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躺在厚厚的草席上。他的胸部被刺客刺穿了,幸好没有刺穿心脏,要不然他当时就死了。他一动不动地躺着,稍一活动,胸口就撕心裂肺般的疼痛。他也说不出话来,一口痰卡在嗓眼,他又无力把它吐出来。只好任它在那里制造呼噜呼噜的声音。旁边的人小声议论着:“怕过不去今天了。”有人急忙去给齐湣(mǐn)王报信,湣王乘车来到苏秦的客舍。苏秦见了齐王,也许是激动,也许是回光反照,竟断断续续地说出了几句话:“大王,我知道……您……正在缉拿……凶手,谢,谢大王。我没……没几天……活头了。我死后,就请大王……把我在闹市上……车裂了吧。”齐湣王明白苏秦的意思,说:“请先生安心养伤,我会全力捉拿凶手的。”齐王怕苏秦太累,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就回宫了。
苏秦嘴不能说什么,但心里却在不断翻腾,他一会儿羞愧,一会儿骄傲,一会儿悔恨,一会儿满足。往日的经历,不断地在他的脑海中再现。
年轻轻的苏秦,却步履蹒跚地走在回老家洛阳的小路上。他不愿意走大路,一是大路绕远,他实在是走不动了。人打不起精神的时候,干什么都累,更何况长途跋涉。二是大路上人多,他这个样子,怎么见人:脸又黑又瘦,衣服破烂不堪,鞋底已经磨穿,脚底磨出了血泡。他低着头,惟恐有人发现他。他思绪万千。苏秦兄弟五个,一个赛似一个地聪明。有的书上说苏秦是老五,可有的书又言之凿凿地说他下面有两个弟弟,所以,我们就假定他是老三吧。哥几个都想当大官,出人头地。那时的人要想当官,首先要读些书,学会讲一些道理,然后就四处游说(shuì)。如果有人对你讲的道理表示赏识,他就会给你一份工作,也许把你留在家里充当一名“士”,或者叫食客。苏秦听说齐国有一个老先生,住在一个叫做鬼谷的地方,是专门研究当时七雄也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的强弱及发展趋势,这七个国家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同另外六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自己削弱别人,被人称为纵横家。这位老先生,就用自己的住地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做鬼谷子。那时,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天子之国”——东周,在洛阳一带苟延残喘。而年轻时代的苏秦,就生活在东周。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苏秦告别家人,到齐国去,寻找鬼谷子,拜他为师,学习纵横家的道理。学了几年,他以为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就告别了鬼谷子,四处游说。他找了很多诸侯贵族,高官显要,可是谁也不肯接纳他。没人收留他,也就没有饭吃,所以,他只好重归故里。
就像一个隐身人走进家门,一个二十多岁的汉子回到家里,竟没有人“看见”他。他来到嫂子的织布机前,拱手说道:“苏秦拜见嫂嫂。苏秦离家数年,嫂嫂的身体还是这样好!”嫂嫂的织机依然在呱嗒呱嗒地响,连节拍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许是因为苏秦自己说话底气不足,嫂子根本就没有听到。哥哥弟弟也都各干自己的事情,有的看他一眼,点点头,算是看到他了,有的头也没点一下。妻子低着头,不知是羞愧还是鄙视,也不肯理他。他只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苏秦回到自己的房间,只想在席上躺一躺。可他那破烂的席上,灰尘有铜币那样厚,上面满是老鼠们寻欢作乐的足迹。妻子的席是干净的,可他的衣服又太脏,怎好往上躺?他左右开弓,狠狠地揍了自己两个耳光,然后一头扑到自己那满是积尘的席上,扇起了一团尘雾,像雷雨天的黑去一样扩大、翻腾。反正衣服已经脏得同灰尘一个颜色了。他太难过了,想哭,哭不出来;他太疲倦了,想睡,又睡不着;他太烦躁了,想挥一挥胳膊,可胳膊扬起的灰尘呛得他直咳嗽。他静静地躺了有一个时辰,又突然跳起来,发疯似地翻他那几个破箱子。里面只有被绳子捆成一卷一卷的木简,那就是他以前抄下来的书,也有一些是祖上传下来的。他打开一捆,看看书名,又捆上。就这样,打开又捆上,有的还看几行,回忆一下内容。当他打开一捆已经旧得不成样子的书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头一条简上写着的书名是《阴符》,这是西周时代传下来的古书,传说还是周公写的呢。他看了几行,高兴地自言自语道:“有了这部书,我就可以去说服现在的一些国王了!”他一抬眼看见妻子倚在门柱上看着他,就来了精神,大声喝斥道:“还不去给我拿换洗的衣服!看这屋子让你搞得多脏?”在这个家里,现在只有妻子可以做他的出气筒。妻子趁苏秦换衣服的时候,对他说:“哥哥嫂子总在我面前说,我们周国的风俗,是添置产业,务工经商,可以获得二成的利益。他们说这才是正经事。他们还说你不务正业,你又不争气,我在家里仰人鼻息,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哪里还有时间收拾屋子?你回来了,也好,以后就在家干点正事吧,我也有个依靠。”
