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与沟通》:主体的重要性及结构层次

《演讲与沟通》:主体的重要性及结构层次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顾名思义,即主要部分。人们常喻开头为凤头,要求开头精巧,结尾为豹尾,要求其有力,而主体部分为猪肚,要求其有大的容量。主体是演讲稿的躯干,是演讲稿主要展开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演讲稿在进入主体后,要紧紧扣住主题,逐层展开、全面论述。(二)注意结构层次演讲稿的主体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

《演讲与沟通》:主体的重要性及结构层次

主体,顾名思义,即主要部分。从文章学的角度讲,如果说开头是起,结尾是合,那么主体部分则是承、转。人们常喻开头为凤头,要求开头精巧,结尾为豹尾,要求其有力,而主体部分为猪肚,要求其有大的容量。

如果说开头的“巧”重在吸引听众的注意,激发听众的好奇心,那么主体的作用则在于使听众相信和认可演讲者的观点、见解、看法,与演讲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并将演讲一步步推向高潮。主体是演讲稿的躯干,是演讲稿主要展开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

要使演讲的观点站得住、立得牢,就必须做到内容充实丰满,有血有肉,要围绕中心论点,处理好论点与论据间的关系,合乎逻辑地逐层展开论述,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演讲稿的主体有四项基本要求:紧紧围绕主题、注意结构层次、内容充实、构筑高潮。

(一)围绕主题

演讲的主题蕴涵着演讲稿的中心思想,是灵魂、是核心。演讲稿在进入主体后,要紧紧扣住主题,逐层展开、全面论述。无论是精辟道理的阐发,还是激情的迸发;无论是波澜起伏,还是跌宕多姿,一刻都不能脱离主题。

【案例3-21】

林业高校大学生所做的题为《重任》的演讲主体:

可是,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广阔疆土上,森林覆盖率只有12.7%。森林面积仅18亿亩[3],每人平均不足2亩,占世界的4%。木材蓄积量占世界的3%,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5%。在木材消费上,我国人均为0.05立方米,而世界人均0.65立方米,是我们的13倍。全国沙化面积近三十年来扩大9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5.6%;每年有50亿吨的泥沙流入大海,其中,含氮磷钾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一位美国专家曾惊叹:“黄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痛心的现状啊!林业兴衰,直接影响国计民生。人们说:“林业扯了‘四化’的后腿,林业上不去,我们有愧于后代子孙。”我们是林业大学的学生,我们知道这些话的分量,振兴中国林业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肩上。

怎么办?挑!勇敢地挑起这历史的重任;当国家困难的时候,为国分忧,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一切,这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献身四化、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让我用这几句话来表达同学们振兴林业的决心和愿望:血汗成乳润泥土,肝胆化金铺河川,定叫黄河流碧水,誓让赤地变青山.....

以上演讲的主体,紧扣主题,准确恰当地引用了一系列数据和事例,充分说明了当前林业的落后现状及其对四化建设、国计民生的影响,从而突出了现代林业大学生肩负重任、一心振兴中华林业的主题。

演讲稿的主体是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所以,在写作演讲主体部分的时候一定要紧扣主题。

(二)注意结构层次

演讲稿的主体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所谓高潮,即演讲中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在主体部分的行文上,要在理论上一步步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步吸引听众,在感情上一步步感染听众。要精心安排结构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推向高潮。

主体部分展开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并列式

并列式就是围绕演讲稿的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表现,其结构形态呈放射状四面展开,宛若车轮之轴与其辐条。而每一侧面都直接面向中心论点,证明中心论点。

【案例3-22】

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我感到无比荣幸,也非常忐忑。荣幸的是,作为一名普通、平凡的年轻老师,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我的工作;忐忑的是,创大是一项宏伟巨大的工程,自己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年轻老师,能为创大做什么呢?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刘老师。上星期上完课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正趴在隔壁教室的桌子上,脸色苍白。原来,由于天气太热,刘老师讲课的时候突然感到胸闷恶心,但她仍然坚持,边擦汗边讲完了当天的课程。下课的时候,她手里的干纸巾已经变成了湿纸巾,衣服也已经全部湿透。她六年如一日,坚持将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别人在外度假的时候,她在家整理讲义、制作课件;别人在家休息的时候,她在办公室查找资料、批改作业……刘老师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留下了串串足迹,洒下了滴滴汗水。

