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晁错:宫廷悲剧中忠良的悲惨命运

晁错:宫廷悲剧中忠良的悲惨命运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晁错就是为此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一个人。高祖刘邦死后,长子刘盈继位,称为惠帝。晁错又给文帝上书,分析匈奴与中原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制服匈奴的策略。这种建议,被称为对策。但文帝认为,还得属晁错的对策最好。文帝派人调查,发现他是装病。文帝不但没有接受晁错的建议,反而赏赐给吴王手杖,表示对他的宽容。景帝任晁错为内史,掌管首都地区的治理。景帝对晁错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官位最高的九卿。

晁错:宫廷悲剧中忠良的悲惨命运

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封了不少功臣为王为侯,如韩信、彭越等,也承认了一些项羽封的王,这就出现了汉初存在一些强大的不是由刘家的人受封的王,称为异姓王。异姓王的存在,对刘家的天下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刘邦想了很多办法,用了很多残忍的手段,逐渐地铲除了这些异姓王。韩信的覆灭,就是一例。但是刘邦觉得,异姓的人与自己不同心,不能为王,本家的人,却可以为王,同心协力地保护刘家的天下。因此,刘邦封了不少自己的家人为王,并且制定了“非刘姓不王”的政策。诸王的土地占去了西汉帝国的大半。并且,这些同姓王并不像刘邦想像的那样,可以成为天子的辅助力量,反而成了社会动乱的根源。为了铲除这些祸根,西汉王朝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晁错就是为此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一个人。

晁错是颍川(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人,生活汉文帝、景帝的时代。高祖刘邦死后,长子刘盈继位,称为惠帝。惠帝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母亲吕太后专政十几年,企图为吕家夺取刘家的天下,阴谋被高祖的几个大臣击败。这样,高祖的另一个儿子刘恒当了皇帝,他就是文帝。晁错年轻时曾经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家理论。后来,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学识渊博,在朝廷中当上一个名为太常掌故的官,负责祭祀、礼乐制度等等。文帝的时代,经过“秦火”之后,研究《尚书》的人已经很少。但《尚书》是夏商周几个朝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文献,对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文帝想找一些懂得《尚书》的人。他们打听到济南有一个叫伏生的人,对《尚书》造诣颇深。但这个人是秦代的博士,到文帝时代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请他到宫中来了。文帝就命令太常派一个人去跟他学《尚书》,太常就派晁错去了。学成归来,文帝先让他当太子的舍人,然后又提为门大夫,再提为博士。

晁错给文帝上书,向他说明太子聪明过人,技艺超群,但在统治国家的“术数”即方法和谋略方面还有所不足,应该选择一位懂得治国“术数”的人来辅导太子。文帝看了晁错的上书很高兴,觉得他就能胜任这个任务。于是,又提他为太子家令,差不多相当于太子家的总管。太子全家人都很喜欢晁错,把他叫做“智囊”。

那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开始为害中原。晁错又给文帝上书,分析匈奴与中原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制服匈奴的策略。这些策略很受文帝的赏识。

为了加强和巩固边防,他又上书提出了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用以加强边防的的建议,叫做“徙民实边”。他认为这样既可以使内地的人民不必远去边疆屯戍,边疆的人民也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鼓励内地的人移居边疆,并确实起到了减少屯戍、节省经费的作用。他又建议国家出钱为实边的人民修筑房屋,使他们安心长期居住在边疆,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他的这些建议,对减少匈奴为害,巩固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

有一次,文帝命令大臣们给他提出各种建议,他要从中选拔一些懂得国家大体,又能“直言极谏”的人,也就是有意见就能讲,对皇帝的差错也敢于极力谏止的人。这种建议,被称为对策。当时有一百多位大臣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但文帝认为,还得属晁错的对策最好。

“什么叫做‘直言极谏’呢?”晁错在自己的对策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直言极谏,就要敢于纠正陛下的失误,就要敢于指出陛下的过错。要能够表扬陛下的美德,赞颂陛下的功绩。要让陛下在内部没有错误的行为,在外面没有不好的名声。”他还举出了很多古代的例证。然后,他急转直下,矛头果然冲着皇帝去了:“陛下很聪明,有道德。可是,陛下已经当了十六年皇帝了,不见国民富裕起来,盗贼不见减少,边境也不太安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陛下没有能够亲身听取群臣的各种意见。大臣们都是陛下选拔上来的,可是他们却不能经常地见到陛下。光阴在无情地流逝,却一直见不到陛下治理天下的功德,臣暗地里替陛下可惜。”

