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交石的位置和流传至今

马交石的位置和流传至今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交石, 旧写作“马蛟石”。通常人们认为马交石在现今的螺丝山上, 濒临黑沙湾。今天那一带还有以其命名的区域或建筑物, 如马交石山, 马交石巷、 马交石炮台马路、 马交石炮台斜坡, 马交石天后庙等。此图说明马交石在近海边, 半岛尖端的一部分, 位于马交石天后庙前。主要因为长期的风浪冲刷, 半岛尖端被侵蚀, 马交石已经变成这一带星罗棋布的海中礁石。马交石之名流传至今。

马交石的位置和流传至今

马交石, 旧写作“马蛟石”。 包含有三种概念, 旧指岩石名, 原为澳门半岛东北角离岸不远的突出于海中的一堆岩石。 二十世纪20 年代第一次黑沙环填海工程把它与澳门半岛连在一起, 现已不复存在, 位置大致在渔翁街东端。 据《澳门记略》 载, “出(关) 闸经莲花山, 下有天妃庙。 ……北麓有马蛟石, 椭而硗(薄), 无趾(脚趾), 三小石承之, 相传浮浪至。” 据说马交石是被澳葡当局凿去, 但毁于何时, 其确切地点在何处, 均难于考知了。[74]

(一) 马交石的位置

今马交石指的是一个区域概念, 据《澳门市街名册》 载: “马交石, 此名指本市马交石山东北斜坡之区。 位于自来水公司水塘, 与黑沙环之间, 即台仔。 渔翁街两边, 并伸展至海边, 此区近海之一端, 有石一块, 上有台, 中国人称之为圆台仔。”[75]

或者指代山名, 民国汪兆镛著: 《澳门杂诗》 载: “马蛟石, 欹岸一卷石, 巧作螺旋形。 坡陀生杂树, 接叶参天青。 天风卷海涛, 万象入窈冥。 夕阳半山赭, 纷沓来香軿。 销夏此胜区, 晚凉闻素馨。” 此诗说的意思为马交石临海, 山不甚高, 盘旋曲折而上, 树阴中设桌椅(原作“卓倚”), 供客品茗。 自荷兰园迤北, 夹道杂卉, 浓绿交阴。

可见此处马交石为山名, 据《澳门市街名册》 载: “马交石山, 此岗位于自来水公司水塘, 与渔翁街高段之间, 即在螺丝山花园之东北。岗一部分为马交石炮台马路所环绕。 在此岗内, 有马交石炮台之遗迹,马交石无线电台, 并有下列之地方: 马交石炮台马路, 马交石斜坡, 玛利二世皇后眺望台。”[76]又有晚清诗人杨增晖云, “岁月滔滔去, 莲溪几度秋。 马嘶黄叶路, 人到白苹洲。 海气涵空净, 潮声带月流。 镜湖遗石在, 胜赏续前游。”[77]

此处马交石指的是马交石山。 范围是螺丝山以东至海角延伸处。 王文达在《澳门掌故》 形容为“风夹潮来, 涛击石湍, 其声澎湃, 响若惊雷”,[78]乃昔日澳门八景之一。

若将其看做一块岩石, 其位置的说法倒是有以下几种:

位于螺丝山。 通常人们认为马交石在现今的螺丝山上, 濒临黑沙湾。 今天那一带还有以其命名的区域或建筑物, 如马交石山, 马交石巷、 马交石炮台马路、 马交石炮台斜坡, 马交石天后庙等。 但包括市政厅书籍在内的多数权威文献都说螺丝山只是位于马交石为名的区域内,而螺丝山岩石并非就是马交石。

不在螺丝山上, 而在近海边。 唐思认为“如果说这几块巨石相迭乃自然形成, 容易理解, 但难以使人相信是‘浮浪至’ 的传说, 可能是古人的一种附会。”[79]以上记载并非史实, 乃是口传作品。 但早在清梁廷柟著《粤海关志》 所载《澳门总口图》 中, 已有“马蛟石” 在莲峰山东北面, 即大约在现时螺丝山、 海角游云对开处, 堆栈于长条形半岛末端的图形。 此图说明马交石在近海边, 半岛尖端的一部分, 位于马交石天后庙前。

澳门半岛外的海中礁石。 于道光年间《香山县志》 之《香山图志》东湾图显示, 马交石亦在螺丝山、 海角游云对开处, 堆栈于长条形半岛末端, 但是却与半岛不相连了。 主要因为长期的风浪冲刷, 半岛尖端被侵蚀, 马交石已经变成这一带星罗棋布的海中礁石。[80](www.xing528.com)

(二) 马交石的名字

关于马交石何以得名,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为“马性交时的那块岩石”, 在张天泽所著《1514 年之1644 年间的中葡贸易》 一书和文德泉的《澳门及其主教辖区》 一书中均引用此说法。 但显然这只是字面上的解释, 因为澳门乃一半岛, 不可能有畜牧业, 故此说法不成立。

另一说法是“马交” 是葡人“Macau” 的广州话音译, 即妈阁的异译。 《澳门记事》 称: “葡人初入中国, 寄碇澳口, 是处有大庙宇, 名曰妈阁, 葡人误会此庙之名为地名, 故以处到所见者以名其地, 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 其名当起于此。”[81]现在广州有人称澳门货为“马交货”, 即本于此。 但是马交石所在地在澳门半岛东北, 且葡人初入澳门时, 马交石所在区域仍为人迹罕至之处。 16 世纪中叶, 葡人不可能在此登陆, 亦不可能到此见到马交石, 更不可能将此怪石命名全岛。 故此说法实乃附会之说。

那么究竟马交石名字来源于何处, 最早见其出现在《澳门记略》 中,名为“马蛟石”, 后人逐渐将“蛟” 写为“交”。 马交石之名流传至今。

(三) 马交石天后庙

马交石天后庙位于渔翁街上, 其东侧是新的澳氹大桥, 往北是澳门居民的贮水塘。 该庙又称黑沙环天后古庙。 据王文达称, “昔日该处是海滩礁石, 渔民因岩结龛, 供祀海神天后。 当年只有山坡草径一条, 盘曲而达庙前, 古榕蟠阴其上, 惊涛吼激于下。”[82]可见, 原庙濒海依山。

1865 年10—11 月, 澳门信众佛山人王元禧铸“风调雨顺” 大铁钟悬渔翁街马交石古庙天后宫。 该庙据传为一老道募化资金筹建, 但创建时间不详, 而据天后殿铁钟, 即可知该庙应建于同治四年(1865 年)之前。[83]抗日战争前曾经重修一次, 终成现状。

今见该庙圆月门楣上书有“天后庙”, 其楹联为“天风来海外, 后德满寰中。” 进入庙门, 两侧有土地神龛, 天后殿尘封已久, 游客稀至。庙内有藏经塔、 念佛堂、 观音殿, 还有一个佛教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