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轻工业:农产品加工成果大幅增长,企业产品获推崇

甘肃省轻工业:农产品加工成果大幅增长,企业产品获推崇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户数占全省轻工行业企业总户数的64.3%,总资产占74.2%,工业总产值占70.8%,利税总额占71.8%。紫轩葡萄酒、金徽酒业、爱里食品等16户轻工企业产品获得“名特优新产品”称号。1978年,甘肃省共有医药工业生产企业1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6267万元,利润总额646万元。1978年,全省共有全民所有制烟草工业企业7户,集体所有制烟草加工企业3户,卷烟生产能力10.21万箱,产量10.97万箱。

甘肃省轻工业:农产品加工成果大幅增长,企业产品获推崇

纺织工业。甘肃省纺织工业主要是20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经过30年发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发展到31户,从业人数2万多人,年产值25亿元。棉纺织业由改革开放前的甘肃棉纺织厂、兰州棉纺织厂、白银棉纺织厂3户国有企业发展为13户有限公司和民营企业。2007年,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行业装备规模达到36.4万环锭、2000头气流纺,年生产能力棉纱6万吨、棉布6000万米。毛纺织业20世纪90年代企业数达29户,毛纺锭数达7.5万锭。三毛“派神牌”精纺呢绒,甘绒厂“红梅牌”,兰州一毛、二毛厂“天鹅牌”水波纹纯毛毛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很有知名度。90年代后,国有毛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调整,亚洲最大毛纺织企业兰州第三毛纺织厂改制为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上市,产品畅销全国及美日等20多个国家,先后荣获“国产精品”“走向世界的100家中国名牌”等称号,并入选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礼服面料。由原甘肃绒线厂等改制组建的甘肃春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毛针织服装生产企业,荣获“全国效益最佳企业”称号。麻纺织业。1985年在武山县建立亚麻脱胶厂,1988年研发毛麻、毛涤麻、棉麻等服装面料,含麻量达到4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甘肃武威纺织厂筹建8000锭亚麻湿纺线,开发出10~40支纯亚麻纱,年生产能达到2000吨。甘肃省纺研所、甘肃高新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胡麻非织造增强材料及汽车内饰板等研究及麻类产品研制。纺织纤维先后生产出腈纶、丙纶、涤纶、维纶四大品种。兰州化纤厂研制的仿碳素纤维原料——腈纶长丝,198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甘肃兰港石化有限公司的细旦丙纶纤维生产线2007年产量达9096吨。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年生产聚乙烯醇和纤维制品2.5万吨,中强中模、高强高模聚乙烯醇工程纤维出口量多年均稳定在5000吨左右。全省棉花面积和皮棉总量分别由1980年的12.6万亩和0.2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8.95万亩和12.94万吨,分别增长8.44倍和46.93倍。2007年,全省共有资质棉花加工厂116家,拥有各类轧花设备450多台,国内智能型棉花加工生产线32条,年加工皮棉能力超过30万吨,形成以敦煌种业、酒泉巨龙公司、甘肃省棉麻公司为骨干的棉花加工企业集群,产业集中度、技术改造进度和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农产品加工业。改革开放30年间,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成为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门类比较齐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全省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共8个大类、39个中类、102个小类。2007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户数占全省轻工行业企业总户数的64.3%,总资产占74.2%,工业总产值占70.8%,利税总额占71.8%。“十五”期间,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项目投资占全省轻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5%以上,啤酒、白酒葡萄酒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大,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番茄酱、乳制品、罐头食品脱水蔬菜等产品出口北美、欧盟、非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张掖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8%。永昌县成为全国啤酒原料种植与国产麦芽生产加工第一县,庄园乳业、好为尔乳业、益民熏醋、小二黑酱醋等企业的8个产品为“国家质量免检企业”。紫轩葡萄酒、金徽酒业、爱里食品等16户轻工企业产品获得“名特优新产品”称号。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752户,总资产357.21亿元,从业人员21.16万人。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935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5户,有皇台酒业、兰州黄河、荣华实业、莫高股份、亚盛集团、敦煌种业6家上市公司,成为甘肃上市公司最多的行业。

医药工业。1978年,甘肃省共有医药工业生产企业1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6267万元,利润总额646万元。1980年成立甘肃省医药管理局,结束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实行行业统一管理。改革开放30年间,甘肃省医药工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股份制经济比重从“八五”末期的15%上升到59%,国有经济从78%下降到11%;产业集中度提高,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奇正实业、甘肃独一味和兰州佛慈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6家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指标之和均占全省5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的72%以上。生物制药中药成为医药工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优势最明显、潜力最大的部分。2007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和利税中,生物制药分别占33.6%和36.7%。中药材资源深加工能力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4万亩,地道大宗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产量在全国占比很高。医药工业已发展成为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形成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中药饮片中成药、卫生材料、药用包装材料、医疗器械、制药机械等生产制造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2007年,医药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7亿元,是1978年的82倍,年均增长15.5%;实现利税总额6.62亿元,是1978年的71倍,年均增长15.24%;实现利润4.33亿元,是1978年的67倍,年均增长15.05%,呈现出效益增长快于总量增长的局面。(www.xing528.com)

烟草工业。1978年,全省共有全民所有制烟草工业企业7户,集体所有制烟草加工企业3户,卷烟生产能力10.21万箱,产量10.97万箱。“七五”至“九五”期间,兰州、天水、合水、庆阳4家卷烟厂通过技术改造,分别形成年20万箱、8.5万箱、5万箱、10万箱的卷烟生产能力。1985年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后,6户水烟生产企业受规模限制未再纳入烟草加工统计范畴。2000年,国家烤烟生产基地和卷烟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庆阳两个卷烟厂先后关闭,生产指标划转兰州卷烟厂。2002年,兰州卷烟厂合并天水卷烟厂,进入全国烟草行业36户重点企业和全国纳税百强企业之列。2005年搬迁改造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形成卷烟生产能力80万箱。2007年,兰州卷烟厂改制更名为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30年间,甘肃省烟草工业借助政策机遇,依托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按照低焦油、高品位的产业导向,着力实施“降焦减害增香”工程,产品焦油量的加权平均值等指标位居行业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销售市场已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2007年,烟草工业卷烟产量74.4万箱,是1978年的6.78倍;烟草工业资产总额45.68亿元,实现利税28.56亿元,其中税金24.96亿元,利润3.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与1978年相比呈几何级增长、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