晁错向文帝提出的建议很多,像实边建议这样被采纳的并不多。这次他的对策是够尖刻的了,文帝听了心里也不大是滋味。但这是他要求人家讲的,所以也不好真动肝火。并且,他觉得晁错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让他当了中大夫。这是一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的官职。

历来的皇帝,很少有能真正容得臣下的激烈批评的。晁错的对策,语言是够刻薄的了,但文帝不敢发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皇帝的权威并没有像秦始皇时代那样完全树立起来。我们前面讲过,高祖时代封了大量的同姓王。有的王土地跨有几个郡,他们的政权机构相当庞大,有的不亚于中央政府。皇帝也奈何他们不得。而全国王侯的封地就占去了一大半,皇帝的权威树立不起来,就不奇怪了。

晁错对这种情况很焦急,他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会发生危机。所以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弱诸侯和修改法令的建议。他连续三十几次上书提出这个建议,但文帝都没有理会。对他的这些建议,太子刘启倒是很赞成。

吴王濞(bì)就是这些同姓王中势力较大的一个。他是高祖刘邦的侄子。当年,他曾随高祖打败谋反的黥(qíng)布有功,被封为吴王,领有三郡五十三城。这时,他的势力更加强大。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主要联系,就是每年定期到首都进贡并朝拜天子。但是吴王却借口自己有病不来朝拜。文帝派人调查,发现他是装病。这时,晁错多次上书对文帝讲:“吴王的作法有些太过分了。这样下去必有隐患,希望陛下利用这个机会削去他的一部分封地。”文帝不但没有接受晁错的建议,反而赏赐给吴王手杖,表示对他的宽容。所以,吴王就更加骄横了。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死了,太子刘启继承帝位,后世称为景帝。景帝任晁错为内史,掌管首都地区的治理。由于在景帝当太子的时候,就同他有特殊的关系,所以,景帝继位以后,对自己的老师晁错的话还是很尊重的。景帝对晁错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官位最高的九卿。让他主持修改了许多法律条令。皇帝的信任,特别是晁错历来主张削弱诸侯的势力,引起了一些人的忌妒、不满和不安。就说郎中袁盎吧,他本来也是赞成削弱诸侯势力的,但他却与晁错不和。晁错坐在屋里的时候,他决不进屋。同样,他在屋中的时候,晁错也不肯进。这样,两个人竟没有在一起说过话。后来晁错揭发袁盎曾经接受吴王的礼物,袁盎被免官回家,成为百姓。但袁盎与丞相申屠嘉关系密切,而申屠嘉是极力反对削弱诸侯的,对晁错恨之入骨。

有一天刚刚上朝,丞相申屠嘉就向景帝奏了一本:“臣请陛下下令廷尉诛晁错!”

景帝一愣。他知道申屠嘉对他重用晁错大有意见,但想不到申屠嘉竟要一下子置晁错于死地。就问:“为什么?”

“晁错擅自把宗庙的墙凿穿,给自己的内史府另开出一个门来。这是对先帝先祖的大不敬。罪当诛!”

原来,内史府距离皇家的宗庙很近,中间只隔着一条矮墙。这条矮墙并不是宗庙的正式的院墙,只是围住了宗庙的外面的空地。但它也挡住了内史府的出口。于是,晁错就在这矮墙上开了一道门,作为内史府的出口。想不到申屠嘉竟以这件事为由,对晁错大兴问罪之师。幸好在申屠嘉要奏本之前,有人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晁错。晁错已经向景帝做了解释。所以景帝听了申屠嘉的话以后,很快就答复他说:

“那只是宗庙园地的围墙,不是大墙,这不能算犯法。”一句话就把这个事给搪过去了。如果不是晁错事先做了工作,那么当朝上有人揭发晃错破坏宗庙的时候,那可是真有被认定为死罪的可能的,说不定晁错的脑袋就真的保不住了。

申屠嘉本以为这次抓住了晁错的一个大把柄,一定可以置他于死地,不想皇帝一句话就给他堵回来了,气得他四肢颤抖。他咬牙切齿地对同他一样反对晁错的长史说:“我应该先斩了他,然后再奏。我认为,这一奏肯定成功。想不到耽误事了!”申屠嘉一气之下,大病一场,医治无效,竟被气死了。

