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驰道,西指咸阳。驰道上飞奔着一列车队。这是秦始皇帝的车队。往常,皇帝的车队从这里经过时,总是不紧不慢,斯斯文文。今天可不同,车速出奇地快。难道温凉车中的皇帝就不怕颠簸?——是的,往日那样威武的始皇帝,今天确实已经不怕颠簸了。几天前,始皇在巡行途中得了病。昨天,当车队路过沙丘(在今河北省广宗县)的时候,他就驾崩了,死了。不过,知道皇帝已死的人很少,只有丞相李斯、中常侍兼行符玺令(就是负责掌管皇帝印鉴的官)赵高、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几个皇帝贴身宦官知道。
“谁把这个消息走露出去,立即正法!”李斯恶狠狠地说。为了防止因皇帝崩在外地而产生的不测,李斯做出了这个决定。停车时,如果谁要向皇帝奏事,就同以前一样,奏事的人跪在车前,隔着温凉车的帷帐奏报,由皇帝在车内作答。现在不同的是,由一位宦官代为“传达”。因为皇帝病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车过邯郸的时候,李斯又对一个宦官吩咐道:“皇帝想吃鲍鱼。你到城里去多买些鲍鱼来,放在皇帝的车中。”这里说的鲍鱼,其实指的是咸鱼。
在车队等候买鱼的时候,中常侍赵高把李斯拉到道边,小声问:“丞相,你买鲍鱼做什么?又腥又臭。”李斯也小声说道:“现在天这么热,死人很快会发臭的。”
“丞相果然很有心计。”赵高又向前凑一凑,“丞相,皇帝驾崩之前,曾留下一封遗诏。”
“在哪里?”李斯一惊。皇帝有了遗诏,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胡亥手中。”
“怎么讲?”
“让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速回咸阳参加葬礼。”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当中的长子。早应立为太子。但因为他几次提出与秦始皇不同的意见,被秦始皇派到北部边境监督蒙恬与匈奴作战去了。“这封遗诏是皇帝让我代笔写成的。招他回来的目的,显然是要立他为太子,继承帝位。不过,究竟立谁为太子,恐怕就要由你我说了算了。”
“不要讲了!这是亡国之言,不是臣子所应议论的问题。”李斯很有点生气。
“丞相,我请您想一想:论能力,您有没有蒙恬强?论功劳,有没有蒙恬大?论谋略,有没有蒙恬深远?论各方面的关系,有没有蒙恬好?论信誉,有没有蒙恬高?”
赵高的这“五论”,像五个巴掌猛击在李斯的额头上。他想了半天,反问赵高:“先生是指责我在这五方面不如蒙恬吗?”
“丞相,我虽然是个地位低下的宦官,但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好,也在始皇帝身边管事二十多年了。至今我还没有听说有哪位丞相、君侯受封以后能保持二代以上的,相反,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被诛身亡。”李斯没有说什么,但鼻子尖却渗出了汗珠。赵高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就把话题一转,“丞相对皇帝的这些孩子应该有所了解。公子扶苏是一个刚强坚毅勇敢、诚恳待人的人。如果他即位,肯定要用蒙恬为相。而您决不会在丞相的位置上干到底,这是很明显的。我受皇帝的指示,当胡亥的老师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这孩子仁慈宽厚,不贪财,爱交朋友,口齿虽然不太灵活,但很有心计,有礼貌,尊重人。在他的二十几个兄弟中,还没有谁比得了他。我们应该立他为帝才是。”赵高说话的时候,不但把声音压得很低,而且眼珠子贼溜溜地扫视着四周,看是否有人走近他们。其实,赵高自己心里明白胡亥的为人,但为了实现他的计策,他不得不美化胡亥。
“我李斯是奉皇帝的指示和上天的命令办事,为什么要这样干?”
“安,可以转化为危;危,也可以转化为安。当您的安危如何还不知道的时候,何谈今后的富贵?”
“我李斯被先帝从一个普通百姓擢用为丞相,还封为通侯。连子孙都有很高的地位,享有丰厚的奉禄。先帝把国家存亡的重任放到我的身上,我怎能辜负他?忠臣是不怕死的,我们必须忠于我们各自的职守。请先生不要再说这种让我犯罪的话了。”
“圣人办事情,没有一定之规,要随机应变。现在天下的安危就决定在胡亥身上。”
“当年,燕国废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结果三世不得安宁;齐国的公子纠与兄小白争位,结果小白立为王,成为齐桓公,而公子纠却被杀身亡;商纣王杀比干等亲属,不听人劝,招致亡国。这些事例,都说明逆天行事,违背祖宗的意旨,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我也是个人,我怎能逆天行事呢?”
买鲍鱼的人回来了。赵高急忙恶狠狠地说:“走哪条路,你回去好好想想。”赵高看李斯摇摇晃晃的,就伸手把他扶到车上,然后回到自己的车上。车队又匆匆前行。
赵高很得意。二十多年来,他忍辱含羞,卑躬屈节,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他心里的仇恨感又在强烈地躁动。他母亲的丈夫犯罪受了腐刑,全家被没为官奴。赵高是母亲后来生的几个私生子之一。因为是奴婢的孩子,哥几个自小就被阉割,在王宫中当宦官。后来,始皇听说他有力气,还通晓法律,就让他当了宦官中间官位最高的中车府令。名为官,不过是皇帝的高级奴才。他借这个机会,暗中结交年幼的公子胡亥,教给他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用潜移默化的手段,使胡亥的性格按他的需要发展,还要让胡亥觉得他赵高是关心胡亥。所以他同胡亥的关系很不错。但奴才是很不好当的。动不动就得罪。有一次他犯了死罪,始皇让上卿蒙毅——大将军蒙恬的弟弟处他死刑。但不久,始皇又觉得他能说会道,死了可惜,就赦免了他,让他当胡亥的老师。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寻找报复的机会。始皇的死,使他觉得机会来到了。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但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得这样快。所以,他只口授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并没有安排其他事情。但赵高并没有让驿使把信送走,而是自己扣了下来。始皇断气的当晚,他就钻进胡亥的车,对他说:“皇帝驾崩,没有遗嘱把孩子们封为王,却给扶苏写了一封信,让他立即回京办理他的后事。如果扶苏回来,肯定就得由他继位为帝。而你却没有受封,一块土地都没有。你打算怎么办?”
