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间,甘肃省银行业体制建设不断完善,银行业机构逐步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现代化金融企业。银行业内部管理机制逐渐完善,风险监控能力、业务和服务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体系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机构组织体系,机构种类不断丰富,服务领域全面拓展,网点布局纵到底横到边。截至2007年,全省各类银行业法人及二级法人机构增加到110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信用社2家、农村合作银行7家、农村信用社80家、村镇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财务公司1家,机构网点4499个,从业人员4.23万人。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同时“抓大并不放小,扶强不忘助弱”,错位发展支持小型企业、弱质产业和困难群体,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制定服务“三农”试点实施方案。兰州银行将市场定位为“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成为中小企业的“发动机”。截至2007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547.05亿多元。各项存款3764.95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7333.29元,分别为1978年的117.14倍和373.4倍;各项贷款2448.16亿元,是1978年的78.9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用人机制,打破“铁饭碗”,积极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实现从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分配体系转变。创新服务项目,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电子化服务、延伸性服务。招商银行于1999年在甘肃市场率先推出365天营业、24小时自助服务、免费饮料供应、低柜等服务项目,积极引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金融工具;建设银行于2002年推出即时到账“速汇通”业务。创新业务品种,为社会公众提供大量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兰州银行于2002年根据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发应收账款抵押、存货抵押、提(仓)单质押货款产品,满足小企业融资的需求。担保机构快速发展,担保业自1999年开展试点,到2007年共有各类担保机构48户,其中事业法人8户、企业法人40户,注册资金9亿元,累计为921户企业提供担保,担保金额35亿元,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初步形成。
证券期货业。1981年,甘肃省与全国同期发行国债,迈出甘肃证券市场的第一步,随后国债发行服务机构在全省陆续建立。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甘肃分行筹资成立甘肃证券公司。1991年,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成为深圳有色金属期货联合交易所会员。1992年,白银铜城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首次发行股票。1994年1月,甘肃长风宝安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甘肃省第一家上市公司。1994年至1998年,先后有10家公司成功上市,通过首发、配股等途径募集资金25.06亿元。其间,全省共成立1家证券公司和23家证券营业部(省外证券公司设立营业部7家),4家公司在上海金属交易所设立席位,成立甘肃陇达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1家、资产评估事务所1家、律师事务所5家。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设立甘肃省证券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甘肃省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上市公司推荐工作。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负责,国债发行和服务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中介机构管理由省财政、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证券业与信托业、证券业与银行业在经营和管理上并没有真正分开。1998年12月,甘肃省证券委员会移交中国证监会垂直领导,1999年7月1日挂牌成立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员办事处。同年,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对证券期货公司行使的监管权移交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员办事处,甘肃省内股票的发行和上市、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期货经营机构、证券中介机构等机构和业务由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员办事处统一监管。1999年后,全省21家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定向募集配股等共筹集资金128.08亿元,省内设立3家期货营业部(其中1家后来撤销),陇达期货在省外设立营业部2家,有2家公司取得境外期货从业资格。2001年,成立省内第一家综合类证券公司——华龙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成立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省内增设证券营业部9家,设立证券服务部22家,华龙证券在省外增设营业部2家。对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实行分类监管、重大事项披露和报告制度,证券市场秩序不断优化。2004年3月,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员办事处更名为中国证监会甘肃省监管局。1994年至2007年,全省20家上市公司(迁出迁入各1家,被合并吸收1家)首发共募集资金92.4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92.43亿元。1994年至2007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募集资金58.98亿元,募集资金项目160个。1993年至2007年,全省证券分支机构由2家发展到55家,全省证券公司设立于辖区外的分支机构由4家发展到7家;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由6280户发展到53.35万户,增加了83.95倍;托管资产由0.74亿元发展到341.92亿元,增长了461.05倍;交易量由3051亿元发展到4369.8亿元,增长了0.43倍。(www.xing528.com)
保险业。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兰州市开展保险业务,甘肃省保险业务开始恢复。1980年至1995年为混业经营阶段,全省范围内经营保险业务的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甘肃省分公司一家。1996年起,保险业开始进入分业经营阶段,全省保险市场体系呈现出产、寿险分业经营,保险机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和兼业代理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2001年,中国保监会兰州特派员办事处成立(2004年更名为中国保监会甘肃省监管局)后,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生命线”,全面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对接甘肃项目建设、工业强省和“三农”等中心工作,持续开展“保险进企业”“保险进乡村”工程,使保险业逐步成为全省经济社会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截至2007年,全省有795家保险分支机构、32家专业中介机构和1472家兼业代理机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157亿元,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比1980年增加了1390倍,接近全国同期保费收入的1%;保险深度达到2.64%,保险密度达到265元,保险资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逐年提高,保险从业人员达到4.16万人。在为经济社会提供保障方面,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140多亿元,在应对“非典”疫情、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三农方面,1996年至2005年,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2293万元,赔付支出2365万元。2007年,共承保能繁母猪66.9万头,承保面达98%,提供风险保障近7亿元。农村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农民工意外险、农民重大疾病保险和农村家庭财产保险等有所扩大,农业种养两业保险承保范围扩大到啤酒大麦、油菜、蔬菜大棚、生猪等领域。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顺利实施交通强制保险制度,不断推进车船税代缴工作,大力开展“和谐家园”治安保险、公众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医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保险业务,管理式医疗保险服务取得突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实施。截至2007年,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险有效承保2000多万人次,承保的机动车辆43.8万台,承保各类风险总额9720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