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厦村有寺庙共八座。 除了提督马路的莲峰庙外, 美副将大马路由西向东依次有城隍庙、 观音古庙、 康真君庙、 普济禅院; 另有两座从龙田村迁移来的寺庙, 即福德祠(土地庙)、 武帝庙; 以及连胜巷29 号楼宇附近的先锋庙。
(一) 普济禅院(观音堂)
普济禅院, 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大的禅院与最具规模的庙宇。人们多谓之观音堂, 是澳门三大庙宇之一。 每逢初一十五, 或者大时大节, 都会香火鼎盛、 人山人海。 由于庙内供奉观音, 故亦叫做观音堂。观音堂历史悠久, 在明朝天启年间已经存在, 但由于欠缺记载, 所以已经不能得知准确年份, 但至少也有三百六十年的历史。 如今位于澳门美副将大马路, 是澳门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而且来往交通极之方便。
1. 建庙时间考
关于普济禅院的始建年代, 众说纷纭。 共有以下说法:
一种说法是该寺创建于明天启年间, 据《庙宇丛考》 载: “俗称观音堂的普济禅院, 是澳门三大古刹之一, 此寺创立年份一般被认为在明朝天启七年(1627 年)。 前主持慧因和尚及历史学者王文达先生, 均以庙内祀坛古碑为依据, 取天启之说。”[8]
另一根据是院内存有一块名为“祀坛” 的碑石。 据李鹏翥说该碑石“高逾四尺, 是花岗岩石, 俗称麻石, 中间刻着‘祀坛’ 两个大字,两边各有一行小字, 一为‘天启七年七月吉日立’, 一为‘南邑许望官喜舍’。”[9]
此小屋位于今普济禅院的慧因大师纪念亭一端, 属游人止步的范围。 屋内还有两块重修望厦祀坛碑记: 一块立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23年), “普济禅院祀坛之建创自明天启七年闽省南邑许望冠所造也向在院外之右”; 另一块立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 年), 上刻“道光十三年集众捐资重修……将祀坛迁建于院内之花园俾香烟有赖且可免设司祠之人”。[10]
其实, 此“祀坛” 是露天设立, 非普济禅院之物。
据嘉靖《香山县志》 卷三《坛庙》 说: “坛则不屋, 达天阳也; 庙则不坛, 兼人享也; 幽明屈伸之义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事孔明,后世所忽……”[11]与康熙《香山县志》 卷二《坛庙》 所记与嘉靖《香山县志》 基本相同。
由此可证, 此祀坛的确本非庙中之物, 本来是村民用来祭祀无后的孤魂野鬼的, 在方志中的正名为“厉坛”。 又有别名为“义祀坛” 或“无祀坛”。 所以, 此祀坛虽然现存于望厦普济禅院的花园内, 但其最初实与禅院无涉, 其纪年不可作为禅院创寺的依据。 谭世宝先生认为,祀坛的性质和含义本身更可证明其本非崇拜观音的观音堂亦即普济禅院所应设的。
另一种说法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 年)。 依据是今尚存于普及禅院巨钟, 据《香山县志》 中有所记载: “普济禅院钟款, 右钟在澳门望厦村, 款云: 崇祯五年。”[12]
如果此说法属实, 且钟又是立庙的基本必需品, 那么该庙则建于或早于崇祯五年(1632 年)。 另一依据是禅院后山的普济寺普同塔, 塔后的碑志上称: “本山自天启三年由循智祖师斥衣钵资购下, 崇祯五年建斯普同塔。 雍正癸卯比丘天树、 乾隆丙午比丘静持、 同治癸酉比丘畅澜均重修之。 至民国丙子, 塔渐颓毁, 比丘遐龄、 比丘济航经营之, 遂成今观焉。” 可推知普济禅院或最迟于明朝天启三年(1623 年) 起已开始经营。
