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践祚之初,革除五代积弊,直接因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也就是十三个地理区域),分别是: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淳化四年(993),因为陇右道早已陷于异邦,徒有其名,故省去;又省山南东、西二道,新置峡西、两浙二道,并为“两京十道”。两京为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十道为: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合江南东、西二道为一)、剑南(合剑南东、西二道为一)、广南(易岭南之名)、峡西(新置)、两浙(新置)。
宋初,太祖因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之祸,遂革除藩镇实权;又为收回地方财政权力,分全国为若干个称为“路”的区域(路,犹道也,为唐宋人的习称),各路均设有转运使(宋人称“漕司”),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的财物。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尽罢节度使所辖支郡,节度使只为空衔,而不知州县事,诸州直属中央。于是转运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已成为实际上的地方大吏,形成分路而治的局面。因此,到淳化五年(994),也就是分置天下为两京十道的次年,正式废除了道制,以具体的行政区划单位——路,代替原来仅作为地理上划分的“道”,从此开始了路制的时代。真宗时(998—1022)考虑到转运使的职权过重,设置了提点刑狱使(宪司),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之权;安抚使(帅司),主持一路军事,以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民政。这样,有宋一代,一路设三长官(漕、宪、帅三司,总称监司)。
北宋分路以转运使为主。最初诸路分合不常,省并频繁。至道三年(997),始定天下为15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在这15路当中,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诸省已成雏型。以后又屡有分析,到咸平四年(1001),又分西川为益州、利州二路,分峡西为夔州、梓州二路,合称“川峡四路”(今天的四川省得名于此。前人有说四川一名是源于该省境内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这是不对的),凡17路。天禧四年(1020),又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是为18路。兹后再经增析改置,到熙宁五年(1072),分京西为南、北二路,分淮南为东、西二路(一说分于皇三年),分陕西为永兴、秦凤二路;六年,又分河北为东、西二路;七年,分京东为京东东、西二路。到元丰八年(1085)定天下为23路。
以后到徽宗崇宁四年(1105),又将首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凡24路。宣和四年(1122),宋金盟约,约定联合灭辽之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地,于是北宋预先增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并拟定燕山府路统燕山府和涿、檀、蓟、顺、易、平、营、经、景九州,云中府路统云中府和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金灭辽后,仅归还其中的6州,不久,金人又南侵,所以北宋末年号称有26路,实际上仅有24路而已。北宋一代,以18路、23路的时间最长,常为分路的代表。
靖康之乱后,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失中国疆土之半,分路十七:
分两浙路为东、西二路:钱塘江以东绍兴、庆元2府,台、温、婺、处、衢5州为两浙东路,以绍兴府为治所;钱塘江以西临安、镇江、平江、嘉兴4府,常、湖、严3州以及江阴军地为两浙西路,以临安府为治所。
京西南路的唐、邓2州归金,金州划入利州路,仅存襄阳府房、均、郢、随4州及枣阳、光化二军地。南宋初,曾与荆湖北路合并为京湖路,后仍分立,自成一路。
淮南东路失去今天的安徽、江苏北部海、泗、宿、亳诸州及涟水军地,仅存扬、泰、真、滁、通、楚6州及高邮、招信(盱胎)2军,辖境较北宋已大大缩小了。
利州路增加原北宋秦凤路的岷(改西和州)、凤、成、阶4州及秦州南部地(成立天水军),并入京西南路的金州,幅员较北宋时广阔,曾一度分为东、西二路,利州东路仍治兴元府,另以沔州(今甘肃略阳)为利州西路治所。乾道四年(1168)复合为一路,随后又恢复东、西二路的建置。
荆湖北路增加原北宋京西北路的信阳军地。
梓州路改名为潼川府路。(www.xing528.com)
其余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成都府路、夔州路基本上仍旧不变。其间江南东、西二路曾于建炎四年(1130)合为一路,绍兴初又复分置。因此,南宋一代的政区,基本上仍以十七路为主。
下面将两宋设路的情况列一个简表来说明:
在中国政区史上,两宋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说它特殊,主要是反映在这一时期的路制上。由于宋人崛起于乱世之后,积弊不少,他们心目中最近的榜样无疑是唐人。在有宋一代,无论是中央还是民间,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无不是滋滋于整理唐人遗训的工作,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动辄以百卷计。我们从宋人的笔记里头经常会读到这样的文字,比如某位君主刚想做一件事,边上就有引经据典的大儒很得体地提示说:唐人不是这样的。这位君主马上惶恐地答谢。显然,宋人在政治制度上很大程度地依着“唐样”剪裁。至于政区也是如此,北宋大儒程大昌在给宋本《元和郡县图志》作的跋里头就说唐宋疆理相差无几。不过,宋人在他们特定的内外交困的境遇当中,又不得不迈“邯郸步”。宋代的路和唐代一样,也是按照当时的基本交通线来划分的,但是,宋路毕竟是不能和唐道等同视之。在上头所列的是显性的路制,不过这只是宋人所作的表面文章,两宋时候的路还有隐性的一面。