“常言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这样的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也不好说什么。”胡亥觉得,尊重父皇的安排,是天经地义的。
赵高两眼直盯着胡亥,“不对!现在,天下落在谁的手中,就决定于你、我和李斯。你要想一想,是让人家臣服于你好,还是让你臣服于人家好?”赵高的手拍打着车厢板,急不可耐地说:“是让人家管制你好,还是让你管制人家好?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废兄立弟,是不义;不遵守父皇的旨意,是不孝;不具备条件却硬要去干,是不自量力。这三件事,都是不道德的,会让天下人不服。不但要危害皇家的天下,甚至要危及性命。这事可干不得。”
“汤武杀了他的君主夏桀,天下说他这是义举。顾小忘大,以后必受害,犹豫不决,以后必后悔。办事果断,鬼神都躲着你。这件事肯定成功,希望你按我的主意办!”
胡亥长叹一声,说:“咳!父皇尸骨未寒,丧礼还没举行,我怎能干这种事情呢!”但他的心里还有另一层想法:“赵高的主意,确实是为了我好。”
“公子,时间啊,时间啊!我们来不及等待了。”
“那就按先生的意思办吧。”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思。于是,就有了赵高同李斯刚才的那段谈话。李斯虽然还没有明确表态,但赵高相信他会同意的。
李斯的心情无法平静。
现在,他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没有什么人能够比他更富贵。他的儿子,娶的都是皇帝的女儿;他的女儿,嫁的都是始皇的儿子。他的大儿子李由被任为三川守,是高级的地方长官。李由回咸阳探家,李斯在家摆酒为儿子接风,听到消息的上层官员都来祝贺,李家门前,停了上千辆车。他的富贵,确实已经达到了极点。这是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结果。
他本是楚国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附近)的平民百姓。年轻时在郡里当一名小吏。有一次,他见厕所里的老鼠吃的东西很脏,看见人就怕得不得了。一会又到仓库去,看到那里的老鼠食物非常干净,一个个吃得肥肥胖胖,看见人也不知道害怕。他深有感触地想:两个地方的老鼠,生活条件这样不同,是和他们所处的地位密切相关的。人也一样,好与不好,就看他处在什么地位上。他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他听说大学者荀卿从齐国来到楚国,被任为兰陵令。荀子对孔子学说颇有研究,却又不拘泥于孔子学说,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要用礼义来矫正才行。李斯觉得,在这乱世之秋,荀卿的主张一定有用途,便投奔荀卿,拜他为师。后来,韩国的韩非也来了,他们就共同学习。学成后,韩非说,他是韩国人,要用自己的知识为韩国效力。李斯觉得韩非太愚。当今的天下,只有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才有希望。“虽然我是楚国人,可是楚国没有什么希望。”于是,他对荀卿老师说:“现在是大国争霸的时代。说客很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天地。我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我也不想总是处于卑贱的地位。因为最受人瞧不起的,就是卑贱,最让人感到悲伤的,就是穷困和没有出路。卑贱和穷困不是我的愿望。因此,我要到秦国去,说服秦王,实行我的政策。”荀卿没有阻拦他。
到了秦国,正赶上庄襄王死了,年少的嬴政继承王位。从送葬的队伍中,他看出来文信侯吕不韦是秦国当前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便寻找一个有利的时机,扣响了吕不韦的红漆大门。吕不韦听了李斯讲的一番大道理,觉得他还挺有头脑,就把他留下,作为自己的一个“舍人”,也就是门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逐渐取得吕不韦的信任,还被吕不韦任为“郎”,是国王的侍从官。因此,李斯可以经常地接近皇帝了,从而也有了向秦王进言的机会。这时的秦王政,已经懂事,逐渐有了过问政事的要求。有一次,他让李斯给他谈一谈对秦国与六国关系的看法。
“做事,要善于掌握机会。”李斯实际上是抓住了一次向秦王进言的机会,他必须向秦王提出惊人的见解。“当年,我们秦国的穆公曾经称霸诸侯,可是却没有能灭亡诸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诸侯都还很强大,周王也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相继出现了五位霸主,并且,他们都得以尊崇周王作为自己的口号。但是,自秦孝公实行变法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周室逐渐地衰落下去,在诸侯中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而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在秦国以东,只剩下了六个国家。二是秦国却强大起来,不断取得对六国作战的胜利,至今已经六代了。对于秦国来说,六国诸侯就像是秦国的郡县一样。秦国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一是自身的强大,二是大王您的贤能,以这两个条件去消灭诸侯,犹如清理锅灶那样容易。统一天下,成就帝业,现在是万世难得的机会。现在不把握住这个机会,平定六国,就会让诸侯缓过气来,使他们能够重新强大,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您就是像黄帝那样英明,也无能为力了。”