妻子说得这么凄凉,苏秦也很惭愧。但他说:“我既然已经走上了读书这条道,只好走下去了,现在已经无法回头了。”
从此,苏秦整天坐在家里,哪儿也不去。破木箱,就是他的书案。那木简的背面和侧面,都已经被他的手磨得发出红色的亮光。正面的字迹被磨掉了,他就重新描上。晚上,就着那黯淡的油灯,一直读到深液。读着读着,打了个盹,头重重地撞在破木箱上。为了不再撞兴,他找来一条绳子,拴在房梁上,然后再用这条绳的下端拴住自己的头发。那时的人是不剪发的,男女都是长发,只是梳理的方式不同。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哥哥吃惊地问他:“秦弟,你的脚怎么啦,为什么这么多血?”他看了看,平淡地说:“没有什么,碰破点皮。”其实,那是昨天晚上,吊起头发后,还有时打盹,他就找来把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猛刺。我们说过,古人的“坐”,是跪坐,臀部落在足跟上,所以,大腿上的血就流到脚上了。
你也许会问,这部书有多长,这么读还读不完?其实,那时的书,上万字就算大部头的了,一天读一部是没有问题的。但苏秦不完全是读,而是揣摩。读了一段,他就设想很多问题,设计很多情况,再作出各种解答。他不仅仅是读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在认真地研究。
想到这里,苏秦似乎忘记了伤口的疼痛,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这一段“头悬梁,锥刺股”的奋头历史,确实使他感到骄傲和欣慰。没有这一段的刻苦奋斗,也就不会有他以后的成功。
护理苏秦的人,看出他的嘴唇在动,就问他:“先生,您想说什么吗?”这一问,反而把半昏迷状态的苏秦给唤醒了。是的,刚才在那种如醉如痴的状态中,在对自己奋斗史的回忆中,在想到成功的时候,他想说出一个字:“难!”成功来得太不易了。
当他再次觉得自己学有所成的时候,他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挽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游说生涯。他最先想到的,是他自己的东周国。他求见周显王。显王身边的人,都听说过苏秦这个人,听说过他几年前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竟没有一个人肯留他,狼狈而归。没有等苏秦说到紧要处,就有人打断他说:“先生还年轻……”苏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轻视他,不给他阐明自己观点的机会。他悻悻地离开了东周国。
他知道,经过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正在强大起来,秦国吞并天下的雄心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在苏秦看来,秦国也确实有这个希望。于是,他又向西走。那时,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苏秦是坐不起马车的。开动双脚,就是他的交通工具。
公元前337年,苏秦到了秦国。正赶上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惠王刚刚继位,很想听听各方面关于治国强兵的意见。正在这时,苏秦求见,惠王也就接见了他。苏秦说:“秦国在七国中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四面都有严密的保护:陇山、渭水、函谷关、黄河、泯江等等天然的屏障,环抱着秦国。秦国又有着丰饶的土地: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都是天府之国啊!”汉中相当于现在陕西省的南部的部分地区,巴蜀是指现在的四川省的大部地区,代在当今河北省的蔚县一带,马在当今山西省朔县一带。这些地方都是秦国这些年从外国手中夺取过来的。那时候,这些地方都是非常富饶的,这对增强秦国的国力起了很大作用。苏秦接着说:“秦国的老百姓非常的勇敢,他们受到的军事方面的教育也比别的国家强。所以,秦国完全有条件吞并其他六国,像三皇五帝那样统治整个的中国。”
苏秦本想用这翻话打动秦王,谁知秦惠王无动于衷。他冷冷地说:“如果一只鸟的羽翼还没有丰满,他是不能高飞的。如果两块木板的纹理还没有搞清楚,是不能把它们粘合到一起的。并且,我国在去年刚刚处决了商鞅,对那些能言善辩的说客还很不放心。”秦惠王给苏秦一个明确信的信息:秦国不能任用苏秦。
苏秦离开秦国,只能折回向东。他的心情有多沉重,他自己也无法描绘。几年前的四出游说,以失败告终。可是,在他经历了千辛万若的难以比拟的努力奋头之后,难道他苏秦还是找不到赏识他的人,难道他还是得不到一展雄才的机遇?他迈不动腿,走不动路,他不知前面的道路该怎样走,他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应该是哪里。