通过这件事,朝臣们看出来景帝对晁错是非常信任的,是能够给他撑腰的,因此对他也不敢不另眼相看。景帝对他更加信任,并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是地位仅次于丞相的朝廷重要官员。

晁错从申屠嘉这件事中,看出来了他自己的危险处境,但他没有退缩。这时的诸侯王更加有恃无恐,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晁错对景帝说:

“当年,高帝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的数量并不太多,孩子们也都还年轻。在这种情况下,高帝封了很多同姓王。齐王受封七十二城,楚王受封四十城,吴王受封五十余城。仅这三个王,差不多就封去了天下的一半。现在,他们不服从天子,自己说了算。前几年,吴王装病不来朝,这本来应该死罪,可是先帝却宽恕了他,还赏赐给他手杖。先帝对他够宽厚的了,可是他却不思悔改,现在更加不服从天子了。”

“他们的骄恣,朕也看出来了。”景帝满脸的无可奈何。

“问题是,他们不会就此为止,而是会愈演愈烈。吴王利用吴国优越的自然条件,有铜矿可以铸钱,靠大海可以煮盐。他可以充分发展他自己的力量。他还收留了很多逃亡的罪犯,显然是要谋反。”

“等一等再看,也许会好一些吧?”景帝毕竟年轻,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显然,削弱他们,他们会反;不削弱他们,他们也会反。现在就下手,他们可能很快就反,这样,祸害可能小一些;拖延下去,他们可能反得晚一些,但那样危害更大。请陛下看准时机。”景帝对晁错的分析,半信半疑。

汉景帝二年,赵王刘遂犯了法,晁错力谏,被景帝削去了原封给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出卖官爵被揭发,被削去了六个县。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天,楚王来朝。晁错觉得这是一个削除他的好机会,向景帝奏道:“楚王刘戊,在去年为太后服丧期间,行为不轨,与人通奸,实为不赦之罪,请陛下诛之。”王侯们的淫乱是“正常”的事,但在为帝后或父母服丧期间,从法律上讲是绝对不允许的。

景帝有点手软,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削去封地中的东海郡。晁错还不断地建议削去吴王的封地。景帝让大臣们讨论一下。当时正是晁错得势的时候,群臣当中很少有人敢于反对。但这时,景帝又启用了曾被太后免官的窦婴,并任命他为大将军。窦婴坚决反对削弱诸侯的力量。不仅如此,在他的建议下,景帝又把袁盎重新起用。这两个人都对晁错有着很深的个人成见。晁错不顾这些,继续建议景帝对诸侯采取强硬措施,诸侯便把攻击的目标集中到晁错的身上。

晁错的建议多数被景帝采纳,但朝廷内部的环境却对晁错非常不利。他越是坚持要削弱诸侯,便树敌越多。支持他同情他的人,也都替他捏着一把汗。(www.xing528.com)

这时,晁错的父亲从家乡颍川急急忙忙赶到京城,找到晁错,对他说:“皇帝刚刚继位三年,让你帮助他管理国家大事。可是你却一意侵犯诸侯的利益,难道你不知道诸侯都是皇帝的本家?人家是骨肉至亲,你怎能疏远人家的关系?你这样作明明要招致人家的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干哪!”

“父亲,您说的道理我都懂。”晁错很深情地对父亲说:“可是,如果我不这样做,天子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刘家的天下就不会巩固。我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尊天子安宗庙这个根本的目的。”

“刘家是安稳了,可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的父亲看劝不动儿子,就说:“我不能陪你了!我不忍心看着我们全家受到你的株连啊!”回去后,就喝毒药自杀了。

不久,吴楚等七个诸侯国,果然联合反汉,并且以“诛晁错”作为口号。

景帝觉得,晁错的预见果然应验了。便把晁错等人找来,商量镇压七国叛乱的计策。景帝说:“是不是让大将军窦婴率军出击为好?”

晁错觉得窦婴不可靠,就说:“此次出兵,宜一举而定全局。臣以为陛下英明,又是民心所向,如能亲自出征,定能马到成功。而臣则在京为陛下操办军粮,使陛下无后顾之忧。”

窦婴提议说:“是不是把袁盎也找来一起商量?他曾在吴王手下当过相,对吴国的内情是比较了解的。”景帝觉得有道理,就下令把袁盎召来。

景帝问袁盎:“足下曾给吴王当过丞相,一定了解吴国的情况。现在吴国叛乱,足下的意见怎样解决?”

