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现状

甘肃省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现状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1世纪,甘肃沙漠化土地呈递增态势,年均递增率为0.38%,某些沙漠化严重地区年递增率达1.47%。可见,甘肃土地沙漠化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社会相关联,以人为主要诱导因素所引起的土地退化过程。甘肃省成为全国沙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甘肃省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现状

甘肃历史上林草的大面积消失,伴随而来的沙漠化使甘肃省成为全国沙漠化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全国八大沙漠中的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在甘肃都有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1世纪,甘肃沙漠化土地呈递增态势,年均递增率为0.38%,某些沙漠化严重地区年递增率达1.47%。1994年第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甘肃省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4位,为21433.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1.1%。从沙漠化类型看,戈壁为1282.05万亩,占59.83%;以三大沙漠为主的流动沙丘(地)4075.5万亩,占19.01%;半固定沙丘(地)和固定沙丘(地)面积为4209万亩,占19.28%。从区域分布看,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全省8个市(州)的24个县(市、区),其中河西5市19县(市、区)面积21049.5万亩,占98.2%,形成东西蜿蜒长达1600公里的风沙线,主要风沙口846处;白银市的景泰县、靖远县、平川区沙漠化土地64.35万亩,占0.3%;庆阳市环县北部沙漠化土地315.75万亩,占1.47%;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黄河水源区有高寒沙地3.9万亩,占0.02%。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五年间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增加284.25万亩,潜在沙漠化土地增加456.75万亩。其中,民勤县、古浪县、凉州区、民乐县、肃南县等县(区)的沙漠化土地扩展最为明显,面积增加121.35万亩,特别是民勤县绿洲已沙漠化土地9.15万亩,沙埋耕地7.8万亩,湖区30个村的1.33万亩耕地受到风沙危害,在绿洲西北边缘风沙口沙丘移动速度8米/年,个别地段单个新月形沙丘移动速度达20米/年,绿洲逐步退缩。长期以来,甘肃沙漠化现象日趋加剧的原因,除干旱(河西走廊降雨量为30~300毫米,蒸发量2000~3000毫米)、多风(世界风库瓜州和世界风口玉门都在河西走廊,每年有1/3时间刮七级以上的大风)的环境条件外,主要是人口负荷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之初的50年间,河西地区人口增加1.5倍。到20世纪90年代人口平均密度为14人/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1997年内罗毕沙漠化会议确定的标准干旱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极限仅为7人/平方公里。过大的人口负荷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河西地区部分河流下游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在民勤绿洲的北部,曾有祁连山雪水哺育的天然湖泊——青土湖,西汉时期“水势浩渺、波光粼粼”,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近代水面萎缩到400平方公里,直至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时间内消失的最大湖泊。20世纪90年代,青土湖成为一片沙漠,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从干涸的湖床上穿过,形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分界线。石羊河流域上下游用水比率已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0.57降至70年代的1∶0.27,80年代后下游用水量持续减少。该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全流域地下水可开采量为8.8亿立方米,实际开采量为10.95亿立方米,开采系数1.24。超采区主要分布在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境内(主要在民勤县),该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1亿立方米,实际开采量为9.56亿立方米,开采系数1.35,年超采地下水量2.46亿立方米。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全县配套机井8000多眼,年开采地下水5.5亿~6亿立方米,超采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另外,石羊河汇入民勤的地表水大幅度减少,由50年代的5.42亿立方米减至60年代的4.44亿立方米、70年代的3.23亿立方米、80年代的1.97亿立方米、90年代的1.26亿立方米,且仍在继续下降。民勤县的地下水位自70年代起以每年0.85米速度下降,累计下降10~18米,形成民勤全县范围的降落漏斗。人口负荷过大,水资源过度利用,又加剧了过垦、过牧、过度樵采等严重破坏植被现象。河西走廊耕地面积1949年仅有390万亩,1997年接近1200万亩。河西走廊天然草原合理载畜能力为514.51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能力持续在1457万个羊单位。大量的沙生药材被连根拔起,植被破坏严重。在黑河下游弱水三角洲,20世纪50年代前曾分布连片茂密的沙枣胡杨林及红柳、梭梭、芦苇等灌丛草甸,几乎覆盖整个三角洲区域。1958年至1980年,胡杨、沙枣林减少了85.05万亩,植被覆盖率大于70%及介于30%~70%的灌丛草场面积分别减少119.25万亩和4788.45万亩,区域内灌木及灌丛草甸大面积退化,并逐渐被骆驼刺、红沙属等旱生和超旱生草甸植被取代。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植物群落组成的旱生化程度加剧,群落结构的复杂性降低,植物种类减少,植被类型由20世纪50年代的19个荒漠植被群系减少为20世纪90年代的9个。可见,甘肃土地沙漠化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社会相关联,以人为主要诱导因素所引起的土地退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不断加剧着沙漠化趋势,干旱多风的气候和丰富的沙物质基础为河西地区沙漠化提供了自然前提,人为因素则进一步加速了沙漠化进程。