在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苏秦对自己的主攻方向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中国必然要走向统一,而在七国之中,有能力统一六国的,只有秦国。因为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加强了,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已经从邻国夺取了很多土地。而这几个邻国,多半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所以,他决定去帮助秦国实现统一。可是秦国却不容留他。那么,他怎么办?他又分析了一下形势:秦国要并吞六国,不可能不在六国中树敌。从这一点上说,六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六国有可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只是没有一个人或一种势力给六国穿针引线。如果能把六国一致的地方揭示出来,让他们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统一,也是一定大有文章可做的。那么,我苏秦何不来干这件事情呢。鬼谷子老师不是教给我纵横之术吗?有横就有纵,对,我就来做这件合纵的事情吧!这里离赵国最近,于是,苏秦又满怀信心地向赵国走去。
赵国的肃侯不肯接见他。这里得说明一个问题:当我们说的各国的国君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叫“公”,有的叫“王”,有的叫“侯”呢?周朝统一天下以后,实行“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治理天下。就是把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封到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就是诸侯的“国”,这里的老百姓,就是他的子民,这里的财政收入,都归他自己。然后,他每年再拿出一部分给周天子进贡,在政治上,听天子的指挥。诸侯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国的国王,有时称“公”,侯国的国王,有时称“侯”。当然,有时,下面的人也把他们称为“王”或“大王”。赵国的丞相是赵肃侯的弟弟,号称“奉阳君”,肃侯就打发奉阳君接待苏秦。尽管苏秦对赵国抱着很大的希望,奉阳君对他的话却不感兴趣。
弥留之际的苏秦,脸上再次现出痛苦的表情。他经历的失败太多了。然而,困难,挫折,接二连三的失败,反而练就了苏秦百折不回的性格。他抱定了一条信念:我的政治主张,会有人接受的。不一定找大国,能够从一个较小的国家突破,也是可以的。于是,他又向燕国走去。
在燕国,他也没有受到必要的礼遇。燕文侯拒绝接见他。好在他在燕国遇到了一位熟人,有了暂时寄居的地方。那位熟人挺讲义气,拿出一百个铜钱给苏秦说:“这一百个钱,就给先生做活动的费用吧。”然后,他隔一段时间就去求见一次燕王,这次拒绝了,下次还去。足足等了一年,燕文侯终于同意接见苏秦了。等待的一年,是漫长的。但这一年也给了苏秦充分的时间了解燕国的情况,使他有了比较充足的根据说服燕文侯。
“我希望大王能够对燕国的力量和地位有充足的信心。”苏秦开始了他的谈话。“燕国,东边与朝鲜、辽东接壤,北边与林胡、楼烦为邻,”林胡和楼烦都是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从山西省北部到内蒙古自治区一带。“西边挨着赵国的云中、九原,南边有滹沱、易水与邻国相隔,”云中和九原都在山西省榆林地区附近。滹沱河和易水都是在今河北省西部的河流。“地域也足有两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人,战车六百,骑兵六千。存粮可以用好几年。燕国可以说是个天府之国。并且,这些年来,燕国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外国的侵犯,没有大的战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有赵国作为屏障保护着它的南面。这些年来,秦国与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赵国胜了三次。由于秦国与赵国相争,所以燕国才能躲在后面不受侵犯。秦国如果要进攻燕国,要经过一千多里。就是占领了燕国的城市,也很难守得住。但是,如果赵国要进攻燕国就不一样了。用不了十天,赵国的几十万大军就可以抵达燕国首都的城下了。所以,我认为大王外交的重点,不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而在百里之内的赵国。大王应该与赵国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秦国。这样,燕国就会安全无患了。”燕文侯说:“先生说得倒是不错。我们燕国确实是个小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强大的齐国。”苏秦乘机插上一句说:“我们可以把天下的各国都联合起来,共同对秦国嘛!”燕文侯觉得,如果苏秦真能说服赵国、齐国合纵,那对燕国是十分有利的,就说:“如果先生要去进行合纵的活动,我们燕国就算一份。”于是,燕侯送给苏秦一些车马金钱布帛,支持他的合纵活动。