郑炜明先生称, 普同塔则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 年), 立志的慧因大师乃普济禅院的前任住持, 他的说法应该可信。[13]而李桂玲进一步可定这一说法且推测出, 普同塔的建成时间就是普济禅院的落成时间,同在崇祯五年(1632 年)。[14]
2. 寺庙重修
从《金石铭刻的澳门史》 可知, 澳门普济禅院历史上重修三次,碑名为《重修澳门望厦村普济禅院碑志》。 该禅院殿内的重修石碑, 第一块立于嘉靖二十四年(1819 年), 赵允菁撰书; 第二块立于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季冬(1859 年), 马增颐撰, 曾望颜书; 最后一块立于同治七年(1868 年), 撰书者不祥, 且碑刻文字残损严重, 不知内容。[15]
3. 寺庙结构布局
禅院为中国古翚飞式的佛教建筑, 具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 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 次殿是长寿佛殿, 后座正殿是观音殿。 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 是一座颇具规模、 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 大雄宝殿正对禅院, 庄严宏伟, 供奉三尊三宝佛像, 皆为丈八金身, 魁梧雄伟。 次殿是长寿佛殿, 供奉长寿佛, 佛像安详, 象征佛陀普度众生的精神。
进入主殿观音殿, 供奉观音大士莲台, 樟木雕塑, 十八罗汉分列主殿两旁, 雕工精细, 造型神态活现, 其中位于左面的一尊罗汉, 眼睛浮突、 鼻骨高隆、 鬓发卷曲, 极像外国人, 据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 他曾在中国研习佛理。 观音殿是禅院的正殿, 每逢观音诞期, 殿内香火鼎盛, 善信络绎不绝, 场面热闹。
观音殿旁有一小庭园, 围绕着园中的莲花池有十数盆栽, 其中之一盆栽生长形态独特, 历经数十寒暑, 树枝弯曲长成一个“寿” 字, 传说善信只要手触“寿” 字, 便可长命百岁。
禅院内进的前厅挂有一幅画像, 人称“大笑佛”。 无论从哪个方向欣赏画像, 佛相均咧嘴相视而笑。 禅院内收藏了很多书画、 文物, 包括驰誉中外画坛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及徒关山月, 有岭南三大诗家之称的陈恭尹, 著名学者章太炎等人的作品, 悬挂于殿堂, 供游客欣赏。 在院内僧舍客堂屏壁, 雕花金饰, 而书法雕刻, 亦见清雅。 两度屏风, 每度刻四屏条, 收米芾、 董其昌、 刘墉等历代名人手迹, 刻工精细。
4. 大汕和尚
据说普济禅院的开山祖为大汕和尚。 大汕和尚, 字石濂, 号石莲。原籍江西南昌, 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 年), 十六岁时在苏州削发为僧, 后移居广州长寿寺。 据王文达引用“离六堂集序” 中言大汕和尚语, “和尚为吾卿九江人, 少事浮屠, 足迹几遍天下。 好为诗歌, 深得风雅推骚刺之旨。 曾与之谈当世之务, 娓娓不倦, 盖其天文地理兵法象数, 以及书画诸子百家之技, 无不贯通其源委……”[16]可见大汕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和尚。 他的画像现在供养在祖师堂内。
(二) 莲峰庙
澳门莲峰庙, 俗称新庙, 又称天妃庙、 慈护宫, 与普济禅院、 澳门妈祖庙并称为澳门三大禅院。 位于提督马路与关闸横路交界处。
1. 建置沿革
