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广电总台成立后,广播技术设备逐步向数字化过渡。1997年,启动甘肃省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设,1998年9月19日甘肃省广播电视节目上星试运行,同年12月18日甘肃省广播电视节目正式上星播出。其间,甘肃省城市影院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国家和甘肃省对农村电影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广播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先后对广播电台部分大中功率广播发射机进行了PSM技术改造,发射机播出质量有所提高,整机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807座,总功率224.79千瓦,其中中波、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总功率636千瓦,分别比1984年增长50%、59.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各级广播电台逐步更新部分高质量广播节目制作和播出技术设备。到80年代末,拥有多声轨调音台、多声轨录音机等先进技术设备。1985年10月1日立体声广播试播,1994年甘肃电台配备录音转播车。甘肃省广电总台成立后,广播技术设备逐步向数字化过渡。广播传输发送经历了从中波、短波覆盖到中波、短波、调频共同覆盖,从小功率发射到中功率、大功率发射,从单声道广播到立体声广播,从短波、调频传输到微波、卫星传输的发展过程。1978年,全省有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9座,调频广播发射台1座,县(市、区)广播站83个,乡镇广播放大站1273个。到2007年,全省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发展到30座,调频广播发射台784座,覆盖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电视基础设施建设。1978年,全省有电视发射(转播)台72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约为30%。到2007年,全省电视发射(转播)台达到3205座,建成卫星地球站1座、卫星收转站15万座、微波实有站102座、微波传送线路总长4214.95公里(其中数字微波线路长度3089.5公里),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3.59万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84.2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8万户),入户率26.47%。1997年,启动甘肃省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设,1998年9月19日甘肃省广播电视节目上星试运行,同年12月18日甘肃省广播电视节目正式上星播出。1998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007年,全省绝大部分村实现村村通目标。各级电视台对技术装备的投入逐年增加,技术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采编设备先后经历了电影摄影机、U-MATIC分体式摄录像设备、S-VHS-C体型摄录机,到DVCPRO(DV)格式摄录一体机,从胶片时代进入磁带时代,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线电视异军突起,迅速覆盖城市,随后数字光纤传输、卫星广播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全省广电领域快速推广应用,广电传输技术由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车载电视、数字电视在城市相继兴起。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成熟,使手机电视走入百姓生活,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渠道的重要补充和延伸。(www.xing528.com)

城市影院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全省电影放映单位迅速增加,放映活动非常活跃。到1980年,全省电影院及开放礼堂、俱乐部达178家。8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和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城市电影观众逐年减少,电影院数量下降。其间,甘肃省城市影院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第一次是从1979年至1992年,全省大部分影院进行了声光系统、放映设备和设施的更新改造。第二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影院改造以小厅、多厅为主,采用计算机联网售票,注重改善观影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适应群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1992年,全省有农村电影院150个(其中35毫米放映机影院36个,16毫米放映机影院114个)、电影放映队2057个(其中国办42个,乡镇办920个,村办185个,个体办910个),放映场次达26万多,观众1.9亿人次。在少数农村地区放映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1993年以后,取消“以城补乡”政策,农村电影放映出现收费难问题,电影放映进入低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国家和甘肃省对农村电影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2007年,共资助放映车91辆、16毫米放映机403套、35毫米放映机15套、数字放映机184台、发电机172台、幻灯机100台,恢复组建放映队823个。2007年放映14.2万场次,观众2330.35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