苏秦这一次出去,同以前可大不相同了。不但有了钱,不那样寒酸了,而且,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次他是以燕国的使者的身分到各国去访问的,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游说活动了。他到了哪个国家,人家也不大好拒绝接待他了。
他从燕国出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他刚刚离开一年的赵国。这也是距离燕国最近的一个目标。这一年,赵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接待苏秦的并对他的话不感兴趣的奉阳君已经去世。这一次苏秦又是以燕国使臣的身分到赵国来,所以赵肃侯亲自接见了苏秦,两人进行了长谈。赵肃侯继位不久,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国王。
“天下无论作官的,还是平头百姓,都很尊敬您,”苏秦很懂得国王们的心理,他们都愿意听奉承话,“很长时间以来,他们还都愿意听您的教导,向您陈述自己的看法。虽然以前奉阳君忌妒大王,又不愿意多做事情,弄得宾客不敢向您陈述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在奉阳君已经去世,大王您又可以直接与普通的士人与普通的百姓亲密无间地交谈了。难怪赵国的人都说大王爱民如子。”苏秦有意停顿一下,赵肃侯很得体地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寡人向来愿意与民同乐。”
“秦深知大王仁慈,所以愿意把自己的愚见进奉给大王。为大王考虑的根本问题,就是让百姓安定。选择友好的国家,是使百姓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赵国把齐国和秦国都树为自己的敌人,百姓就很难得到安定。如果靠近秦国反对齐国,或者靠近齐国反对秦国,百姓同样不会得到安定。如果大王您能听我的一句话,我保证让燕国向您奉送出产优异皮毛的地方,齐国向您奉送盛产鱼盐的大海,楚国向您奉送盛产柑桔的土地,韩国、魏国、中山国都能向大王进贡奉献。”苏秦看出来,赵肃侯被他的话吸引住了,直盯盯的瞅着苏秦,希望他讲下去。苏秦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赵国与秦国友好,秦必然设法削弱韩国、魏国。如果与齐国友好,齐国必然设法削弱楚国和魏国。魏国被削弱了,就会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这就会使赵国与西方的交通被隔断。楚国如果被削弱了,赵国就会失去一个牵制秦国的力量。当秦国因为削弱了这些国家而强大起来的时候,就会反过来把矛头指向赵国。“到那时,战争就要打到邯郸的城下了!”苏秦的这句话是颇有几分恫吓力的,这使赵肃侯不寒而慄,因为邯郸就是赵国的首都。
“赵国是秦国以东最强大的国家。北方的燕国是个弱国,不足为敌。而受秦国威胁最厉害的,就是赵国。但是,秦国为什么不敢出兵进攻赵国呢?因为有韩国和魏国在赵国的后面。那么,如果让秦国削弱韩国和魏国又会怎样呢?当这两个国家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必然向秦国臣服。没有韩国和魏国在后面,赵国就会大祸临头了。”
“那么,先生可有什么良策?”肃侯这回是真心讨教了。
“我看了一下地图。六国的地方,是秦国的五倍。我又计算一下,六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的秦国,肯定能打败秦国。那些主张联合秦国的人,都提出割地给秦国的意见,大王可要慎重考虑。”
肃侯说:“我怎能愿意割地给秦国呢,那只是不得已时才能考虑的办法。”
苏秦觉得他的话确实起作用了,就接着说:“我建议大王,把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的力量联合起来,把六国的元首和将领召集到洹水之上,立誓结盟,签定条约。如果秦国进攻楚国,齐国和魏国就派出精锐部队支援楚国,韩国断绝秦国的粮道,赵国渡过黄河和漳河,燕国坚守常山之北。如果秦国进攻韩国和魏国,楚国断绝秦国后路,齐国派精锐部队支援赵国,仍可渡过黄河和漳河,燕国守住云中……。如果六国中有人不遵守这个条约,其余五国就有权共同讨伐它。这样,六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秦国,秦国怎敢越过函谷关一步?赵王您不是就可以因为这次盟会而称霸于诸侯了吗?”
