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是一个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武帝遵循先秦诸子以分州来区划天下的路子,将京畿附近7郡以外的地区分为13个区域。这类区域当时称为“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巡视吏治,称为“行部”;刺史监察的区域,称为“刺史部”。《汉书·地理志》序说: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十三部的名称是因袭《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谓的夏周古制,为冀、兖、青、徐、扬、荆、豫、凉(改雍)、益(改梁)、幽、并十一州,又根据《诗经》“城彼朔方”的记载,在最北的阴山之下、河套一带设朔方郡;再以《礼记·王制》中的“交趾”一名,在岭南地区设交趾郡,取二郡之名,增置朔方、交趾二刺史部,合称为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俗称“十三州”。
到征和四年(前89),又进一步将京畿内的7个郡置司隶校尉监察,称司隶校尉部(就相当于秦朝的内史)。和上面所列的,合为14个监察区。下面根据近人的研究成果,对这十四部所监郡国作个说明:
司隶,监畿内7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河东、河内、河南
豫州,监淮河以北3郡1国:颍川、汝南、沛郡、梁国
冀州,监河济之间4郡6国:魏郡、钜鹿、常山、清河、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
兖州,监淮北、河南5郡3国:陈留、山阴、济阴、泰山、东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徐州,监3郡4国:琅邪、东海、临淮、泗水、广陵国、楚国、鲁国
青州,监6郡3国:平原、千乘、济南、北海、东莱、齐郡、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
荆州,监今天中南一域的6郡1国:南阳、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南郡、长沙国
扬州,监江南、湘汉以东、岭北5郡1国: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国(www.xing528.com)
益州,监9郡:蜀、巴、汉中、广汉、犍为、益州、越嶲、牂柯、武都
凉州,监8郡:陇西、金城、天水、武威、酒泉、敦煌、安定、张掖
幽州,监海河以北9郡1国:渤海、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涿郡、广阳国
朔方,监河套5郡:朔方、五原、西河、上郡、北地
交趾,监岭南7郡:南海、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
以前人经常误以为这十三州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级政区,其实它们都只是监察区,基本上就相当于地理区划而已。由于南北发达程度不同,所以这十四州的监察区域也北狭、南旷,而益州兼有秦岭南北区域,最为失当。
到西汉末年,王莽当国,这位圣贤经典的崇拜者、出格的理想主义者,实行了复古改制。在元封五年(5),改西汉十四部为十二州:即省司隶校尉部;又因河套为匈奴所占,故省去朔方一部;再改凉为雍,改交趾为交州(遵从《尧典》“宅南交”之说)。这是为了和《尧典》所说的“肇有十二州”之说相吻合。这十二州名不见于《汉书·平帝纪》、《王莽传》,而是见于东汉的一位很出色的文学家扬雄的《十二州箴》: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益州 雍州 幽州 并州 交州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王莽将原来的司隶校尉部7郡分别以三辅入雍州,河南、弘农入豫州,河东、河内入冀州,这是他最无见识之处,违背了先秦的“畿内”之说。古人理想中的“畿内”并非空泛的地域概念,而是为了让国家的政治中心有一定的伸缩范围,以保证经济、人力的来源,又设屏藩以固其安。关于这一点,可以和中国传统哲学相印证,比如老庄关于“无”的概念,现代新儒家的殿军梁漱溟先生对人心“中空”的阐述,都说明了适度的预留区域对生生不息的创化的作用。“畿内”说,正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最好的背景,推而广之,中国历史上的政区在很大程度上也无不是以传统哲学为背景的(这话说来就长了,这里暂且略去,留待将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