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古代早期木建筑中的比较高级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时代开始搭建居所。但事实上,至少在冰川时代以前,先民就已用树枝搭建居所。黄帝时代,人们已经掌握粗糙的木材加工工具,例如石斧。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而中国过去的历史学家认为黄帝时代距今仅5000年。生活在河姆渡地区的居民,从鸟巢中得到了一些必要的营造观念和技术的启迪,建立起了木建筑的最初原型——早期干栏建筑形式。考古挖掘再现了河姆渡人建房过程。当时房屋的营造方法是:先掏挖柱洞,柱洞底部填以砂、石、碎陶片、红烧土和泥土,夯实后作为柱基,其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房屋四壁用树枝或苇束结扎,然后涂抹草筋泥,屋顶用树皮或茅草覆盖。对建筑选址、规划,建筑材料的准备等已有完整的布置,证明当时技术已很成熟。现在遗址上发现别具一格的干栏建筑,木材显然已经加工,木制建筑以木桩为茎,带有榫卯工艺的大小梁柱,悬空地板、装饰美丽、布局合理,已经不是毫无经验的创作。河姆渡文化遗址是距今8000年前木建筑的最高水平。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潮湿地段,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当地人居住的建筑由原始巢居发展为更进一步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的遗址中,就发现很多的干栏式建造构件。干栏式建筑的建造结构是一层架空,人们居住在上层,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潮湿,方便通风,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预防野兽以及偷盗。通常来说,干栏式建筑比较适合用在潮湿多雨或者天气炎热的地段。
无论穴居还是干栏居,在演变过程中,都保持着作为建筑最基本的作用——保护人类不受到自然的侵害,亦体现着朴素的环境观念。《墨子·辞过》篇对此有精辟的解释,
“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去风行,上足以待雪霜雨露。”(www.xing528.com)
图3-1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民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