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岱山人再次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开拓新的土地。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了身边蕴藏着丰厚的土地后备资源的海洋。东海有广阔的大陆架,岱山有大片的可用来围垦的海涂资源。于是邱宜伦与他的同事们开始了新的征程——围垦造地。
岱山是个陆地小县、海洋大县,全县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包括潮间带滩涂57.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916平方公里。岱山本岛面积最大,为119.5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4.35平方公里),是舟山群岛的第二大岛;其次为衢山岛,面积73.6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3.78平方公里)。岱山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5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而滩涂资源却十分丰富,面积达到7.58万亩。
自50年代开始,岱山开始有计划地围垦海涂,提出了“宜港则港,宜围则围,以围促港,围促结合”的滩涂开发利用原则。荷兰人向以围海造地而骄傲,有“上帝造人,荷兰人造地”之说。而荷兰专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考察浙江围垦时却惊讶不已,他们赞叹这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www.xing528.com)
邱宜伦先后参加了拷门围垦和庙后围垦的施工管理工作,抱着“学以致用,边工作,边学习”的态度,做起了“围垦人”。什么是“围垦人”?当地人有这么一些对围垦人的总结:干的是移山填海、造福子孙的工作,吃的是霉干菜、臭豆腐、劣质老白干,喝的是又咸又涩的水,住的是临时在海边搭起、十来人一张“通铺”的茅草棚,床板当桌子,脸盆当凳子。一张黑脸,一身“土气”,一片痴心,一股海腥味,这就是“围垦人”。邱宜伦就是在这远离城市、远离繁华、远离享受,常伴的是茫茫海滩,瑟瑟荒草,萧萧冷风中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条件面前,邱宜伦从来没有退却过,为了家乡的经济建设,为了岱山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一心扑在围垦事业上,甘愿奉献青春、奉献生命。从他的身上表现出一种植根于神圣使命感的旷达情怀,用他自己的话说:“吃这个苦,值!”
在海岛围垦造田建设的过程中,邱宜伦并不满足于一味死干、蛮干,而是主动创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程技术之中。利用爆破导水,塑料板导水等等,并采用新的泥土处理技术。由于浙江东南沿海的海涂多属淤泥或淤泥质软粘土,含水量大,承载力差,几吨重的巨石抛下去都会滑脱被浪潮冲走。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在高滩上用传统人工方法施工,工期长,耗工大,工程标准也低。邱宜伦针对工程技术难点,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工程上存在的难题,如深水围垦地基基础处理等技术难题。不仅如此,邱宜伦还努力推广排水板、土工布等技术,为海岛深水围垦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培养了一批新技术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