赵王确实被苏秦的方案打动了。“寡人年轻,接手管理国家的时间也很短。我还很少听到这样能够使国家得以发展的计划。既然先生有护卫天下的决心,寡人愿意以寡人的国家加入合纵!”
赵王下令拨给苏秦一百辆车,五千镒黄金,一百对白壁,一千匹锦绣,去邀请诸侯赴会。苏秦此行更加不比从前,就是与从燕国出使赵国时的气势相比,也已经大大地不同了。
这时,正是秦国商鞅变法取得重大成功的时候,虽然商鞅已经被杀害,但秦国的力量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连偏安在洛阳的周天子也特意向秦国赠送了祭祀用的肉,以表示对秦国强大起来的祝贺。秦国惠王派兵东进,夺取了魏国的雕阴等地,虎视眈眈地看着东方各国。苏秦担心秦国进攻赵国,便首先来到韩国,面见韩宣惠王。他同游说其他几个国家时用的方法一样,先肯定韩国的强大和优势以及韩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以帮助韩国确立自己的信心。接着,他说道:“韩国这样强大,大王您这样英明,如果向秦国低头,侍奉秦国,全韩国都会感到羞耻,全天下都会讥笑大王的。”苏秦观察一下,觉得韩王似有所动,就进一步说道,“大王如果服从了秦国,秦国肯定会要求韩国拱手向秦国让出宜阳等城池。这一次大王答应他了,下次他还会有新的割地要求。如果给他,他的要求不断,给到何时是个尽头?如果哪一次不给他了,那么,就会得罪于秦,以前给他割的地,等于白割。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可是秦国的要求却是无限的,这同花钱买怨恨和祸患是一样的。等于没有发生战争而给人家割让了土地。有句俗话,‘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口再小,处处领先;牛尾巴再大,时时落后。如果大王向秦国让步了,他给您的待遇再好,也是牛后。像韩国这样强大,像大王您这样贤明,如果被人讥为牛后,您不感到耻辱吗?”(www.xing528.com)
韩惠宣王听罢苏秦的话,涨红着脸,瞪大了眼睛,以手按剑,长叹一声说道:“寡人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决不会向秦国屈服!先生既然是奉赵王的指示前来邀请我国联合行动,我们韩国一定参加!”
苏秦又用类似的方法,说服了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到此,六国全同意参加联合抗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合纵。六国一致推举苏秦为纵约长,即主持合纵工作的首领,并任命他为本国的丞相。所谓“挂六国相印”,就是指这件事。于是,苏秦成了名扬天下的大人物。苏秦完成了联合六国的使命,急着赶回赵国,向赵王秉报此行的情况。
苏秦的车队浩浩荡荡,当他们还没到达洛阳的时候,各国就派了使节准备在这里迎送,规模不亚于迎送哪一个国王。在洛阳苟延残喘的东周显王,听说了,有点害怕。因为不久前他还给秦王送礼,祝贺秦国的强大。现在各国联合起来抗秦,本来也是符合他的心愿的,但他怕苏秦因为他前一段的表现而瞧不起他。于是,他就派人就到洛阳城外远远地去迎接和慰问。
刚刚接待完显王这一批迎接队伍,随行人员又跑过来报告:“报苏丞相,前面有几名百姓伏地跪接,我们怎么劝也不走。他们还自称是丞相的亲属。”苏秦想,这一定是他家的人来迎接他来了。他急忙下车,向前跑去。到前面一看,打头的是他的嫂子,跪伏在地上,脸贴着地面,蹭的满脸是土。后面的是他的几位哥哥、弟弟和弟媳。因为他的嫂子不肯起来,那些人也都跪着不起来。苏秦也顾不得男女受授不亲了,伸手去拉嫂子起来。说好说歹,嫂子总算起来了,别人才跟着起来。但谁也不敢抬头看他一眼。弟媳低着头为他端来了一盘他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食物送给苏秦吃。苏秦只好强吃了几口,然后问嫂子:“嫂子为什么会这样前倨后恭?”就是问他为什么先前待他那样傲慢,现在又是这样的卑躬屈膝?嫂子一听这话,急忙又跪下,脸又伏在地上。苏秦一把拉住嫂嫂,说:“嫂嫂千万不要这样。”嫂子这才说出话来:“这次弟弟回来,身居高位,又很有钱。”