站在这里,我想到了雷老师。雷老师是一个热爱运动的年轻老师,经常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还经常到学生寝室去与学生交流、谈心。五年来,他自己都记不清楚到底去了多少趟学生宿舍,和多少个学生谈了心,帮多少学生解决了问题和困难,学生都亲切地叫他“雷哥”。从2009年学校开始实行班主任制以来,雷老师已经连续当了五年的班主任。很多老师在当满一届班主任之后,都不愿意再做班主任了。去年,我们院当班主任的老师不够,领导在征求雷老师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别人不愿意干,我来干吧,这活儿总要有人干啊!”在学生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雷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只有一点一滴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站在这里,我想到了熊老师。熊老师是恩施土家族人,虽然只有30来岁,但她研究土家语已经整整十年了。任教八年以来,她没有给自己放过一个寒暑假。每年暑假,她都带领学生到恩施偏远山区进行土家语的调研;寒假,她在家里查阅资料、学习和写作。2010年3月,她抱着只有三个月大的孩子奔赴博士研究生考场,孩子太小,还没有断奶,她带着母亲一起到考场,在考场外喂完孩子再进考场考试;2011年暑假,她又抱着一岁半的孩子,带着六十多岁的母亲,拖着几大箱行李到北京学习。八年的坚持与努力,熊老师在科研这块实验田里收获了累累硕果,她出版的专著《土家语语言生态研究》获得了襄阳市第五届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申报的《土家语基本词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批准立项。

站在这里,我想到了身怀六甲、为了学生工作不辞劳苦反复奔波的马老师,我想到了时常牺牲节假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胡老师;我想到了顶着腰椎疼痛、经常加班的万老师;我想到了把办公室当家、早餐都顾不上吃的姜老师……我想到了很多很多的老师,在这里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告诉我:用平凡也能谱写出华美的乐章

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我虽然普通,虽然平凡,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一样能为创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创大的舞台已经搭起,璀璨的灯光已经点亮,让我们立足平凡,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一起奏响创大的新乐章!

上面这篇《用平凡谱写创大新乐章》是演讲者在学校“奉献在创大”主题演讲比赛上的演讲内容。这篇演讲稿牢牢抓住“为创大奉献自己”的主题,选择了三个不同的人物案例,分别从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三个方面展示了老师们立足于本职工作为学校做出的努力和奉献,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主题。

2.递进式

递进式即从表面、浅层入手,采取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揭示深刻的主题,犹如层层剥笋。用这种方法来安排演讲稿的结构层次,能使事物得到由表及里的深入阐述和证明。

【案例3-23】

白岩松在演讲《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开头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讲到这里,白岩松荡开一笔,讲自己过去对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甚少,在采访过程中,他了解到季羡林冰心等世纪老人动人的事迹,感受到老前辈人格的高尚,最后再照应开头的故事: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执着地前行。”

白岩松在这个演讲中,由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到自己感受到的季羡林、冰心等老前辈高尚的人格,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做事先做人”“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个结论,使主题得到了证明和升华。

(三)内容充实

演讲稿主体篇幅较长,要使演讲的观点站得住、立得牢,就必须做到内容充实丰满,有血有肉,围绕主题展开论证。否则就容易显得生硬,难以引起听众共鸣。

要使内容充实,可以在细节上下功夫。有一篇写煤矿工人的演讲,没有像多数人那样,去表现“他”手持钻机采矿的常见镜头,而是用独特的细节牵动全篇:

【案例3-24】(www.xing528.com)

“人们熟视无睹的阳光,对他来说却很珍贵,长年起早摸黑的井下生活使他无法像常人那样享有阳光,他的脸上黑乎乎的,缺少血色。这天,他终于有空坐在阳光下,尽管冬天的太阳并不温暖。他脱下煤迹斑斑的棉衣,光着上身晒太阳,用身体吮吸寒嗖嗖的冬日之光。我看到,煤粉已钻进了他的肌肤;每个汗毛孔都是乌黑的!这个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的人,原来竟如此缺少阳光,浑身都是黑的啊。”

冬天光着上身晒太阳,“每个汗毛孔都是乌黑的”这是演讲人捕捉到的与众不同的细节,在情感上、内涵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力度。

此外,要让内容充实、演讲有血有肉,还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感受、感想、感觉。演讲要牵动人心,必须在情感上、意义上挖掘材料的内涵,力求有新鲜、深切的感受和看法。一篇好的演讲,不能没有独特的感受,要使事迹演讲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现场效果,演讲者必须把有血有肉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东西抓住,找到自己的“感觉",才能再现实情。

【案例3-25】

……那墓碑上只刻着这样几个字:“烈士,女,19岁,某连卫生员。”霎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瘦身影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闪过,她救出了伤员,自己却流血过多,苍白的脸那么稚嫩纯洁……也许她正编织着少女七彩的梦,已经有人爱她,或许她正爱着一个人。但军号响了,她收起了少女的情思,毅然奔赶严酷的战场。她躺在我家乡的这块土地上,为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她过早地离开了她热爱的这个世界。才19岁呀,正是人生如花的季节!