年轻气盛的秦王,一心想吞并六国,李斯的话,特别对他的口味。
李斯被秦王政任为长(zhǎng)史。秦王根据李斯的建议,派使臣携带重礼游说诸侯。对于肯同秦国友好的名士,就用厚礼拉拢;不肯与秦国友好的,就杀掉他。还千方百计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且派名将率兵压在边界上。李斯的计策连连得手,秦王很重视他,并任他为客卿。“卿”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客”是外国来的意思,比本国土生土长的官员更受敬重。
在秦王政九年,就是公元238年,嫪毒事件暴露。第二年,吕不韦被免去相国的官职。这时又发生了一件“郑国风波”。郑国是个人名,是韩国的人,是一位治水的专家。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力量,派郑国以个人身分到秦国游说,建议秦国修一条水渠,发展农业生产。秦国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开凿了一条从云阳到洛河的水渠,长达三百余里。就在这条渠即将修成的时候,有人揭发这是韩国削弱秦国的阴谋。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韩国派我来的是真。可是渠成后,发展了农业生产,不是削弱了秦国,而是增强了秦国的力量。”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理,后来没有杀他,并让他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这条被后世称为“郑国渠”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但这件事刚被揭露的时候,秦王很恼火,有人乘机挑拨说:“外国到秦国来的人,都是为了他们本国的主子。应该把他们都赶走。”秦王正在气头上,就同意了这个意见,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把在秦国做官的外国人都赶走。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秦王的这道命令,显然是不明智的。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的外国人,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指出,逐客令的作用是把百姓赶走,让他们去帮助敌国;把宾客赶走,让他们去发展诸侯。是把自己搞空虚了,又在诸侯中埋下了仇恨。这封信很有说服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看了这封信,也很受感动,便撤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五年后,韩非也到秦国来了。李斯很了解韩非的爱国思想和杰出的能力,他陷害了韩非,除去了自己的一个潜在的对手。李斯不久又升为廷尉。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嬴政成了中国统一大帝国的皇帝。这中间,李斯的功劳是很大的,因此,被秦始皇任为丞相。
这时候,有人建议始皇仿效周武王,把儿子和功臣封到各地去当王。在讨论这一议案的时候,大臣们全都支持。唯独李斯力排众议,指出现在已经不是周初的时代,分封诸侯只能造成互相攻击互相仇恨的结果,对于统治天下是很不利的。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避免了一次历史的倒退。
李斯还在春秋时代已经流行的大篆字体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对不同的写法加以统一,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叫做小篆。秦始皇还把这种字体公布天下,形成了秦朝的“书同文字”。秦始皇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巡视,李斯都跟随左右。走到重要的地方,始皇都要刻石立碑,称颂自己的功勋。这些碑文,很多就是李斯写的。
始皇统一中国八年后,有一个叫淳于越的人又一次提出分封诸侯的建议,并且说,不按古代的方式来统治天下,是不可能长久的。始皇让大臣们讨论,李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指出,三皇五帝的统治,都不是沿袭前代的统治方法。陛下创立的伟业,亘古未有,更不可能沿袭前人。那些陈腐的儒生们,动不动就用古代如何来非难陛下的作法,以达到惑乱人心的目的。他们还利用古代的书籍,私自办学。他们要么在心里否定陛下的政策,要么在人前公开地议论。如果让他们这样下去而不加禁止,就会影响陛下的威望。因此,我建议把天下的各种书籍,除了讲医药、算卦、种树等类的书外,一律烧掉。再有胆敢私藏诗书或谈论诗书的,一律犯死罪。李斯的这些意见,很符合始皇的心思,因此,他很快就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一场企图烧毁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火便在中国大地上燃烧起来了。这场罪恶的火,几乎割断了古代中国与后世的联系,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至今,还给我们留下了万千的谜与遗憾。好在“野火烧不尽”,我们的先人还是用各种方法保存下来一些古代典籍。但这同浩繁的中国古代文化宝库比较起来,还是太少了。这就是秦始皇和李斯写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法磨灭的一笔罪孽——焚书。
当然,李斯在自己的回忆中,并没有把焚书看得那么严重。他是把这些作为他的功绩来回味的。否则,始皇怎能这样赏识他,给他这样高的荣耀呢?
