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沟通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普遍性
在人类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拥有了非言语沟通的能力。据考证,这种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活动,这种非言语沟通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就已是最重要的沟通形式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种非言语沟通能力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不过,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讲,与各国各民族所用的语言比较起来,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共享更强一些。国际音乐节和舞蹈节邀请了许多国家的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有时并不需要说同样的语言。音乐、舞蹈和表情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们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沟通与交流。
2.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例如,在欧洲一些国家,亲吻、碰鼻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热情的表示,尤其是对女性而言。但中国人往往不太习惯,而更习惯以握手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和热情。
3.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较细微的规定性,如有些年轻人喜欢相互用手拍肩膀以示友好或表示“哥们儿”。然而,如果对父母亲或年龄较大的长辈使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就显得缺乏礼貌了。(www.xing528.com)
4.审美性
非言语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对此类行为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审美观念的形成与所处的环境、年龄和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例如人的仪表美就是一个有争论的题目。女性梳妆打扮是一种美的表达,但打扮过度也有可能给别人传达出一种过分轻浮的信息。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那么就会因看法不一致而影响人际间的沟通和交流。
5.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所产生的社会认同。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被大家承认的行为举止准则,在运用非言语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一旦忽略了某种非言语符号所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
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言语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将非言语符号运用得准确、恰当。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非言语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和信息会完全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