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望厦村的农业生活与内地密切相关

澳门望厦村的农业生活与内地密切相关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厦村位于在整个澳门半岛的北端, 背靠莲峰山, 面对相对宽阔的西江冲积平原。这一方面反映出因澳门本土资源的缺乏, 望厦村的许多必备生活物资不得不依靠内地; 另一方面亦反映出当时的望厦村即已经与内地保持密切联系。望厦村民自己的描述中来看, 望厦村也是以耕渔为主的。关于望厦村民缴纳官粮的情况, 自明末崇祯十五年 迁居澳门的赵氏家族之族谱, 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述。可见, 望厦一村, 略有耕地, 村民耕作, 并向香山县纳粮。

澳门望厦村的农业生活与内地密切相关

望厦村位于在整个澳门半岛的北端, 背靠莲峰山, 面对相对宽阔的西江冲积平原。 莲峰山后则是通往内地的莲花茎, 这也是整个澳门半岛中距离内地最近的一端。 这一方面反映出因澳门本土资源的缺乏, 望厦村的许多必备生活物资不得不依靠内地; 另一方面亦反映出当时的望厦村即已经与内地保持密切联系。 在绘于1598 年的澳门最早的古地图中,今天的望厦地区, 一位中国农夫在耕地, 田地旁一片农舍, 靠近海边的草地上还有人在放牧, 俨然一个农牧小村。

然而, 在1615—1622 年曼努埃尔·戈蒂纽·埃雷迪亚的《澳门平面图》 中,[1]望厦村的房屋均位于望厦山以北, 这或许与望厦村从事渔业有关, 望厦村邻近大海, 首先吸引的是渔民, 在经过长期的开垦和种植后逐渐以耕种为主。

望厦村民自己的描述中来看, 望厦村也是以耕渔为主的。 1787 年10 月8 日(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因不堪澳门逃跑黑奴公然骚扰、 肆行无忌, 望厦村里老李文雄、 陈芬献, 地保陈晃廷等向香山知县察告时称: “切蚁望厦小村, 历祖而来, 耕渔为业, 生斯食斯, 死葬于斯, 约三百多年矣, 向来欣然乐育, 毫无惊恐之形声。 近一二年间,每有黑奴数人, 常于昏夜潜窃口口田园瓜菜, 闻系澳内逃走黑奴, 各皆忍避。”[2]1818 年望厦村名士赵允菁撰写的《重修普济禅院碑志》 向人们做了清晰的描绘: “澳门, 中州南尽, 外濒大海, 光泽万状。 其中辟径一隅, 望之蔚然深秀者, 望厦村也。 澳地百货充物, 商贾云集, 独此桑麻鸡犬, 有古桃源风。 村故有普济禅院, 为闽之三山温陵世居澳地者, 合力公建香火以奉祀神明。”[3]

1849 年之前, 尽管受澳门长期商贸活动的影响及商业氛围的浸淫,一些当地居民开始从事一些商品经济活动, 但就总体而言, 澳门半岛以北, 即望厦一带, 当地居民仍处在渔农社会时期, 其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仍为中国内地农村所特有的规制, 在行政上, 实行保甲制度, 仍属香山县管理, 在土地方面, 保持与内地一样的土地私有和土地租佃制度,村民按其田亩向香山县缴纳土地租税。 据《澳门专档》 所载, 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张之洞曾对望厦、 龙田等村村民缴纳粮银情况做过一番调查:(www.xing528.com)

澳门原属荒山, 民田甚少, 旺厦一村, 每年赴县完纳粮银三十余两, 其田亦不尽在关闸以内。 其余龙田等六村, 初只滨海民疍,辟治草莱, 盖寮起屋, 渐聚成村, 多系小贩贫渔及艇户工役、 负苦力作等人, 交易而居, 此来彼去, 本非土著之民, 亦无可耕之地。此旺厦一村只纳官粮, 而龙田等六村概无税业之情形也。

关于望厦村民缴纳官粮的情况, 自明末崇祯十五年(l644 年) 迁居澳门的赵氏家族之族谱, 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述。 赵氏家族迁澳后, 以耕读为生, 其拥有的土地, 亦按时交纳税赋: “本族谷都三图四甲赵储英、 业富两户, 共税四顷二十亩零, 本族分毫未有, 皆系碧江赵姓及桂州大良、 澳门各姓寄户, 遗累多年, 屡着殷丁催割, 及各妹侄到催二次, 疲顽如故。 数十年来, 图差催粮, 惟到本房滋扰, 索取使用, 实属无厌。 因各叔侄莫识根由, 宁可甘心受苦。 道光十二年(1832 年)、 十四(1834 年) 年曾经两次票请田县令构割, 未晓何以中止。 咸丰初年,粮务更繁, 图差滋扰甚于虎狼。”

可见, 望厦一村, 略有耕地, 村民耕作, 并向香山县纳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