宋王朝建立伊始,所遇到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实行地方行政二级制还是三级制?汉唐的经验表明:在一个幅员广袤的国家中,要施行纯粹的二级制是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统县一级政区(如汉郡、唐州)数目很大的情况下,不在二级制之上设置监察区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设置监察区的后果必然是走向三级制政区,从而引起中央集权的削弱,最终造成分裂的局面,三国和五代十国就是如此。历史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宋朝的统治者觉得三级制是绝对采用不得的,所以宋立国后,立即收回节度使所领诸州归中央直辖,一时间好象又回到了二级制的轮回圈里头了。不过,由中央来直辖过多的州级政区,显然应付不周,似乎又不得不向唐代的道求助。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宋人颇费了一番心血:首先,在取消方镇之后,政府另派中央官员作为知州,名义上是“权知州事”(意思是暂时掌管一下州的大权),其实这些知州无不是直接管理各州政务的。又为了避免象隋代那样和地方发生矛盾,这时,原来的刺史还予以保留。经过一段时日,统治者觉得所派遣的知州已经能够真正控制地方局面,才取消了刺史,也就铲削了以往的方镇。
再次,经过以上的处理,各州实际上都有直接向中央政府奏事的权力,但中央政府又绝对不可能事必恭亲,它很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而且这个“助手”必须是毫无自主权的,否则,就会产生“悍仆弑主”的情节。宋王朝的“助手”就是上面提到的漕、宪、帅三司。有句古语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后来由于礼崩乐坏了,君主不是很强调“祀”,但保留了“戎”。再后来,君主明确地知道一个道理:经济是国家最基本的命脉。这样,上头的那句话也就被合理地改编为“国之大事,惟赋与戎”了。除非是处在动荡不堪的时代,否则中央是不会过于重视军事上的事务;在和平时代,中央认为控制地方的最好武器就是“财赋”二字。基于如此这般的政治逻辑,两宋在州级政区之上设了路,而路又由三监司来分领,互相牵制,这样每一个路也只能是中央和州级之间的传递机构,而不能切实地控制一地方以成为小朝廷。因此说,宋代的路其实是虚的政区,而不是实有的政区。
下面再具体谈谈两宋路制的区别。北宋的路,均以转运使分路。至于宪、帅二司的分路则不相同。比如,北宋河北地区的转运使分为东、西二路,帅司因防御契丹的需要则分为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4路,宪司则合为河北一路。陕西地区分为秦凤、永兴军二转运使路,为对付西夏,安抚使分为秦凤、永兴军、环庆、延、熙河、泾原6路。北宋时期在全国普遍设置漕、宪司,但帅司就未必如此了。到了南宋初年,因为对金人作战,专为军事而设的安抚使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兼管军民,地位在转运使之上,这样南宋诸路均指安抚使路而言。和北宋的三司分路不尽相同的做法一样,南宋漕、宪二司的分路也不同,比如两浙地区安抚使分为东、西二路,漕司则合为一路。
由于上述路制的采用,两宋王朝中央集权高度强化,而地方则处于极度分权以至无权的状态,这就使得对外边防和对内治安的能力大大减弱,两宋因此而内忧外患不止,终亡于外敌入侵。其一亡再亡的原因,我们熟悉的大英雄文天祥说:“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他在南宋末年的时候主张分当时的南宋天下为四镇:将广西划入湖南,设镇于长沙;将广东划入江西,设镇于隆兴(今南昌);将福建划入江东,设镇于鄱阳;将淮西、淮东合并,设镇于扬州。有意思的是元人竟也是依着这个说法去划元土南部的行省,这是后话了。
虽然,宋人的教训是如此深刻,但是,因为他们炮制出来的虚三级制(路一级是虚的)是极巧妙、极有效的钳制地方的工具,所以后世也无不仿效。应该说中国的政区史从宋以后,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区始终是虚的或者说是似实而虚的,这是最值得注意的一面。
两宋在路一级的政区之下,又有府州军监四类政区。南北宋诸府州基本上因承唐世、五代,升州为府的情况更多了。除了首都、陪都外,凡是皇帝诞生、居住、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升为府。北宋宣和末全境有37府,南宋境内有34府。当时黄河、长江流域一些重要城市所在地几乎都置了府,以后到了明清时代大部分二级政区都置为府。宋代的军,大都设在今天的山西、河北、陕西沿边地区,也有在内地交通运输要地置军的,比如在定陶置文济军,在夔州云安县置云安军。宋代的监和五代时没有多大差别,但有的监因为对国家财政收入关系很大,就划出来归由中央直遣的监官管辖,比如荆湖南路的桂阳监(银治,今湖南桂阳)和成都府路的仙井监(制盐,今四川仁寿)。北宋时还在西北边防地区设有相当于县级的城镇砦等军事单位。
宋代仍然沿袭唐代在边境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的制度。广东西路左、右江流域及柳州附近,即设置了羁縻州、县、峒50余所。不过,两宋的羁縻府州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空头名称而已,官方照录唐世旧名,至于其地,多在“桃源”罢了。到南宋的时候,政统惟危,官方才正式宣布放弃对很大比例的羁縻府州的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