相关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的50年间,甘肃沙漠化进程加剧的原因为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过度樵采占32.7%、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0.75%。甘肃省成为全国沙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甘肃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大。20世纪50年代发生4次、60年代发生7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1次、90年代发生20余次、2000年发生12次。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席卷河西五市,影响邻近省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原林业部组织专家评估,该次特大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仅河西走廊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甘肃历史上草原广袤、水草肥美,畜牧业十分发达。甘肃省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全省共有天然草原26700万亩,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4.6%,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9.4%,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及省境北部的沙漠沿线一带。甘肃草原类型较多,全省天然草原牧草群落组成共有7科250属951种,其中以禾本科牧草的经济价值和作用最为突出。在全省88个草原类型中,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组成的就有32个,占草原类型总数的36.4%。草原保护工作是甘肃省生态保护工作中相对滞后的一个领域,靠天养畜是基本状态,由于投资严重不足,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甘南州有土地面积5811万亩,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084.5万亩,占70.28%,可利用面积3903.75万亩,主要由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高寒荒漠类、低地草甸类组成,以高寒草甸类为主,山地草甸次之。由于超载过牧(甘南州天然草地适宜载畜量为619万个羊单位,实际放牧910万个羊单位,超载46.8%)、滥垦滥挖(近20年来造成天然草地面积减少19.95万亩)、鼠害猖獗(20世纪80年代初草地鼠害面积460.05万亩,1999年草地鼠害面积达1600.05万亩,年增幅达7.84%,每年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毒草危害(面积达到1000.05万亩,有毒植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甘南州天然草地退化面积约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90%,轻、中、重度退化分别占21%、45%、30%。甘南高原的亚高山草甸退化前,植被盖度为80%~95%,多样性为29.1种/平方米;中度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下降为45%~65%,多样性下降为22种/平方米;重度退化草地覆盖度不足44%,多样性仅为8.8种/平方米。天然草原产草量由1980年的384公斤下降为310公斤,1个羊单位所需草场由1980年的6.1亩提高到7.7亩。林草植被的减少导致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起,流经甘南州的各主要河流流量明显减少,白龙江流量减少20.6%,洮河流量减少14.7%,大夏河流量减少31.6%。草地地下水位下降6~10米,沼泽草甸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90万亩锐减到不足30万亩,缺水草地面积已达670.05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17.4%。天然草原退化现象在“黄河蓄水池”玛曲县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出现了草地沙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玛曲县沙化草地仅零星分布,60年代以后沙化速率开始加快。1990年达到5.85万亩,1999年增加到9万亩以上,并有潜在沙化土地5.4万亩,其中植被覆盖度低于10%的极重度沙化面积、植被覆盖度低于25%的重度沙化面积合计占到玛曲县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1%。全县沼泽面积缩小近70%,境内有46.95万亩高寒沼泽草甸基本干涸,著名的尕海湖边沼泽化草甸连续出现干涸,一些黄河支流常年干枯或断流,地下水位降低,黄河首曲流量减少,严重危及整个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河西走廊地区拥有各类天然草原14752.8万亩,可利用草原13075.35万亩,其中温性荒漠类草原占43%,高寒草地占31%,以芦苇为主的低地草甸占6.5%,其他过渡类型占17%。由于气候旱化(降雨量偏少,蒸发量大,冰川萎缩,雪线以年均2~6.5米的速度上升,部分地区年均上升达12.5~22.5米,冰川融水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约1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下降,草原长期处于极度干旱状态)、强沙尘暴频发等自然因素,以及盲目开垦草原(20年间河西走廊开垦草原近222万亩)、人口增加过度灌溉(石羊河全流域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由20世纪50年代的90多万人、199.95万亩,增加到近230万人、495万亩)、超载过牧和掠夺式放牧(河西走廊天然草原合理载畜能力为514.51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能力持续在1457万个羊单位,且草场一年四季不离牲畜,条件较好草原上畜群密度过大、放牧时间过长)等人为因素,导致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1985年河西走廊地区草地退化面积12998.1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86%,其中轻度退化4540.95万亩,中度退化4693.35万亩,重度退化3497.25万亩。草原退化导致牧草产量普遍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17%~45%,可食性牧草减少,毒草和杂草增加,草原的使用价值下降。退化草原不仅牧草平均高度较1985年降低5~15厘米,且高寒草甸类草地中的毒、杂草由5%上升到11%。草原退化还导致荒漠草原景观类型转化为明沙或盐碱斑景观的面积增大,沙化、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其中,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占地329万亩天然草原,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