艺,工作了数年,1989年4月去世,终年74岁。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桂发祥”曾更名为“天津麻花店”,1979年为挖掘传统名特小吃,保留原名,又恢复了原“桂发祥麻花店”的字号。

二、桂发祥麻花公司的成立及其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在桂发祥麻花店的基础上,加强了领导班子,培养了一批新生的技术骨干,在市人民政府资助下,进一步扩建了厂房和设备,扩大了经营,于1983年4月正式成立“桂发祥麻花公司”。从此,分别在大沽南路1196号总店原址和永安道102号公司新址两处生产,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日产量由原来的一二百公斤,增至现在的日产三四千公斤,比1982年增长10倍;年营业额由公司初成立时的2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600多万元,年创利润百万元。麻花品种由原来的几个发展到十多个品种,若干规格的系列产品,使用“津花”牌和“十八街”牌两个商标。(www.xing528.com)

1981年至1990年,桂发祥麻花连续10年荣获市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荣获金鼎奖。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又荣获银质奖。“十八街”商标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并获天津市著名商标奖,桂发祥麻花公司获全国“计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到1992年桂发祥麻花公司已在市内各区建有桂发祥三厂、小海地经营部及6家分店,在全国各省市建有15家分店。

桂发祥麻花具有人人喜爱的独特风味,又具有储放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等特点。因此,在不断研究、探索,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改进包装,创造适合于小包装零售以及长途贩运、便于携带等良好条件,在市销和出口方面具有很大的竞争潜力和广阔前景。可以相信,桂发祥麻花必将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中腾飞万里。

附:桂发祥麻花公司有桂发祥三厂,小海地经营部和本市内分店(6家):

和平区分店、南市食品街分店、河北区分店、红桥区分店、塘沽区分店、浙江餐厅分店。

桂发祥麻花公司外省市分店(15家):

北京分店、石家庄分店、太原分店、呼和浩特分店、加格达奇分店、长春分店、抚顺分店、郑州分店、新乡分店、西安分店、青岛分店、无锡分店、重庆分店、广元分店、北戴河分店。

三、“十八街”夹馅麻花的传说

范贵材、范贵林兄弟二人,讨饭离家,来到天津东楼村,先在河南人李富贵麻花店,后又在沧州老客刘老八开的麻花店当小伙计,受尽折磨,终于学会一招炸麻花的手艺。前后两个掌柜都因有了钱,不务正业,吃喝嫖赌,喷云吐雾倒了霉而关门倒闭。这时范家兄弟东凑西借,弄来点本钱,开了个麻花铺,除了卖一般麻花外,还琢磨出一个新花样——炸夹馅麻花。这种麻花不但吃着脆,放几个月也不绵,深受顾客欢迎。小买卖干得不错,麻花铺日见兴旺。日久天长,兄弟俩也闹矛盾,后经中人调解,各干各的,哥哥范贵材开了个夫妻店叫“贵发成”,弟弟范贵林也开了一个夫妻店叫“贵发祥”,两号都在东楼十八街所辖地区,以上算是一段序曲。

说夹馅麻花,这里有个故事:据传说范家兄弟当初在刘老八麻花铺当小伙计时,刘老八交结了一个军队朋友,这个行伍出身的朋友,一脸大麻子,官居连长,背后人人都叫他麻连长,经常来店里吃喝。有一次,麻连长又来店里找刘老八,偏巧刘老八不在,范家哥俩赶快停下手里的活,忙着点烟送茶,热情接待,生怕得罪了贵客。可是麻连长却眉头紧皱麻脸一沉说:“刘掌柜讲好请我下馆子,他妈的不等老子,岂有此理!”麻连长一支烟、两杯茶过后,下令吆喝:“小不点儿,给老子去买1斤小八件,老子吃了还有要紧的公事哩!”范贵林不敢怠慢,跑到附近点心铺,买来枣泥馅、豆沙馅、什锦馅各样齐全的一包点心,双手捧上,麻连长一边吃,一边瞧着油锅,一欠屁股,扔到油锅两块点心,溅了哥俩一身油,麻连长哈哈大笑:“要炸透,老子要吃油大的。”说着,又扔两块进油锅。哥俩小心翼翼地注意火候,一见点心炸得焦黄,便捞入盘里送上。可是麻连长没吃完,抬屁股走了。大哥范贵材于是从盘里把两个半块炸点心递给弟弟一块,说“咱哥俩也尝尝。”边吃边咂滋味。弟弟范贵林脑子快,对大哥说:“点心经这么一炸,又香又酥又甜又脆,咱把麻花也夹上馅,又有芝麻,不比小八件还好吃吗?”范贵材连连点头称是。第二天,趁刘老八不在,买来几块点心,把皮吃掉,把馅掺上面,搓成条,滚上芝麻,炸好后一尝,果然不错,有着独特风味。夹馅麻花就这么试验成功了。

一次,日本友好之船来津,一位日本青年请求接待人员能为他买几斤天津十八街的麻花。接待人员一听,大为惊讶!一个日本青年,怎么能知道天津有个十八街麻花呢?原来他父亲在侵华战争中曾在天津东楼一带驻防,吃过十八街的麻花,时隔30多年,仍然念念不忘,恰巧儿子来津,嘱咐一定想办法买几斤十八街麻花,再饱口福。日本青年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像得到宝贝似的,代表他父亲和全家致以谢意。

还有,在天津外语学院任教的澳大利亚专家乌德·罗伯特、日本专家高桥秀年,他们临回国前,都提出来要带走几斤十八街的麻花,好回国与家人一块品尝。

1981年,天津和香港通航后,每月运去十八街麻花近千斤,货到香港,港澳同胞及国外人士便一抢而空。天津十八街麻花驰名海内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天津辟为开放城市,每天中外旅客成千上万,国际友人云集津门,桂发祥麻花早已成批或零星地飞向世界各地了。

1993年4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