这是厉风的演讲《血染的木棉花》中的片段,讲到这个19岁牺牲的烈士的事迹时,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得当时她奔赴战场的场景立即鲜活起来,也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和感受,使得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构筑高潮

1.高潮的作用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稿不仅要节奏鲜明、张弛相间、跌宕起伏,还要有波澜起伏的段落和引人入胜的高潮。

演讲的高潮,既是演讲者感情最激昂、气势最雄劲的时刻,更是听众情绪最激动、精神最振奋的地方。一次演讲,若能出现一次或几次高潮,说明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说明演讲者的信念和意志得到了响应,说明他所宣传的观点和主张得到了听众发自内心的欢迎和赞同。反之,如果一次演讲没有出现高潮,那么,就会使整个演讲大为逊色,就不可能达到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出神入化的佳境。

2.高潮的特点

演讲的高潮,是演讲者就某一个论题,经过一番分析说明、举例、议论后,对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所做出的最鲜明的回答。高潮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思想深刻。高潮最集中地体现出演讲者通篇演讲的思想观点,是思想内容的凝聚点,是全篇的精华所在。

二是感情强烈。演讲者的爱憎喜怒在高潮中得到尽情宣泄。

三是语句精练。演讲者最精彩的语言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作用。

这三个特点的组合使演讲的高潮有强大的感染力,它犹如交响乐中管弦齐奏、金鼓齐鸣,产生振聋发聩的声响。

3.高潮的构筑

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曾说:“一次演讲,怎样达到高潮?这需要演讲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听众;在理论上步一步地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一步地吸引听众,使听众的内心激情逐渐地燃烧起来,演讲将自然地推向高潮。”

许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写演讲稿时,或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准确恰当的阐释分析,进行深刻的哲理分析和透辟的议论而片语惊人,掀起高潮;或是利用波澜起伏的故事层层铺垫,铺垫到极致时,抛出感受,达到高潮;或是进行情感酝酿,饱含真挚的感情掀起高潮;或是运用设问、反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妙语连珠,满座皆赞,掀起高潮。

【案例3-26】

卢国华的演讲《愿君敢为天下先》的高潮部分:

也许有人说,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改革的潮是那么好弄的吗?弄得好,该你走运,福星高照;弄得不好,该你倒霉,身败名裂……我们如果徘徊观望,如果急流勇退,如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害怕枪打出头鸟,信奉“人言可畏”的法则,那么,就会被历史所淘汰,被时代所抛弃,被生活所嘲弄。我们只有去无畏拼搏,去大胆开拓,去承担风险,去顽强竞争!

演讲者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进行说理议论,先设入一个与结论相反的前提,极力地“抑”,再用否定性结论,为结论的“扬”蓄势,最后才水到渠成地“扬”起来,这样由抑及扬的议论和说理,把演讲推向了高潮,使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案例3-27】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1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4]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1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就是3200万啊。我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千米。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千米、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是信念的力量,是为了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人,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是演讲《民心深处有丰碑》中的高潮部分。演讲者在前面采用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以及大量翔实、形象、生动的数据,详细地描述主人公“李老师”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忙碌的事情,这些事实饱含了演讲者对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它让听众在脑海里浮现出拖着病体穿梭乡村的李老师的高大形象。紧接着,用一组排比问句作牵引,将酝酿已久的情感推向了喷发的高潮。

【案例3-28】

著名演说家佩特瑞克在演讲时很喜欢运用排比,把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兵器的轰鸣即将随着阵阵的北风而不绝于耳!我们的兄弟们此刻已开赴战场!我们岂可以在这里袖手旁观,坐视不动!请问一些先生们到底心怀什么目的?他们到底希望得到什么?难道无限宝贵的生命,无限美好的和平,最后只能以戴镣铐和受奴役为代价来换取吗?……

演讲中,设问与反问经常连用,设问、反问与排比、递进、感叹经常套用。反问是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形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字面意义相反。在演讲中用好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把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由于反问句带有感叹语气或疑问语气,比正面陈述更有激发鼓动的力量,更能唤起听众的思想和激情,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如古罗马演讲家西塞罗《第一篇控告卡提利那辞》的开场白:

卡提利那,你恣意地滥用我们的耐心还要多久?你疯狂地嘲笑我们何时才了?你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的无耻行为有无止境?难道无论是帕拉提乌姆山冈的夜间警戒,无论是罗马城里的夜间巡逻,无论是全体人民的惊恐,无论是所有的高尚人的集会,无论是选择这一受到严密保卫的地方作元老会场,无论是元老们的脸色或表情,都未能使你有所触动?你难道看不出你的阴谋已被在座的人们识破而难以施展?你以为我们当中谁都不知道你昨天夜里干了什么?前天夜里干了什么?这两夜你待在哪里了?……

这段演讲词开头是设问,问而不答;中间部分是反问;后面是设问。演讲者将设问、反问、排比、感叹、陈述诸种句式融为一体,使感情更加强烈,气势更加宏大,从而达到高潮。

4.构筑高潮要注意的问题

在构筑高潮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体现演讲高潮的名言、警句或简短的议论,要从可靠的事实或充分的事理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切忌牵强附会,生涩难懂。

(2)演讲高潮要切实体现出情感浓烈、哲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的特征。要像磁石那样,紧紧地吸引地住听众,台上台下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3)要以简洁明了的语句,亲切得体的方式,生动有力地将自己与听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切忌拖泥带水、冗长啰唆。

(4)一般说来,一次较短的演讲,将高潮安排在结尾前比较得体。至于篇幅较长的演讲,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安排,但以在演讲的中间和结尾前出现几次高潮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