该庙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 据相关资料载, 顺德县龙涌杜姓乡人至澳, 建小寺, 后一游方僧人到龙田村为人治病, 募获颇多,遂将小寺扩建, 辟为庙宇, 是为莲峰庙之始。 据庙中文物, 其匾“中外流恩” 中所铭“万历壬寅”, 即万历三十年(1602 年)。[17]又据《莲峰庙尝业契券图侧记事册》: 溯自澳门之有莲峰古庙, 创建于明万历壬寅岁。[18]当然关于莲峰庙创于万历三十年的记录及庙中万历三十年的匾,曾有学者提出有伪造之嫌, 今陈炜恒先生公布《莲峰庙尝业契券图侧记事册》 与匾相互印证, 莲峰庙创立于万历三十年可信。
在庙宇的名称上, 古名为天妃庙。 由于庙内供奉了观音与关帝, 而寺名却只“天妃”, 在文人墨客眼中甚为不妥。 直到清嘉庆年间, 香山知县许乃来按西岳华山庙的先例, 手书门额“莲峰庙” 三字, 从此天妃庙改成了莲峰庙。
到清雍正元年(1723 年) 进行扩建, 又更名慈护宫。 乾隆年间重修, 名为莲峰新庙。 后至嘉庆五年(1800 年) 又重修, 据资料载, 昔日在香山协镇将何士祥、 澳门同知三多、 香山知县许乃来、 香山县丞吴兆晋及粤海关澳门分关各税口的支持下, 莲峰庙值事崔世泽等人于嘉庆五年(1800 年) 重修莲峰庙, 于嘉庆六年(1801 年) 冬季竣工, 并于庙内立《重修莲峰庙题名碑记》。
这次重修规模扩大, “天后殿居前, 中为观音殿, 后文昌阁, 左关帝殿, 右仁寿殿。 堂皇而深, 壮丽而固, 瑰伟绝特, 较前信之。” 而捐资重修者亦盛况空前, 不仅有澳内“上架行、 油画行、 番鞋行” 等商铺, 还有省城“广利行、 同文行、 达成行、 会隆行” 等著名商行, 其捐银助工绅耆商士达数百家之多, 反映了当时阖澳华人官商民等对修建官庙的热情态度和鼎力支持。[19]
同治十三年(1874 年) 澳门大风灾亦对莲峰庙破坏不小。 故全澳各行铺发动了这次重修, 并将“莲峰庙” 三字做成了匾额, 高悬于庙门之上。 这次重建捐款规模亦达澳门历史之最, 商号及个人捐款甚多,且遍及澳门和与澳门有关的广州、 香港以及广东各地乃至天津、 上海、九江等商埠。[20]重建后的莲峰庙, 其建筑横连五座, 园苑四围, 外庙三间, 内殿数进, 门前空地, 广阔逾亩。 正门居中为“莲峰庙”, 入庙则为“天后殿”, 庙左为武帝殿, 庙右为仁寿殿。 仁寿殿前座为神农及医灵殿, 中座为仓颉、 沮诵殿, 后座为金花及痘母殿。 其中梵宫佛宇、 禅房僧舍、 亭台园榭、 围杆石栏, 焕然美仑, 是故, 莲峰庙遂得以跻身于澳门三大禅院之列。[21]且莲峰庙的供奉格局也保持至今, 成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一大特色。
2. “莲峰” 另说
一般认为, 因其在莲峰山下, 故名莲峰庙。 但高美士却认为, 该庙因莲花二字得名。 早期靠近该庙大门处, 原有一三角洲, 其河水“在阳光照射下, 水面像一面巨大的银镜, 浪花拍打着大门栏杆的石基; 附近的池塘里种着莲花, 开花时节清香四溢。 正因为这里到处是人们喜欢的莲花, 所以中国人便给这座庙起名叫莲峰庙。” 既然人们喜欢莲花才将其命名为莲峰庙, 那为何不叫“莲花庙” 呢, “峰” 字又做何解释呢,故以莲峰山来命名庙更为贴切些。
3. 寺庙构造
莲峰庙旁, 保存了1848 年葡萄牙人进占关闸开辟马路时所置的石块, 其上刻有葡萄牙盾徽。 莲峰庙内藏有云水僧——释童真大师的二字挂匾“妙观” 和一幅砌有神龙、 巨鲤的壁画等, 增添了莲峰庙在历史和艺术上的价值。
在庙前空地建有林则徐全身石像和澳门林则徐纪念馆。 庙内亦设有澳门目前唯一的庙学——普济莲峰学校。 莲峰庙主要供奉天后娘娘。 整座庙宇横连三间, 前后两进。 首进的中殿供奉天后娘娘, 殿前有方亭一座, 曾为官吏办案的驻节处之用; 二进的中殿供奉观音。 首二进之侧殿分别供奉关帝、 医灵大帝、 神农及金花娘娘等神祇。
4. 林则徐与莲峰庙(www.xing528.com)