是的,他的荣耀确是太高了。自古以来,有几人能与他相比?“丞相能用我的计策,就会长期封侯,世世享受尊荣,有福有寿。否则,就会祸及子孙。”赵高的话,又在他的脑海中激荡起来。是的,如果扶苏当了皇帝,肯定会让蒙恬当丞相的。蒙恬的功绩,蒙恬在各层人士中的威望,蒙恬与扶苏的关系,甚至蒙恬的家世,都是他李斯不可比拟的。
蒙恬的祖父名叫蒙骜,在秦昭王时代就是上卿,在庄襄王时代,为秦国攻城略地,屡立战功。蒙恬的父亲蒙武是始皇时代的裨将,也是战功显赫。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也当上了将军,大破齐军,为秦始皇最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官拜内史。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都被叫做“胡”。秦始皇三十二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进攻胡人,把黄河以南的土地全部并入秦国的版图。蒙恬还派人把以前各国修的长城连接起来,从甘肃的临洮一直修到辽东,形成一道坚固的北方屏障。他在北部边疆战斗十几年,匈奴等少数民族都很惧怕他,保证了北方边疆的安宁。因此,秦始皇很器重他。他的弟弟蒙毅也很受始皇的信任,官至上卿。兄弟二人,一内一外,没有人敢同这两个人争高低。
秦始皇三十六年,他最信任的两个方士,原说能给他讨来不死之药,却在诽谤秦始皇以后逃之夭夭。这时,始皇接到很多报告,说他派去寻找不死之药的方士们,花了大量的钱,却没有什么成果。他大为恼火,下令捉拿方士之类的读书人拷问。这些人互相告发,受到牵连的有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把这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公子扶苏对始皇的这种作法不赞成,对他的父皇说,这些读书人,读的都是孔子的书。现在天下初定,如果杀这么多人,恐怕造成社会的不安定。秦始皇听了扶苏的话大怒,就把扶苏派到北部边疆,去监督蒙恬的军队。这一年多,蒙恬与扶苏的关系很不错。
如果公子扶苏继承帝位,丞相的位置显然就是蒙恬的了。那么,他李斯哪里去?想到这里,李斯有点不寒而栗。他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咳,在这乱世之中,既然不能为公正而死,还怎能指望靠公正保护自己呢?”他下了决心,按赵高的主意办。
在到达咸阳之前,赵高、胡亥、李斯三人,找了个机会,经过一番密谋,毁掉秦始皇原来的遗诏,重新伪造了一分给丞相李斯的遗诏,要求立公子胡亥为太子。还伪造了一份写给公子扶苏的信。并立即派胡亥的一个客卿,带着几个武士,骑快马日夜兼程,到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在今陕西省延安、榆林一带),把假信送给扶苏。
扶苏听说父皇捎信来了,非常高兴,急忙折开这封信的泥封,取出里面写在绢上的信。扶苏看了信,眼泪立即就流下来了。因为父皇在信中一反过去在信中的期望和鼓励,反而通篇都是对他的指责。“你与蒙恬在边十余年,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力,却没有建立一点功劳。”其实,扶苏是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到北边的,所以,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不过,蒙恬在这里的时间是不短了。信中还指责扶苏几次上书诽谤父皇。“今赐剑一把,请你自裁。”自裁,就是让他自杀。又说,“蒙恬与公子在外,不知纠正公子的错误,是不忠的表现,赐死。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扶苏抬头看一眼送信人,那人果然双手捧过一把利剑。扶苏接过来,转身走进自己的里屋,举起剑就要往自己身上刺。蒙恬及时赶到,一把拉住扶苏的手,说:“陛下现在不在京。他过去并没有立过太子。陛下派我率三十万大军守边,以公子为监军。这是非常重大的使命,你我怎么能凭一封信就自杀呢。公子应派人去亲自问问陛下,如果得到了陛下的肯定,我们再死不迟。”扶苏是一个很老实的人,他一点也没有考虑这封信的真实性,对蒙恬说:“父皇恩赐儿子一死,还有什么必要去问呢?”他趁蒙恬一心研读这封信的时候,把剑刺入了自己的心脏。蒙恬则表示还要请示,然后再死。来人就把蒙恬抓起来,关到阳周(在今陕西省子长县北)的狱中。
胡亥派来的人完成了任务,立即返回。他们在驰道上临近咸阳的地方迎到了皇帝车队。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听说扶苏已死,大喜过望。因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蒙恬的三十万军队,如果他真的保护扶苏杀回咸阳,后果是很难设想的。于是,李斯下令车队加快速度。他们在第二天就赶到咸阳。
他们先把温凉车赶到渭河南岸的信宫,关闭宫门,由赵高安排宦官把始皇的遗体装殓入他生前就已准备好的棺椁之中。与此同时,他们又急急忙忙赶到甘泉宫,召集大臣。李斯站在皇帝御座的旁边,宣布道:“先帝陛下巡行途中,不幸染恙,不治而崩。”染恙,也就是得病。“先帝临终留有遗诏:公子胡亥,聪明仁孝,立为太子,并承继帝位,为秦二世皇帝。”
读罢假遗诏,李斯又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就请太子登基!”已经安排好的宫女,扶着胡亥慢慢地登上皇帝宝座,并由赵高给他带上新制的皇冠。早已跪在陛阶之下的大臣们山呼万岁。这样,胡亥就在赵高、李斯的阴谋之中,当上了皇帝。
