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望厦村农业发展及历史综述

澳门望厦村农业发展及历史综述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获得粮食供应, 居住在澳门的葡人不得不臣服于中国政府管辖。据数据记载澳门从事农业活动的都为华人。望厦村作为澳门北部最大的村落, 拥有最多的农田, 自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群体。望厦村从开村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12]一代代的望厦村人在此辛勤劳作、 创造财富。望厦村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落其农业发展状况到底怎样呢?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望厦村农业的专门记载, 只能在个别的资料中追溯其历史。

澳门望厦村农业发展及历史综述

澳门可耕地资源有限, 只能利用某些冲积淤地, 在离岛及近郊的土地上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 为本地的粮食提供微不足道的来源。主要的粮食供应需从内地运进, 然而中国政府对澳门粮食供应向来管治严格。 万历二年(1574 年), 明朝政府在莲花茎建关闸, 设官守之。 明末残档《防夷防瑶残稿》 云: “ (澳门) 其地三面皆水, 惟北有一路可通往来。 设有关闸, 禁其阑入, 以严夷夏之防。 关之上有香山寨参将坐镇弹压, 澳之外皆香山寨把哨官兵环绕防守。” 关闸设立之初, “大门每隔五日开放一次, 专为彼此交易。”

康熙年间, 据载: “而澳门一镇, 又在前山寨之南, 一名濠镜澳,亦曰香山澳。 形如灵芝, 广二十里, 长半之。 正北一石, 埂贯大海, 而属于前山寨。 广十余丈, 长六里, 如芝之有茎, 埂与寨相属处, 筑关守之, 曰鬼子关, 启闭有节。 岛中居人皆番夷, 约千余家。 土人有非时阑出者, 关吏呼止之, 夷不得辄入焉。 然夷人食粮皆仰给内地, 土人常襁负至前与为市。”[6]

澳门半岛内的葡萄牙人和其他少数外国人, 其日常所需的柴米盐、蔬菜及淡水等, 均得等到开闸之日才能由内地运入澳门。 明廷对澳门的葡萄牙人一直实行计口购米。 此计一来可满足澳门葡人的日常需要, 二来避免了澳门葡人拿粮食去接济海盗。 直至清中后期, 澳门粮食的输入一直受到清朝地方政权的严密监控。 为了获得粮食供应, 居住在澳门的葡人不得不臣服于中国政府管辖。 由于他们对内地粮食的依赖, 一旦他们与朝廷有所冲突, 内地便关闭关闸, 断绝粮食供应, “不血刃而致其死命”。 在中西史料中, 中方利用粮食供给控制澳门葡人例子数不胜数。

尽管澳门本地所产粮食微乎其微, 但仍为澳门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据数据记载澳门从事农业活动的都为华人。 1793 年(乾隆五十八年) 有一位外国人记载: “葡萄牙的移民者们在澳门还维持着几只船来往附近各国做生意。 也有些殖民者把他们的名字出租给在广州设有洋行的, 一部分时间住在澳门的其他国籍的人收取一点费用。 资本大, 信用广, 关系多的商人可以有更多的收益, 不过这些人一定名义上要同葡萄牙人合伙, 才能在澳门做生意。 在广州设有洋行的外国人在澳门的花费对这个属地起着一定的有利作用。 但有些葡萄牙人认为这点利益比起过去他们独占远东市场的情形来, 实在还是得不偿失。 葡萄牙人自大而又懒惰, 不肯降到下等职业来作农民和工人。 在整个这块属地没有一个农民、 一个工人和一个店员是葡萄牙人, 不管是来自葡萄牙的,或是他们的后代。 澳门人口共一万二千人, 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人。 在城镇北面这个小半岛的最宽的一部分土地整个是中国人耕种的。 整个是一块相当平的土地, 是泥土和沙土的混合土壤, 通过中国人的劳动和技术生产了各种欧洲和亚洲蔬菜供应当地人的消费。 所有便利人们生活和提供生活享受的所有行当都是中国人干的, 一切粮食和肉食都是属地上中国人生产的, 或是从中国大陆上运来的。 葡萄牙人除从事商业和航海业外, 不屑从事任何其他行业。”[7]

资料中提到葡人不屑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一切粮食和肉食都是由中国人生产的或来自内地, 澳门的土地集中在“城镇北面” 并由中国人耕种。 望厦村作为澳门北部最大的村落, 拥有最多的农田, 自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外国人还提到了当时澳门北部的土地上生产“各种欧洲和亚洲蔬菜”。 大量葡萄牙人进驻澳门, 带来了符合他们饮食习惯的植物, 为满足城内欧洲人的需求, 华人也种植欧洲的蔬菜。 种植欧洲蔬菜具有重大意义, 此举不单满足了外国人想吃到新鲜“本国” 蔬菜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新的农作物, 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澳门, 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在引进和种植外来植物时也起到了促进植物传播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 澳门半岛北部地区的平地类似于一块试验田, 在这里不断地尝试着种植外来植物, 最终适宜种植的植物则被保留并广泛传播。 如此看来, 这块小小的土地还在我国农业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呢!

