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烽火台遗址到现代,生土建筑仍然占据了建筑文化的一隅。我国中西部是生土建筑的发源地,此区域气候干燥,多风少雨,日照时间长,土资源丰富。在生土材料的运用上面,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方式,一是版筑夯土、二是土坯建筑、三是窑洞建筑。所以生土建筑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最主要的仍是在版筑和土坯两个系统上面,有较大的进展。
图2-6 烽火台
图2-7 窑洞建筑
从历史的轨迹来看,最早的生土建筑,至今仍保留遗址的,应该是约年前西安近郊半坡村的人穴居的生土建筑了。半坡村仰韶文化住房有两种样式。
我国的生土建筑集中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住宅建筑,其墙壁大多是泥土敷壁的竹、木篱笆墙,未见有夯土墙。此段时间建筑主要还是半穴居的形式,只是此时人们已知道利用简单的竹木、草、芦苇等将木头和木头之间的缝隙填满,将墙体和屋顶变成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居住空间了。从夏朝开始,生土建筑变得日趋成熟,除了建筑,还出现了一些祭祀用夯土高台、用于战争工事的烽火台等。
4000多年前,夯土技术就已经被人类发明出来,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夯土村社与城墙(如图2-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土坯、土夯建筑已日渐式微,但是,伴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种建造方式又被作为绿色环保建造方式开始风靡。
图2-8 夯土筑墙法a
生土建筑作为古时期最早的建筑形式,标志着人类从单纯地依附自然环境生存到通过改造自然而满足自身发展的进步。古长城、福建土楼、城墙遗址等这些古老的遗迹都有生土建筑的影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文明中也存在生土建筑的痕迹。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民族风情的不同,不同地域在建造技术和风格上都各具差异,这种差异化也体现了不同地区民族和文化的丰富多样。
图2-8 夯土筑墙法b(www.xing528.com)
图2-9 长城遗址
图2-10 福建土楼a
图2-10 福建土楼b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图2-11 新疆交河故城a
图2-11 新疆交河故城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