赵高对蒙毅当年奉始皇的命令要治他的罪仍旧怀恨在心。就对二世造谣说:“先帝早就想立陛下当太子,就是蒙毅总向先帝说陛下不行。他知道陛下好,有能力,所以才反对陛下当太子的。我看,陛下不如把他杀了,以绝后患。”这时,蒙毅正在代(今河北省蔚县)祭祀山川,二世就派人到代把他抓起来。
二个月后,正式安葬始皇的灵柩于已经完工的始皇陵中。秦二世皇帝胡亥说:“先帝后宫的后妃,凡是没有生孩子的,也不宜让她们归家,让她们全部从死。”从死就是殉葬。秦始皇陵已经修了二十多年,工程浩大。不但装满了珍宝奇物,还设置了许多机关,防止有人盗墓。设计、建造这些工程的工匠,也因为知道底细,而全部被封埋在墓中。
赵高的一块心病还没有完全放下。一是蒙毅,虽然抓起来了,可是还没有杀掉;二是蒙毅的哥哥蒙恬,也还关押在成周。他必欲除掉这兄弟二人而后快。就不断地在二世面前编造这二个人的坏话,怂恿二世杀掉他们。二世的侄子子婴虽然还不到二十岁,但对赵高的作法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对二世说:“过去有些国王随意诛杀大臣,后果都不好。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功臣,我看杀了他们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二世说:“你还是个孩子,知道什么!”他派御史到代,传达他的话说:“当年先帝要立朕为太子,你反对。丞相认为你这是不忠,应该夷三族(杀全家及父族、母族、妻族)。朕不忍心,就赐你自己死吧。”蒙毅说:“大臣们平时是见不到公子的,我怎么能阻止陛下当太子呢?英明的统治者是不杀无罪之人的。”使者并不负责传达他的话,看他不服,就乘机把他杀了。
二世又派一个使者到阳周,对蒙恬说:“你是个罪过很大的人。你的弟弟蒙毅又犯了大罪。”蒙恬说:“我们蒙家有功于秦,已经三代。臣率三十万大军在外,要背叛是很容易的。我自知必死而不叛,就是因为我家世世代代忠于秦。”他长叹一声,说道,“我有什么罪过呀!”说罢,吞药自杀了。
胡亥当了二世皇帝,当然是感谢赵高,便任赵高为郎中令,对赵高言听计从,大事小情都要找赵高讨主意。继位不久,二世就对赵高说:“朕年轻,刚刚继位,老百姓还没有服从我。先帝时,经常巡行,以显示自己强大的力量,让海内的人都折服。现在如果我不出去巡行,悄无声息,是不是显得我太软弱了?”赵高当然支持他巡行。二世就在第二年,由李斯陪同,到东部各郡县巡行。二世也仿照秦始皇帝那样,凡有始皇刻石的地方,他也刻石立在旁边,称颂他自己的功德。李斯、冯去疾等随行大臣提出了意见,认为在二世的刻石上也应提及始皇帝的功德。二世虽然不得不勉强同意了,但对大臣敢于给他提出这样的意见,耿耿于怀。
回到咸阳以后,他背地里对赵高说:“大臣对我不太服从,各地官吏也都有很强的势力,各位公子也必然与我争天下,这可怎么办呢?”为了巩固住轻易到手的权利,胡亥开始向赵高讨教了。
尽管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赵高还是把声音压得很低:“臣早就想同陛下商量这件事。只是陛下不说,我更不敢说。先帝的大臣,都是几代的功臣、贵族,他们的势力代代相传。他们对陛下当上皇帝,心理很不服气。对我们在沙丘的谋划,他们也心存怀疑。我赵高出身低贱。所以,他们对我也是表面听从,内心其实不服。现在,陛下已经登上宝座,应该利用这个机会……”
“怎么办?”二世急不可耐了。
“实行严法苛刑!还要实行诛连。严重的,还要杀灭三族。从而可以把各郡县的守、尉当中有罪的,都杀掉。这样,就可以让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的威风。还可以把陛下认为不适合的人、看不惯的人全除掉。现在,不是文质彬彬的时候,而要靠强力来解决。陛下,我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说这番话的,希望陛下不要迟疑。”
“要是杀得太多,靠谁来支持我们?”
“好办。陛下可以收罗那些过去做过官的人,现在地位低贱的,让他高贵,贫穷的,让他富裕,疏远的,亲近他。这样,我们不就有人了吗?有了这些可以受我们支配人,我们的地位就安稳了。”
“好!就照你说的办!”二世很赞成赵高的意见。
从这时开始,那些大臣和先帝的公子们开始了倒霉的日子。凡是过去与胡亥、赵高关系不好的,找点理由就杀。距现在西安市不远,有个地方叫杜。那里住着六位先帝的公子,被二世全给杀光了。其中有三位公子被关押在内宫,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杀他们,晚死几天。后来二世派人,以“不臣”为理由,要他们自杀。“不臣”,就是没有臣服于二世。其中有一位叫将闾的公子问来人:“宫廷的礼节,我们没有不遵守的;宗庙的规矩,我们没有违背的;陛下问我们的问题,我们没有答错的,我们什么地方不臣了?”来人答不上来,就说,“我只是奉命而来。”将闾高声喊道:“天哪,我没有罪!我没有罪!我没有罪呀!”喊罢,拔剑自杀了。其他的两位公子,也只好含泪自尽。(www.xing528.com)
在咸阳的十二位先帝的公子,也全部被杀。在杜的十位公主,也全被矺(zhé,杀死并支解肢体)而死。这时,在秦始皇的二十个儿子中,除了胡亥,就只剩下一个公子高了。他原想逃跑。但又怕被夷三族,牵连无辜,就主动给二世上书,要求给先帝殉葬,把自己葬在先帝皇陵的旁边。二世同意了公子高的请求,还赏给他十万钱,做安葬的费用。
这时虽然没有战争,可是从咸阳到各地,一片杀声,大臣们人人自危。
二世除掉了自己的全部兄弟姐妹,觉得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应该讲一讲享乐了。他就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就像快马跨过一条窄缝那样时间短暂。现在,我既然已经当了皇帝,就应该尽情的享乐,这才能使秦朝的天下长治久安,也使百姓快乐。我要一辈子快快乐乐,你说行吗?”
