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望厦” 指的是澳门的住宅区之一。 在《澳门记略》 《香山县志》 等史籍中都有关于“望厦” 的记载, 可知望厦乃是明朝以来澳门一个古村落, 而“望厦” 地区经历了一个由中国原住民到被葡人侵占的历史。 1848 年, “4 月15 日, 从本日起, 澳门城外望厦村、 龙田村等处村民开始向澳门政府办理土地所有权证, 申报纳税田亩。”[66]澳葡已开始对望厦等村的土地进行强制性的占有。 而在4 月27 日, 澳督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 发布告示: “从今以后, 任何华人欲在澳门兴建砖瓦屋或草棚需事先向澳门政府申请。”[67]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望厦等村村民活动的控制。 到了“5 月5 日, 亚马留政府再次张贴布告, 声称三巴门至关闸一带土地归葡萄牙所有, 华人居民不得向清政府缴纳田赋, 只能向澳门政府缴纳地税。”[68]由此可知, 这一年望厦等村已经被葡人占领。
在望厦村被葡人占领后, 在该村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规划, 而以“望厦” 命名的地名开始出现。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 “1 月3日, 澳门总督发布公告, 在莲峰山下划定华人坟场, 即后来的望厦坟场。”[69]同年, 亚马留曾下令修建望厦炮台, 该炮台位于澳门最北部的莲峰庙侧的山顶上, 即望厦山上, 与关闸直线相对。 后因“亚马留被杀事件” 的发生, 炮台一度停建。 “马蛟炮台建立后, 原望厦炮台变得无关紧要, 加之年久失修, 被命令拆除。”[70]直至1864 年, 望厦炮台得以重建, 1866 年9 月, “工程兵出身的澳督阿穆恩主持的望厦炮台(又称莲峰山炮台) 重建工程完工。”[71]望厦炮台的修筑, 标志着以“望厦”命名的地名开始出现。
随着葡人对望厦村的不断开发, 以“望厦” 命名的街道地名不断涌现。 光绪九年(1883 年), 澳葡当局于望厦村内设兵房一座, 又在已有20 多条小巷的望厦村修造瞭望厦马路。 至此, 以“望厦” 命名的街道出现。 而在光绪十二年(1886 年) 清政府官员致澳督的一份政府公函载: “查马路六条: 水坑尾至汤狗环, 莲峰庙至三巴门, 莲峰庙后至水坑尾门, 望厦村前、 望厦村内、 三巴门至西洋坟。”[72]经以上数据显示, 望厦村前和望厦村内各有一条街道。 结合1905 年的《澳门公共街道登记册》 (Cadastro das Vias Publicas de Macau) 的记载, 这两条街道应该为望厦庙前地和望厦马路。 另外, 该册还记载有一条街道, 即望厦坡, 并有“Contem o forte de Mong - há” 和 “A casa do destacamento militar” 字样, 而这两个字样的中文解释是“望厦炮台” 和“一间驻军房”。 可见望厦坡与望厦炮台、 驻军房有关, 因望厦炮台位于望厦山上,故望厦坡的位置应该在望厦山附近, 如附录图1 所示, 就是驻军房到望厦炮台的一条坡道。 在《澳门公共街道登记册》 中, 除有望厦马路和望厦庙前地外, 另增望厦炮台斜坡、 望厦大马路, 但已无望厦坡。 由此可见, 随着在望厦村辟路建屋的改建, 以“望厦” 命名的地名越来越多, “望厦” 系列地名逐渐形成。
然而, 这一系列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原有部分以“望夏” 命名的地名逐渐消失, 被一系列新的“望夏” 地名所取代。 1918 年, 望厦村村名因开辟美副将大马路而被取消, 澳葡政府开始把新马路西段的弯曲小路大鹏巷拉直, 把东段龙嵩街口与大堂街之间的山冈铲平打通,再将东端路口的一间大屋拆去, 修成一条笔直的马路, 直接把内港和南湾连接, 建成现今的新马路。 市政当局把市政厅至西端路口以当时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亚美打利庇卢的名字命名, 即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把市政厅到东端路口叫做美副将大马路。 美副将大马路的修建使得望厦大马路、 望厦马路、 望厦村、 望厦庙前地等地名逐渐废除。
1886—1905 年澳门望厦区地名[73](www.xing528.com)
1925 年左右澳门望厦区地名[74]
其实望厦马路因道路的整修, 其地理位置多有改变。 由1905 年的《澳门公共街道登记册》 中的望厦马路是指从关闸马路(即今亚马喇土腰) 到望厦庙前地的一段(具体位置如上图“1886—1905 年澳门望厦区地名” 所示)。 而到了1925 年, 街道名册的记载就明显发生了改变:望厦马路起自连胜马路, 与柯高大马路相交, 终于美副将大马路(具体位置如上图“1925 年左右澳门望厦区地名” 所示)。 1944 年的街道名册中已无有关“望厦” 的街道记载, 只有“望厦山” 的记载。 1993 年的街道名册记载: “从前连胜马路在高士德大马路起, 伸展方向不同,至拱形马路止, 在莲峰庙附近。 另外, 现在从高士德大马路至美副将大马路的路段, 从前叫‘望厦马路’。”[75]由此可知, 望厦马路被今连胜马路所取代, 即图“1925 年左右澳门望厦区地名” 中的望厦马路为今天连胜马路的一部分。 凡此种种, 可以看出“望厦马路” 在历史上有着明显的空间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最初一些以“望厦” 命名的地名消失了, 但是随着澳门城市的扩建, 一些新兴的“望厦” 地名不断出现, 如现今的望厦公园、 望厦街、 望厦体育馆、 望厦古堡等, 重新构成了“望厦”系列地名。 可见以“望厦” 命名的地名几经变化, 尤其是在历史地域空间发生改变时, 这种地名的变化会更加明显。
总之, 虽然以“望厦” 命名的地名随着历史上澳门半岛地域空间的变化而兴废, 但是“望厦” 作为系列化地名得以出现, 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虽然这种系列化地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渐进性的变化没有改变地名的系列化特性。 而“望厦” 地名的这种情况, 在其他历史性、 传统性的地名中亦有体现, 即这些古地名随着澳门历史城市地域的发展逐渐系列化, 而系列化的古地名又随着地域空间的改变而兴废, 并出现曲折、 复杂的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澳门历史性地名专名系列化的总体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