苏秦长叹一声,说道:“我,还是我。可是,当我富贵的时候,亲属畏惧我;当我贫贱的时候,亲属们鄙视我。连自己的亲属尚且如此,何况别人呢!”他又对嫂子说:“听您弟媳说,嫂子那时希望我置点产业。如果我当时接受嫂子的意见,在家乡买二亩地,那我现在会怎样呢?”他令下人从他拉财物的车中拿出一千两金子,对哥哥说,“这些黄金,就请哥哥分给亲戚们吧。”
车队继续前行。走了又不多远,苏秦发现路边拥挤着的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很面熟,正仰着头看他呢。他叫停了车,把那人喊过来说:“先生还认得我吗?”那人胆怯地说:“不敢认。”苏秦说:“我是不会忘记先生的。您是燕国人。当年我在燕国的时候,先生还借给过我一百个铜钱。先生这一百个铜钱,使我渡过了难关。”他又让从人拿出一百两黄金,交给那人说,“这些钱,是我还给先生的。请先生一定笑纳!”凡是当年在苏秦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他都给了报答。
苏秦回到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苏秦把六国合纵的条约抄一个副本,派人送给秦国。这使秦王很恼火,但又无可奈何,除准备聘请说客实行连横以破坏六国的合纵之外,别无他计。但这需要假以时日。所以从这以后,十五年之内,秦军没有敢越过函谷关一次。六国也就安定了十五年。
六国的联合,只是他们利益的暂时一致。其实他们谁都想削弱别人,扩大自己。他们之间的矛盾才是根本的。再深一步讲,中国要实现统一,这是历史的大势。而苏秦进行的合纵的工作,恰恰是抗拒这一历史的潮流的。这就是苏秦的悲剧的根源。
秦国决不会甘心六国的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破坏合纵。秦国派一个叫犀首的人出使魏国,以把阴晋这个地方送给魏国为诱饵,拉拢魏国。阴晋就是后来的华阴县。秦国要求魏国与他一起伐赵。魏国果然联合齐国向赵国进攻,合纵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赵王对苏秦很不满意,几次埋怨他没有履行纵约长的职责。苏秦请求出使燕国,设法报复齐国。
秦惠王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不久,燕国的文侯死了,太子继位,称为燕易王。齐国宣王就乘这个机会进攻燕国,攻占了十个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当年,先生来到燕国,是先王给你拿钱,给你派车,让先生到赵国去,这才成就了合纵事业。现在在纵约内部,齐国先进攻赵国,接着又进攻燕国,难道先生不怕天下的人笑您无能吗?”
苏秦很惭愧,说:“请大王派我去齐国,我为大王要回这十座城池。”苏秦到了齐国,拜见齐王。他先按礼节拜了两拜,然后俯身说道:“庆贺大王喜得城池!”没有等到齐王回话,他又抬起头来说:“臣为大王的不幸深感悲痛!”他这一贺一吊,把齐王给搞愣了。“先生先是庆贺,接着又吊唁,不知何意?”苏秦说:“我听说,人们再饿,也不会吃乌头,”乌头是一种草药,有毒,现在叫附子。“因为吃了乌头,当时是觉得饱了,可是不一会儿,药性发作,就会把人毒死,这同饿死又有什么两样?现在,燕国虽然弱小,燕王却是秦王的女婿。大王为了贪图十座城池这一小利,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下仇怨。大王吃下这十座城池,无异于吃了乌头。”
齐王的脸色立刻就变了,“那我得怎么办?”