“这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所应该过的日子。昏乱的君主才不这样子呢。”赵高听二世对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打心眼里高兴。
“先帝因为嫌咸阳的宫殿小,所以才修建阿房宫。可是,未等修成,先帝就驾崩了,没有继续修下去。如果我们今天不继续修,就等于表示先帝修得不对。我们重新修建阿房宫,就可以对外向四外的野蛮国家表示我们的强大,从而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赵高毫不迟疑地对二世的计划奉承一阵。
阿房宫的工程重新开始了。还抽调五万士兵护卫咸阳。又养了大量的狗马禽兽,以娱乐二世皇帝。民工、军队和禽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国库的储备不够。二世就下令三百里以内产的粮食,不得自己吃用,一律调到咸阳。
二世和赵高很快就折腾得民穷财尽。百姓活不下去了。于是,在秦二世元年,暴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各地响应的不计其数,有的还自立为侯为王,很多地方都举起了反秦的义旗。
李斯觉得自己身为丞相,国家出现了这样严重的局面,他是有责任的。便千方百计地想谏止二世的严刑苛法和重修阿房宫。但二世整天玩乐,李斯根本就见不到他。只好上书谏止。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很生气。就让赵高代笔,给李斯回了一封信,说:“如果一个帝王连自己都不能过得快乐,他怎能治理好天下呢?因此,我愿意尽情地玩乐,永远享有天下。你能把我怎么样?”李斯一看,二世竟然这样不客气地说话,就有点害怕了。因为他有一个把柄握在二世和赵高的手中。
李斯的长子李由作三川守。“三川”,那时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流。李由就在这里当郡守。农民起义的队伍曾经打到这里,李由打了败仗。后来,大将军章邯打退了起义军,才把这个地方夺回来。这时有人讥讽李斯说:“大人身为丞相,怎么能让强盗这样猖狂?”那时,官家把农民起义都叫做强盗。这事让李斯很害怕。所以,尽管是被二世得以立为皇帝的功臣,可他在二世面前却硬不起来,只好对二世采取阿谀的办法。因此,他又给二世上一封书,对二世进行了肉麻的吹捧。说他实行严刑苛法,那是他的英明贤能。
二世读了李斯的第二封书,乐不可支。从此,使用刑罚更加残酷。结果,大路上随处可见受过各种刑罚的残疾人。杀人越多,越被二世视为忠臣。弄得街市上到处可见堆积的尸体。二世高兴地说:“这样下去,谁还敢作乱?”
赵高更是借机报私仇,任意杀人。他怕受冤枉的人向二世控告他,就问二世:“陛下可知道天子为什么高贵吗?”
“为什么?”二世直勾勾地看着赵高。
“那是因为大臣们面见天子的时候,都要跪着,不能抬头看天子,只能听见天子的声音,看不见天子的面容。因此,天子越是让大臣们看不见,就越高贵。陛下很年轻,说话做事难免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果让大臣们看见了听见了,就会给他们留下笑柄。如果陛下尽量地不让大臣见面,就避免了这个问题。这样,他们就会觉得陛下更加神圣。”
二世本来就懒于朝政,听赵高这样一说,就更不上朝了。整天在后宫玩乐。朝政大事,就交给赵高去处理。赵高听说李斯要面见二世,禀告什么事情,就对李斯说:
“现在群盗如此猖獗。可是皇上还征发徭役,修阿房宫。收罗大批的狗马之类的没有用处的东西。我想谏止,可是我的地位又太低,皇上不听我的。这应该是丞相您的职责。您为何不见一见皇上呢?”
“我早就想见陛下,”李斯对赵高的话信以为真,“可陛下不上朝,总在深宫里呆着,我也见不到他呀!”
李斯这话正中赵高下怀。“若是丞相真想见陛下,我找个机会跟皇上说说。”
有一天,赵高看二世正和几个宫女玩得高兴,就打发个人传话给李斯说:“皇上现在有空,丞相可以奏事。”李斯忙不迭地整理好衣冠,赶往甘泉宫。下车后,跪在内宫门外求见二世。二世说:“告诉他,朕没时间。”李斯听了,心想,我多求几遍,他就见了。还是不断地求见。到了第三回,二世急了,“我平常有时间了他不来,今天我玩得这么痛快,他一个劲儿地求见。丞相是不是看我年轻好欺负啊!”
“这样可不好,陛下!”赵高小声说:“沙丘的事,他可是参加谋划了。现在,陛下已经当了皇帝,而丞相富贵的程度仍旧如此。听说,他是想让陛下给他封王封土地。”
“丞相怎敢有这样大的野心。先帝不是早已反对分封吗?这还是他的意见呢!”
“陛下不问,奴才还真不敢说。丞相现在可不比从前了。他的长子李由是三川守。陈胜是他的老乡,所以这班强盗才这么大胆。强盗路过三川郡的时候,李由有意放过。……”赵高又向前凑了凑,“奴才听说,他们与强盗之间,多有书信往来,不知道都说些什么。我们奴才家,哪里敢问?再说,丞相在宫外,权力比陛下还大。……”
“啊,是这样,我说丞相这么大胆呢。把他抓起来!——不,”二世也动了点心眼,“先派人去调查一下他们与强盗勾结的事。”
这事传到李斯的耳朵里。他见不到二世,就上书揭露赵高,并说:“陛下如果不除掉赵高,恐怕以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二世读了李斯的上书,很生气,就派人给李斯传话说:“赵高不过是个宦官,靠洁行修善才得到今天的地位,他对我是很忠诚的。并且,我自小失去父皇,丞相又年老了,朕不依靠赵君,依靠谁去?赵君为人精明廉洁,有力量,下知民情,上知朕心。请丞相不要怀疑他。”
李斯不死心,又上书一封,说:“赵高是一个很卑贱的人。他不懂得什么道理,贪得无厌,求利不止,陛下万万不可以依靠他!”
