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间,甘肃省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改革开放初期为全省文化产业萌芽发展阶段,随后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培养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被誉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的《丝路花雨》自1979年搬上舞台以来在国外巡演326场次。《大梦敦煌》深受观众欢迎,在澳大利亚和欧洲演出103场次。自2005年《敦煌韵》开演以来,在国外演出达82场次。甘肃纪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莫高印象”系列和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方微笑”系列艺术产品,出口法、英、美、日及东南亚等国家。读者杂志社、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和兰州歌舞剧院的舞剧《大梦敦煌》分别被商务部、文化部等五部委确定为2007年至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全省文化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出口,在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敦煌市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中国敦煌动漫网络制作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开全省动漫网络产业的先河。敦煌市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先后建成敦煌艺术演艺与培训、艺术道具生产、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销售、名家名人采风与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与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敦煌模特服饰展示和动漫产品制作等7大基地。2007年,全省共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机构6931个,从业人员3.16万人。其中,民营文化产业机构5977个,占机构总数的86.2%;从业人员1.8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59%。创造增加值超过增加值总额的一半,初步形成国有和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推进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全省梳理和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推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官鹅情歌》《老柿子树》等一批精品剧目。这些文化品牌无不折射出甘肃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甘肃的文化名片。品牌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6个产业。2007年,除艺术培训业未列入统计外,其余5个产业实现总产值5.53亿元,增加值4.95亿元。经营性文化产业约占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9%。自1989年10月开始,全省逐步设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全省文化市场工作步入健康有序、规范运行的良好发展轨道,包括演艺、娱乐、音像、网络、艺术品及动漫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5296家,比全省文化市场数据统计初始时增加了48.7%。全省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机构紧密联系当地文化市场实际,坚持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加强对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对查缴的非法音像制品进行集中销毁,对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依法依规处理,规范全省27个演出经纪机构、881家娱乐场所、2106户音像制品批发及零售经营者、1543家网吧、672家美术品和艺术培训机构的经营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遏制违法经营行为,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