莲峰庙曾是当年官吏和华人商贾的议事厅, 直至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仍为官吏临澳办案的驻节处。 最著名的历史事件, 是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到澳门巡阅。 钦差大臣林则徐偕同两广总督邓廷桢, 统领将备管带弁兵巡视澳门。 当日, 他们于早晨由前山整队出发,入关闸, 巡视澳门查禁鸦片。 澳葡理事官做遮·吗地沙率领4 名军官、100 名士兵, 在关闸左恭迎。 乐队奏乐, 导引入澳。 林则徐一行, 驻莲峰庙正殿, 接见澳葡理事官利马(José Baptista de Miranda e Lima), 向理事官申明禁令, 论以安分守法, 不许囤贮鸦片, 不许徇庇奸夷。[22]为纪念此中国历史事件, 现巳于庙前空地建有林则徐像和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于1997 年11 月落成, 以赞扬林则徐不畏强权, 勇敢禁毒的高尚品格。 馆内藏有虎门销烟、 澳门昔日风貌等图片, 以及林则徐和朝廷之间的通讯数据。 此外, 还有各种船只的模型: 清代的中国军舰、 葡萄牙航船和存放鸦片的船等。
5. 莲峰庙会议
1841 年, 在澳督边度(Adrião Acácio da Silveira Pinto) 和议事会倡议下, 澳门政府与管理澳门的广东地方官道台易中孚、 前山同知蒋立昂等在莲峰庙举行会议。 而有关开会的时间, 据《葡中关系史数据汇编·专题系列》 1 卷第45 号档内容中的日期, 可知会议本拟于6 日举行,由于中方要求前任理事官若尔热参加, 而若尔热染疾, 延至10 日病愈方举行。[23]月份上, 由第45 号档内容可知, 其应在1841 年2 月2 日之后, 而在2 月26 日上谕将琦善被褫职拿办之前。[24]
出席会谈的中方官员有高廉道易中孚、 澳门同知谢牧之、 香山县丞张裕, 葡方官员有议事会轮值理事官卡内罗 (Bernardo Estevão Carneiro)、 前任理事官若尔热(José Vicente Jorge), 翻译玛吉士(José Martinho Marques) 及公陆霜(João Rodrigues Gonçalves)。 双方就清政府割让香港及澳门自由贸易等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会谈。[25]莲峰庙会议是鸦片战争后中葡(粤澳) 关系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三) 观音古庙
望厦观音古庙, 位于澳门美副将马路, 俗称观音仔庙, 又称观音刹, 以便跟俗称“观音堂” 的普济禅院作区分。
这座古庙的始建时间有争议。 有的数据认为是明朝中叶, 但也有数据呈现是在清道光年间。 “相传美副将马路观音古庙, 始建于明朝中叶,王文达等老先生在撰述的掌故中, 均有述及。”[26]而且文德泉在《澳门众庙》 中称, “旧称金顶山的望厦山脚下有条河。 有一天, 望厦村的两个牧童看见河面上漂浮着一尊观音女神的木雕像, 他们把它捞上来, 放在一个小神龛里。 后来小神龛改建成 一座庙, 该庙曾于17 世纪末扩建。 ……观音堂遮住了原来的小庙, 这座小庙后来被称为观音古庙。”[27]此处推测, 明朝中叶并未有观音古庙, 而是一个小神龛, 此乃其前身。
据庙内的《重修观音古庙碑志》 载, 观音古庙是“道光初年牧童所建” 的, 可知其立庙时间不会早于1821 年。 关于牧童创庙的传说,王文达《澳门掌故》 内记载说, 昔日此地有个牧童, 在观音像下捉到一只巨型蟋蟀, 带去斗蟀, 每次都赢。 那个牧童想到蟋蟀是从观音像处捕到的, 感念菩萨的庇佑, 于是独力营建一间细小的庙宇, 来报答神恩。