二世怕李斯设法杀赵高,就把李斯的两封书给赵高看了。赵高说:“丞相怕的,只有我赵高一个人。我若是死了,他就可以像田常那样干了。”
二世一惊,“他敢?”田常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在齐国专权。他用大斗放粮,用小斗收粮,收买人心。以后他杀了齐简公,立平公为王,自任为相,实际上控制了齐国的一切权力。这事,赵高以前给他讲过。
“传旨,”二世要下命令了,“由郎中令赵高逮捕李斯,全权处理此案。”
李斯被逮捕下狱。当他被推进监狱大门的时候,对着天长叹一声:“啊,老天啊!太可悲了!怎么能给一个无道昏君出谋划策呀!”他躺在一片乱草上,思绪万千。过去,夏桀彻夜饮酒作乐,关龙逢谏止,立在旁面,不肯离去,被桀杀掉。商纣杀了进谏的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三个被杀的人,都是忠臣。我都比不上他们。这三个杀人的国王,都是暴君,二世比他们还残暴。他这样倒行逆施,天下不是就要乱了吗?现在,全国的一半都造反了,可二世还不自知,仍以赵高作自己的心腹。那些造反的人很快就会杀到咸阳,皇宫就会成为野兽出没的地方了。
赵高指责李斯与儿子李由串通谋反,把他们的家属亲朋也都抓起来,对他们施以肉刑。他们忍受不了,只好屈打成招。李斯被折磨得实在不想活了。但对二世还抱着一线希望,以为二世能考虑他对秦朝的功绩而对他宽大一些。他抱着这种侥幸心理,从狱中上书二世。他说:“臣在秦国当了三十多年的丞相,如果说有罪,臣有下列七条罪过。第一,先帝继位的时候,秦地不过千里,兵只有几十万。臣实行法制,又派谋臣游说六国。同时在国内修明政治,训练军队,尊重功臣,最后兼并了六国,秦国得立为天子。第二,臣又北逐匈奴,南定百越,使秦国更加强大。第三,臣建议把大臣的奉禄提高,使他们更加热爱秦国。第四,建立祭祀神灵祖先的庙坛,表示先帝的贤明。第五,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和文章的格式,使秦国的制度通行天下。第六,修驰道,帮助先帝出巡,修建宫殿,满足先帝娱乐的要求。第七,减缓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感谢先帝。臣的这些罪过足以得死罪。但我为秦国尽了我的力量,希望陛下核查。”李斯所说自己的罪过,当然都是反话。实际是在表白他的功劳。
当这封书传到赵高手里的时候,赵高说:“一个囚犯,哪里有资格给皇帝上书!”把书信扔到一边,根本就不给他传递。
正在李斯盼望二世来人复查的时候,狱中来了十来个人,找到李斯说:“我们是御使派来的人,奉命来复查一下你的案件。”李斯如久旱得雨,就把真情一五一十向来人详细说了一番。谁知,他刚刚说完,那为首的就翻了脸:“你这个罪大恶极的囚犯,胆敢翻案!给我打!”那些随从就把李斯狠狠的揍了一顿。
二世虽然并没有见到过李斯的申诉,但他觉得李斯毕竟是先帝功臣,在他夺取帝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是慎重一点吧。就对赵高说:“你关于李斯案件的审理情况我都看了。不过,为了慎重,是不是再复查一下。”
赵高说:“是的,奴才也这么想。李斯毕竟还是有功于国,有功于陛下的。请陛下亲自派人去。这个案子是我审的,我回避一下。”
二世派去的人见了李斯,说是来复查的。李斯有了上次的教训,哪里还敢说真话,就按自己过去招供的假供又说了一遍。
听说了复查的情况后,二世非常高兴,对赵高说:“哎呀赵君,我险些让丞相李斯给出卖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7月的一天,李斯戴着沉重的刑具,被拉出大牢。一出牢门,看见自己的二儿子也被拉了过来。李斯看着儿子,深情地说:“小二啊,我多想领着你,拉着狗,带着鹰,从上蔡的东门出去,到野外去打兔子啊!还能够吗?”说罢,父子二人,相视痛哭。过不了多大一会儿,李斯就在咸阳的闹市区被腰斩。他的二儿子同他的“三族”,也一起被全部杀尽。
李斯死后,赵高当上了中丞相。朝中的事,大大小小,全由赵高一个人说了算。赵高为了测验一下大臣们是不是都听他的,就牵一头鹿到殿上,对二世说:“陛下,臣敬献给陛下一匹马。”
二世乐了,“丞相真能逗笑话,这不是一头鹿嘛!”