“把这十座城池还给燕国。燕国没有费力气,就收回了十座城,当然会非常高兴。秦国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让燕国得到十座城,也一定大喜过望。这样,大王丢掉的,是仇恨,得到的,却是友好的邦交。燕国和秦国都会听从大王的话。秦国要是能听大王的,那么,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大王您呢?大王是用十座城,换得称霸天下的结果。”
齐王听了这番话,点头称是,便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在燕国,有人听说苏秦说了这么几句话,就为燕国要回了十座城,很是忌妒。就在易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苏秦这个人,当着这位国王这样说,当着那位国王又那样说。反复无常,靠出卖国家取利取胜。这种人,很可能反叛作乱。”燕王听信了这些话,在苏秦回到燕国之后,燕王就不再任命他官职了。
苏秦求见燕王,说:“当年,我只是周国的一个平常百姓,对于燕国没有丝毫的功劳,先王却对我十分礼敬。这一次,臣为大王说退了齐兵,要回了十城,应该对我更亲才是,大王反而免去了我的官职。我想,一定是有人在背地里诋毁我。”燕王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
“我听说了,有人攻击我不讲信用。可是,我的不守信用,不正是为了大王您吗?我把老母安排在家里,不正是为了能够在外为大王奔波吗?假如有一个人像曾参那样孝顺,一个像伯夷那样廉洁,一个像尾生那样守信用,大王觉得如何?”
燕易王说:“寡人若能得到这样三个人,也就足够了。”
“那好,”苏秦说:“假如我像曾参那样孝顺。曾参为了孝顺母亲,不肯在外留宿一夜,他能够为大王奔波于六国之间,实现合纵的目的吗?假如我像伯夷那样廉洁。伯夷宁可饿死,也不肯当周国的臣民。我是周国的人,我能出来为大王去搞合纵吗?假如我像尾生那样守信用。尾生因为与女友在桥下约会,河水暴涨的时候,也不肯离去,以至淹死在桥下。如果我像属生那样僵硬,我怎样说服齐王退兵、退回十城呢?臣明白,臣正是因为忠信才得罪的。”
燕易王说:“先生是不忠信的。哪里有因为忠信反而得罪的呢?”
“有一个人在外地作官。他的妻子在家里与人私通。当那人快回来的时候,与他的妻子私通的男人说:‘我们怕是不能长久了吧?’那妻子却说:‘没有关系,我已经做好了毒酒来迎接他。’那人回来了,妻子就让他的妾端毒酒给他喝。妾如果把酒给男人喝,就会毒死自己的丈夫;不给他喝,就会暴露妻的阴谋。妾假装昏倒,洒泼了酒。结果被丈夫打了五十鞭子。妾洒了酒,既保全了丈夫,又保全了妻子,自己却挨了五十鞭,难道这能说明忠信无罪吗?很不幸,我就很像那个妾。”
苏秦的这段话果然打动了易王,又把官职还给苏秦。
苏秦在燕国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做不了什么事情。易王的母亲还很年轻,刚刚守寡,有点守不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上了苏秦,两人有了关系。这事让易王知道了。易王不但没有怪罪自己的母亲和苏秦,反而待苏秦更好了。但苏秦还是觉得这种事难免杀身之祸,就对易王说:“我这样在燕国闲呆,对燕国也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我到齐国,却能在齐国帮助大王做些事情。”燕易王同意了。
就这样,苏秦假装在燕国得罪了易王,逃到齐国。齐宣王把他当作客卿来对待。
不久,宣王死了,继位的是湣王。苏秦建议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孝心。还要扩建宫室,以表明大王一切顺利。苏秦的本意是想通过厚葬和扩建宫室,消耗齐国的力量,从而有利于燕国。但这时,年纪不大的燕易王也去世了,燕哙立为王。他对苏秦的工作并不介意。苏秦也无法考虑回到燕国去。
苏秦留在齐国,又使齐国的一些大臣担心会在齐湣王面前与他们争宠,便买通一个刺客,想杀死苏秦,使苏秦受了重伤,凶手却逃脱了。
回忆的波涛还在苏秦的脑海中翻腾,但浪尖已经越来越低。渐渐地,渐渐地,变得风平浪静。苏秦也最后地闭上了眼睛。
苏秦死后,齐湣王果然按苏秦的意思,在闹市上将他的尸体车裂,并且当众宣布,苏秦是燕国的奸细,死有余辜。杀害苏秦的凶手找到官府说,是他杀了燕国的奸细,要求给予奖励。齐王下令处死了这个杀害苏秦的凶手。这个消息使燕国的人人心大快,认为这是给苏秦报了仇。这一来,又暴露了苏秦与燕国的关系。因而齐国颇有些怨恨燕国和苏秦。
后来,苏秦的两个弟弟苏代和苏厉继承哥哥的事业,继续进行合纵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由于中国统一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秦国还是在苏代、苏厉死后,一个个地灭亡了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