这间相传由牧童独力所建的庙宇, 非常细小, 碑志说是“浅狭不堪容膝”, 那就是说庙内窄到连跪拜也不成, 因此只能在庙门外参拜, 但门前却有座祀坛阻碍, 连拜神也不能正经地拜。 有见及此, 庙宇所在的望厦乡民乃自行筹款, 于同治六年(1867 年) 扩建庙宇, 供奉观音、吕祖、 财帛星君和金花、 痘母, 殿旁还设有客厅厨房。[28]
门联“八万四尘界连燕岭, 三十二应法普蠔江”。 当中的燕岭, 指的是因望厦山南侧原庙附近有燕子巢群, 故称。 后光绪二年(1876 年)又重修。 今天的观音古庙基本上仍如旧貌, 与澳门其他庙宇不同的是庙内中庭长着两棵参天巨树, 穿越檐顶, 巍峨非常, 成了庙中一道景观。
到1907 年, 澳葡更是公然强迫龙田村民卖屋, 每间砖屋只补价白银30 余两, 茅屋则只一两几钱, 勒令迁出, 拒则殴辱, 并放火烧屋,于是, 龙田村成为废墟。 龙田村被烧毁时, 村内福德祠、 武帝庙及两个社坛也不能幸免。 部分村民迁到望厦村居住。 他们把永兴、 建隆两个社坛一同迁往。 现在望厦观音古庙内, 有一座社坛, 上面竖有两块石碑,一碑刻有“建隆社”, 一碑刻有“永兴社”, 即当时古物。 而武帝、 福德两祠, 后在望厦重建。
庙右侧有望厦城隍庙, 原属该庙偏厅, 现时两庙仍然相通。 两庙并邻, 位于美副将大马路, 与澳门名胜普济禅院在同一条街。
(四) 城隍庙
城隍庙在美副将大马路的观音古庙(观音仔) 侧, 这是全澳唯一的城隍庙, 庙内共祀奉三位大神: 城隍、 张王爷、 洪圣大王。 陈炜恒说这是一所有时代特色的庙宇。[29]
该庙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 至今也有百年历史。 从庙内的《倡建城隍庙碑志》 内容可知, 它的创建, 与当时澳葡政府实行殖民扩张, 强行霸占望厦乡土地有关。 望厦乡民多福建居民后裔, 民风悍烈, 眼见土地为外人所占, 心中非常惆怅, 遗憾没有贤明的官员来护持帮助, 于是合议建城隍庙, 希望借神灵来“慑人心而正风俗”。 又在该庙处创望厦乡民知守义团, 目的是保卫家园, 免让外人入侵。
城隍庙从创建伊始, 就供奉着洪圣大王和张王爷。 当中的张王爷,不是什么传说中的神仙异人, 而是一个当时还健在的朝廷大官张之洞。明清时期, 政府规定地方长官上任“首谒城隍庙, 封神誓忠君爱民”[30]。
澳门城隍庙从未举行过官员上任的官式活动, 却任名人出任城隍一职, 张之洞在城隍庙中封号为“建隆社稷之神”。
张之洞(1837—1909 年), 是晩清名臣, 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主张, 是后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于光绪十年(1884 年)起任两广总督, 期间正逢中葡展开澳门问题的谈判。 光绪十二年(1886年), 中葡签订《里斯本草约》, 当中有“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 和“未经中国首肯, 则葡国永不得将澳地让与他国”两条丧权条文, 张之洞对此极力反对, 奏请朝廷暂缓签订正式条约, 并提出澳门旧界止于关闸外围墙, 其余地方不容葡人侵占。 但张之洞的主张并未得到朝廷采纳, 中葡两国终于1887 年底于北京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正式确立葡国对澳门的管治权。
《草约》 内容谈判期间, 张之洞非常关心澳门的主权, 曾派出广东巡抚吴大澄亲临澳门视察, 又向朝廷上疏嘉奖望厦乡民“知守义”。 虽然张之洞从未到过澳门, 但由于他对澳门领土主权的关心, 受到望厦乡民的由衷敬佩, 因此即使他当时仍然在生, 乡民依然为其塑像, 将其神位供奉于城隍庙内。
(五) 康真君庙
