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体国经野中的万里之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体国经野中的万里之州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一提起州来,就说它是“万里之州”。中国古代的大江大河支汊繁多,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山岭连绵不断,为山川所分割,一个完整的“州”自然不可能有万里之广。再后来,出现了“九州”、“十二州”的名目,以中国之大,这名目当中的任何一州都有万里之广,这样一来大家都称州为“万里之州”了。此外还有所谓的“十二州”。值得一提的是,先秦人所认为的“州”,是以山川为界线来划分的地理区域。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体国经野中的万里之州

春秋战国,被公认为“哲学突破”的时代(余英时先生语),在这个时代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世俗生活与理念,诸子们的立论都为以后的二、三千年写下了影响深远的伏笔。他们在“理想国”里所谛建的“州”,就象古希腊的域邦制之于西方文明的影响那样,对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史同样具有启蒙的意义。

东汉大学者班固在《汉书·地理志》序中说: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行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士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再后来的商、周两朝,又大抵是依照大禹九州略作改动而已。这就是大家公认的先秦时候的“州”。文中所说的“百里之国”,是影射以后的“百里之县”(古人通常以方百里为县)。至于州的来历,很明显,其实是源于对地理的自然区划。

《说文》云:“水中可居曰州”,又云:“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这就是说“州”原指水中的高地,是为河流分割所形成的沙洲,人民生息其上,而形成一片一片的聚落区。后人一提起州来,就说它是“万里之州”。不过,最初的水中高地的州并不如此。中国古代的大江大河支汊繁多,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山岭连绵不断,为山川所分割,一个完整的“州”自然不可能有万里之广。在先秦时代,人们通常说方圆二百里为州,以后“州”这个地理区域才不断扩大。再后来,出现了“九州”、“十二州”的名目,以中国之大,这名目当中的任何一州都有万里之广(古时候的一里就相当于现在的零点七里多),这样一来大家都称州为“万里之州”了。

九州和十二州,都是先秦时候人们把所知道的地域范围划分成的几个大的地理区域,后人误以为这就是先秦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那是掉书套的人的说法。九州的名称,说法不一,今列举四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如下:

尚书·禹贡》   雍 梁 冀 豫 青 徐 荆 扬 兖

周礼·职方》   雍   冀 豫 青   荆 扬 兖 幽 并(www.xing528.com)

尔雅·释地》   雍   冀 豫   荆 扬 兖 幽 并营

吕氏春秋·有始览》雍   冀 豫 青 徐 荆 扬 兖 幽

汉以后的经学家认为《禹贡》九州是夏制,《尔雅》九州是殷制,《周礼》九州为周制,这就是经学上的“三代九州”说。《吕氏春秋》不是儒家的经典,大家也就不为它立说。至于说为什么“三代九州”州名不同,据经学家们的解释就是后代将前代的州或省并或新置(就象西汉以后那样)。这完全是经学家们的附会。这四种“九州说”其实是先秦人以山川、风俗差异为标准而划分当时中国为九大地理区域,出于立说者的个人阅历和划分标准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区别。

此外还有所谓的“十二州”。据先前所引的《汉书》,先是有尧的十二州,其后才有九州。十二州的说法,最早出于《尚书·尧典》而未列州名,后人的解释就极为牵强。东汉的大儒马融说:“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大家都知道尧舜是在大禹之前的了,马融把二者调了个,可想而知是子乌先生的言论。马融这么说完全是为了讨好当政之人,他说的十二州,指的是西汉武帝的十二州部;他之所以不顾历史事实地将尧舜和大禹调个个,则是要把武帝比拟于尧舜(尧舜是大家吹得很响的贤德之君,至于大禹则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连太太也不顾念,是没有君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人所认为的“州”,是以山川为界线来划分的地理区域。在很早的时候先民就已经知道河流在画野分疆里头的重要性了;又因为河流为众山所限,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山就是天然的屏障,所以附带着山也作为分疆的标准。象《禹贡》当中的九州就是如此: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两河之间惟冀州。

这种观念,就是后代常说的“山川形便”,它是历来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