有不少农作物是从澳门传入内地的, 如洋葱、 菠萝等。 在吴震方撰《岭南杂记》 中就对澳门的洋葱有记载: “洋葱, 形似独颗蒜而无肉,剥之如葱, 澳门白鬼饷客, 缕切为丝, 珑玜满盘, 味极甘辛。 余携归二颗种之, 发生如常葱, 至冬而萎。”[8]这是我国史料中最早记录洋葱的。吴震方, 湖南石门县人, 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 游历广东, 写下了《岭南杂记》。 他在澳门见到洋葱, 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引种, 所以“余携归二颗种之”。 另外, 乾隆九年(1744 年) 首任澳门同知的印光任在所著《澳门记略》 卷下《澳蕃篇》: “如独蒜而无肉, 缕切为丝,玲珑满盘, 以之饷客, 味极甘辛。”[9]此描写与《岭南杂记》 相近,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洋葱仍然是不常见的植物。

菠萝也是由葡萄牙人带到澳门, 进而传入广东的。 “16 世纪初, 热带各国相继引种, 亚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 年), 后又传入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在17 世纪初(1605 年) 由葡萄牙人将菠萝苗带入澳门, 后经广东人传入福建和台湾。”[10]

〔清〕 李调元著《南越笔记》: “粤中凡村居, 路旁多植山波罗。 横梗如拳, 叶多刺, 足卫衡宇”。[11]

《南越笔记》,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 刊行, 记录了南越地方风土人情。 “多植山波罗” 说明此时菠萝在南方的种植已经十分普遍了。世纪葡萄牙人地理大发现后, 将菠萝带到他们所寄居的地方——澳门,然后由澳门传入了广东。(www.xing528.com)

望厦村从开村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12]一代代的望厦村人在此辛勤劳作、 创造财富。 望厦村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落其农业发展状况到底怎样呢? 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望厦村农业的专门记载, 只能在个别的资料中追溯其历史。

在东波塔档案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1787 年10 月8 日, 据署香山县丞称: 近一两年, 每有黑奴数人, 常于昏夜潜入望厦村窃取田园瓜菜,闻系澳内逃走黑奴, 各皆忍避。 至9 月29 日、 30 日两夜, 又有黑奴六七人, 竟在村前明取薯芋, 不畏人知。 至10 月1—2 日, 又有黑奴约20人, 白昼公然到村, 肆行无忌, 今下牌令澳门夷目唩嚟哆等, 立将所辖澳夷黑奴人等严加约束, 不可纵令再于望厦各处闲游滋扰。[13]从记载中看, 望厦村的田园中种植瓜菜和薯芋, 是常见的农作物。

早期龙思泰的作品中对望厦村的农业有记载: “郊外较高的地方,被中国人用作墓地, 其较低之处, 在望厦村和沙梨头之间, 是一片广阔的空地, 勤劳的农民将这里垦殖得非常肥沃, 种植了稻谷和各种各样的蔬菜。”[14]

材料提到望厦村种植水稻和蔬菜。 另外望厦村的农田中还种植西洋菜, 根据黄德鸿记述: “在一百几十年以前, 在龙田、 龙环、 望厦诸小村的低洼积水地带都有种植。 这种情况, 一直维持到本世纪的二十、 三十年代。”[15]

关于西洋菜, 据说也是又葡萄牙人带到澳门的。 传说是百年前葡萄牙海员肺病, 流落日本, 人们以为他已死, 援竟生还, 乃因多吃了一种蔬菜充饥之故。 后居澳门, 将此菜移种过来, 从此港澳、 穗市乡间就有出产。

澳门农业生产, 虽然未能对澳门社会生活消费品供应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但一直未有中断。 尤其是澳门半岛北部的望厦村等传统中国村落, 村民的祖辈世代为农, 他们对土地种植生产始终保留一种深厚的历史情结。 一有可能与机会, 他们都热衷于农业生产。 直到半岛北部的农田被葡人占领并逐步开发, 这一地区的农田被侵占, 农民的生产劳动也随之停止。

1901 年葡人发布公告禁止华人在澳门城外的望厦田地上种植蔬果,已经种植的必须拔除。

照得本局为卫生起见, 按照西一千九百零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第三十九号札谕准行章程, 特行示禁澳门城外望厦之田土即新桥新坊, 北至柯高大马路, 南至罗利老马路, 东至新筑第二街通过卢九花园之西边, 西至连胜马路。 以上一带地方内之田土不准人耕种蔬果, 并勒限三个月至西五月三十一日为止, 必须将所有该田土上种植之菜蔬瓜果尽行拔除, 移往他处耕植。 其该田土之业主着即查照上指章程第二十一款事理, 将该田土筑平, 一律起建屋宇, 毋得违抗, 切切! 为此通知。[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