澳门的康真君庙有两座, 一座在十月初五街附近, 建于咸丰十年(1860 年); 一座在望厦村, 建于光绪年间。 望厦康真君庙毗邻观音堂,属当年望厦村范围的庙宇之一, 今在澳门美副将大马路望厦街坊会旁。该庙一列三楹, 东侧供奉康真君大帝, 西侧供奉天后元君。
此庙始建年份不晚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 现存建筑为晚晴光绪元年(1875 年) 重修。 道教建筑, 门联为: “道果尊天阙, 威灵镇海隅”。 庙中现存光绪年间古碑“康真君庙尝碑日志志” 述此庙所拥有的庙产。
据陈炜恒叙述, 该庙牌匾, 是该庙存有清朝最后一年即宣统三年(1911 年) 古匾, 似为全澳仅有。 且个别建筑采用西方建筑装饰手法,也是全澳庙宇中仅有的。[31]
(六) 福德祠(土地庙) 与武帝庙
二者原位于龙田村, 武帝庙在村中, 福德祠在村口。 后澳葡政府侵占龙田村, 遂迁于望厦村侧普济禅院土地上, 即今美副将大马路上。 据陈炜恒称,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 政府发展龙环村时, 焚林迫迁,居民流离失所, 庙宇被拆, 后迁至在望厦村。[32]
王文达称, 遒情商望厦坊众, 并得普济禅院拨出寺旁空地, 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 集资重建。 再在望厦村内, 筑回庙宇, 一连两间, 仍将旧时龙田村庙内之关帝及土地神像, 迁来此间供奉。[33]
由此可知, 二者早年因葡萄牙的破坏已被拆毁, 今望厦之福德祠与武帝庙, 乃是重建, 而非迁移二来, 其庙内神像才是迁来的。
福德祠位于美副将大马路观音堂右侧。 庙体较小, 且因无人关顾而显得破旧。 武帝庙在福德祠隔壁, 内部有一门相通, 两座庙由同一个守庙人看守, 显得很冷清。 福德祠里一张小供桌上放着一只瓷香炉。 坐着的土地神右手拿着命运牌。
武帝庙进门左边是土地菩萨的神龛。 供桌上只有两只堆满灰尘的盆子。 另一厢有点饰物的木头神龛内供奉着关公, 右边是义子关平, 左边是周仓。 两边墙上是两块牌子, 祭坛上方挂着一块匾, 上书“与天地间”。 关公称关帝和武帝, 既是战神又是文神。 他的义子在他右侧, 正向投考的文人颁发证书; 周仓是战神的旗手。[34]
(七) 先锋庙
昔日, 先锋庙在望厦村外莲峰山麓。 今位置在澳门连胜巷29 号楼宇附近。 据知昔日庙内原有一块碑石, 上刻“庙创建道光年间” 等文字, 但可惜先锋庙经多次重修, 碑石早已被毁。[35]据王文达解释, 所谓先锋, 乃保卫国疆之神, 庙居郊外, 所以是身先士卒者。[36]当时民众以祈先锋神来抵御外夷之侵犯。
据“望厦及其附近村落地图” 显示, 在内港未填海前, 先锋庙所在地为莲峰海滨, 多水上渔民, 船厂水寨。 清道光年间, 中国为多事之秋, 时人在村内建城隍庙, 村外筑先锋庙, 含有安内御外之意。 当地坊人甘福者倡议建庙, 得各船厂捐资, 及梁孔记等乐助, 不日而成。 庙称先锋, 因不是祈禳之所, 后香火疏落, 渔民又捐海龙王神像, 附祀于庙之偏殿。 先锋庙的香火, 才得以繁盛。 每年岁首, 神诞建醮, 搭棚高至十余丈, 张灯结彩, 热闹一时。 该庙短檐小瓦, 浅殿低坛, 但颇具威仪, 分外显得古朴。
后因该区填海辟路, 渔船等都不在此停泊, 于是该庙香火沉寂。 近年来, 周围曾与它同在的古旧屋宇及庙前空地, 已改建大厦, 新厦将该庙掩蔽, 几乎令人不知其所在。
先锋庙的门联是“庙貌重新马饮镜湖尘亦净, 声灵显赫鸿施莲岛福无疆”。 庙内保存有几件逾百年的古物, 包括有香炉几案、 木匾等, 其中一个铁铸的日月牌, 悬挂在正殿当眼处, 它形如船锚, 上有太阳、月亮, 祥云图案, 还有一列文字, 中有咸丰十一年字样, 是年即1861年。 而庙中现存最古之物的古钟, 从铭文可知亦铸于咸丰十一年(1861 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