“这怎么是鹿呢?它分明是马嘛!不信,陛下问他们。”赵高指了指站立两边的群臣。这些人中,大部分人不置可否,有几个说是马。也有几个说:“别开玩笑了,这明明是鹿,怎么会是马呢?”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那几个说是鹿的人不见了,因为他们已被赵高除掉了。从那以后,赵高说什么,谁都不敢说一个不字。
这个时候的天下,已是群雄逐鹿。项羽、刘邦和农民起义的余部,都在争夺天下。从前六国的遗民,又重新打起了原来各国的旗号,他们大都投奔了沛公刘邦。各路英雄,都在争夺厮杀。而深居宫中的秦二世,对这个形势知道得很少。当他知道秦国大将章邯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就派人去指责章邯。章邯派人回咸阳请示作战方案,赵高连见都不见,还派人抓那个人。那人赶忙跑回去,向章邯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说:“现在朝中是赵高掌权,有功也杀,无功也杀。”这时,项羽又来进攻,章邯就投降了项羽。结果,项羽却把二十万降卒全部活埋了。秦朝的江山,已是岌岌可危。
二世在赵高指鹿为马以后,自己也精神恍惚。他弄不明白是不是自己的眼睛真的出了问题,明明是鹿,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是马。他找来一位巫师,问他这是怎么回事。那巫师建议他到郊外去斋戒。二世果然到位于上林的园林去斋戒。白天,二世要打猎。赵高就骗一个人到二世打猎的地方去游玩。二世不知道这里有人,那人竟被他给射死了。赵高吓唬二世说:“天子无故杀人,鬼神也会怪罪的。”二世害怕,问他:“有什么办法避一避吗?”赵高说:“我看还是到望夷宫去躲一躲吧。”于是,二是就到咸阳郊外的望夷宫去躲了三天。二世在望夷宫还是听说了一些各地反秦的形势,就让人捎信来质问赵高。
赵高知道,形势是无法再向二世隐瞒了,就找来自己义女的女婿阎乐、弟弟赵成商量对策。他说:“皇上已经有点不听我的了。现在各路兵马都有灭亡秦国的可能。二世知道了,一定会怪罪于我的。前年,二世杀了他所有的兄弟,但是还有几个侄留下来。其中,子婴比较仁厚节俭,百姓也比较乐于听他的。现在,我们就废掉胡亥,立子婴为帝。”
二世在望夷宫中斋戒,忽听外面大喊:“盗贼来了!”二世心想,这里戒备甚严,盗贼怎么进得来呢?这时,只见阎乐领着一队人马冲了过来。宦官们吓得或惊或走,没有敢同他搏斗的。只有一个宦官还跟随着二世。二世问他,“赵高这样坏,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那宦官说,“就是因为我不敢说话,我才活到现在。我以前若是告诉陛下,我也早就被杀了。”这时,阎乐冲进来,对着二世厉声说:“你骄傲放肆,诛杀无辜,天下都已经背叛了你,你自己考虑出路吧!”
胡亥说:“我能见一见丞相吗?”
“不行!”
“给我一个郡,我就当个郡守吧。”
“不行!”
“就封我一个万户侯吧。”胡亥又退了一步。
“不行!”
“那就让我当一名百姓,带着妻子儿女过日子吧。”胡亥觉得,他的要求低到头了。
“不行!我是奉丞相的命令,为天下诛杀你的!你说得再多,我也不能答应。”说罢,他把手一挥,对他带来的士兵说:“你们上!”
听了这话,胡亥知道自己再也没有退路,便拔剑自杀了。
赵高把大臣们招集到殿上,宣布说:“胡亥昏暗无道,我已奉天之命,派人诛杀。秦国本来只是一个王国,始皇一统天下,所以称帝。但现在六国重新自立,秦国的土地所剩不多,如果再称皇帝,已经名不副实。因此,今后还是要像从前那样称王。胡亥哥哥的儿子子婴十分贤明,我决定立子婴为秦王。”
赵高按百姓的规格,在杜这个地方,就是胡亥杀死自己的六位兄弟的地方,埋葬了胡亥,然后派人把子婴一家接到斋宫里面,对他说:“请公子在这里斋戒五日,然后在宗庙中举行仪式,立公子为秦王。”
子婴对自己的两个孩子说:“赵高在甘泉宫杀了二世皇帝,害怕群臣诛伐,便声称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已与楚霸王项羽约好,要消灭秦国的宗族,而由他在关中一带称王。他现在让我在这里斋戒五天,他是想做好准备,要在立我为王的那一天,在宗庙中杀尽我们。到了那天,我假称有病去不了,赵高一定会亲自来接我。他来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把他杀了。”
到了第五天,赵高果然派人来请子婴,子婴推说身体不适,没有去。赵高看请几次也不来,就亲自出马来请。一见面就说:“继承宗庙,是件大事,公子无论如何也得去!”
赵高几年来见到的秦公子,大多在胡亥的大屠杀中身亡,再就是昏头昏脑的胡亥。这些人都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是任人宰割。所以,他万万没有料到,子婴还有杀他的心。他哪里知道,在二年多的腥风血雨之中,子婴的勇气也略有提高。他装做有病的样子,坐在席上。就在赵高伸手要扶他起来的时候,他嗖地抽出早准备好的短剑,猛然向赵高刺去。这个秦宫大厮杀的总导演,就在杀害了无数人之后,被别人杀掉了。
子婴杀赵高,受到秦的大臣们的拥护。子婴指挥他们夷灭了赵高的三族,坐上了秦王的宝座。
这时的各路反秦大军,主要的就是项羽为首的楚军和刘邦为首的汉军。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在这里称王。项羽受到秦军主力的抵抗,晚了一步,刘邦抢先入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10月,占领了咸阳。
子婴只当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刘邦的汉军就派人来找子婴,要求他投降。各地的秦军连吃败仗,子婴根本就没有力量抵抗。于是,他用一条白丝带,把秦王的大印绑好,挂在自己的脖子上,穿着丧礼用的白衣服,乘着白色的马车,来到路边,下车默立,等待汉军来受降。
刘邦没有把子婴怎么样,只是把秦的府库都贴上封条,保存起来。但汉军只在咸阳驻了一个月,慑于楚军的威力,退出咸阳。项羽进入咸阳后,杀了子婴和秦国剩下不多的公子(即秦始皇的孙子们),放火烧毁秦的宫室,抢走了全部财宝。当年不可一世的秦帝国,就在自己内部的一场大厮杀及由此引发的一场全国大混战之后,彻底地瓦解了。
五年后,刘邦打败了比他强大得多的项羽,建立了汉朝大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