“这是小事一件,不必忧愁。”袁盎表现得很有把握。

“吴国有铜矿可以铸钱,有海滩可以晒盐,又招集了不少豪杰。他年纪又很大,老奸巨滑。他要是不考虑得很周到,是不能干这件事的,怎能说不用愁呢?”景帝不知袁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袁盎说:“吴国是有铜盐之利,可是他招集不到什么豪杰。如果真有豪杰,只能帮助他不谋反。他招集到的都是些无赖子弟,铸钱的人也都是些奸商。这些人凑到一起,所以才会谋反。”

晁错觉得袁盎说得挺有道理,就说:“袁先生说得很对。”

景帝问:“足下的计策,到底是什么样子?”

“请让陛下左右的人都下去。”其他的人都退下殿去,只剩下景帝、袁盎和晁错。

“我的计策,除了陛下,任何人不能知道。”晁错听了,知道是在让他也回避,便愤愤地退了下去。

“陛下,吴楚等国曾经给陛下上书,说明他们造反的理由。当年高皇帝封子弟为王,每人都分给他们一定的土地。可是现在贼臣晁错却一点一点地夺去诸侯的土地,这才使他们不得不反。所以,吴楚等七国的口号是共诛晁错,恢复封地。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罢兵。所以,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晁错,并派使节把这一消息通知七国。这样,陛下就可以兵不血刃而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听了,默然无语。等了好长时间才说:“难道是要我用牺牲一个人的办法去向天下表示歉意?”

“请陛下好好考虑一下。臣以为只有如此,才能息兵。”

可恨这位年轻的皇帝,全不念多年的师生之情,全不念晁错一心为了保全他的天下,忘记了袁盎与晁错之间的私仇,竟让袁盎的几句胡言乱语给迷惑住了!难怪后世有人说“伴君如伴虎”!景帝经过一番考虑,竟然接受了袁盎的建议。他任命袁盎为太常,是一种掌管宗庙祭祀和选试博士的官。景帝还秘密地派袁盎到七国去通知斩晁错的决定。

十天后,晁错照常上朝。景帝一坐稳,马上有人奏道:“吴王叛逆,危害宗庙,天下应该共同诛之。”危害宗庙,就是危害皇帝的政权。“然而,御使大夫晁错却说,出兵上百万,群臣均不可信任,让陛下亲自出征,由他坐守京师。晁错不颂扬陛下的功德,却要离间君臣关系,还准备把陛下的土地送给吴国。晁错不讲君臣之礼,大逆不道,应该腰斩,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都应一律处死!”

晁错对形势的突然变化十分吃惊。这些人把叛乱的责任强加到他的头上,还造谣说他要给吴国土地,真是无耻透顶。他相信景帝是不会相信这一派胡言乱语的。他哪里知道,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幻想杀了晁错吴楚等国会自动退兵,早已在暗中与袁盎等人设好了圈套。晁错看着景帝,以为他一定会否决这些无稽之谈的,他万万没有想到,景帝口中只吐出了一个字:“可!”

还没等晁错反应过来,就上来一些兵士,要扒去晁错的朝服。因为受死刑的人是不能穿朝服的。景帝制止道:“就让他朝服受刑吧!”这就是景帝对自己的一位无比忠贞的大臣的一点恩赐。就这样,不允许他申辩,晁错就被拉出去腰斩了。他的全家也都跟着受难。他父亲的预言不幸应验了。

晁错遇难后,在前线反击吴楚军的校尉邓先回京,向景帝禀报军事问题。景帝问邓先:“吴楚军听说晁错被诛,已经罢兵了吧?”

邓先摇摇头说:“吴王反汉,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因为削地而动怒,要求诛晁错,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的名义。他们要的是汉家的江山,并不是晁错。只是,这件事发生以后,我担心不再有人敢讲话了。”

“这是为什么?”景帝问他。

“晁错对陛下是忠诚的。他看到了诸侯强大,难以控制,会危害宗庙,危害汉家的天下,所以才建议削去诸侯的封地。这是使天子不失天下,是使江山永固的大好事情。可是,他的计划刚刚开始实行,就遭受到杀身大祸。这样做,在朝廷内部,使忠臣不再敢讲话;在外部,又给那些诸侯报了私仇。我觉得陛下这样做,实在是不可取的。”

景帝长叹一声,说道:“将军说得对呀!我也后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