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全省中小企业仅以国有和集体企业形式存在,非公经济几乎空白。1980年,全省共有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前身)1.82万户,职工22.6万人,年营业收入3.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01年之后,先后6次组织参加全国乡企贸洽会,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建设项目的30%以上来自乡企贸洽会签约项目。2002年之后,全省连续五年召开产学研对接会。2005年之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鼓励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至2007年,30户企业新建研发中心,拥有甘肃名牌产品的企业有102户,其中72户为中小企业。组建注册资本15亿元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66家,初步实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由单一部门推动向协调各方、增强合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由管项目、分资金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30年间,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808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21%,企业增加值、资产总额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41%和57%,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76户,过10亿元企业达到11户。“十五”期间,全省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由2001年的80.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25.5万元。经营机制日趋完善,2004年近70%的私营企业实行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河西的啤酒大麦、脱水蔬菜、面粉和草产业,定西的马铃薯和中草药产业,平凉、临夏、甘南等地的畜产品加工业,庆阳的果品和白瓜子加工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部分骨干企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300多家,初步形成电子通信、生物与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5个大类和23个小类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2007年,全省3.8万户乡镇企业(不含农村个体工商户)、8.95万户中小企业和55万家非公经济组织分别完成增加值303亿元、862亿元和988亿元,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1.2%、32%和36.6%,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上缴税金分别为22.7亿元、69.5亿元和77.6亿元,分别占全省地方性财政收入的40.8%、36.4%和11.9%。乡镇企业增加值超过农业增加值77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中小企业提供全省高校毕业生80%的就业岗位、城乡劳动力25%以上的就业岗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占18%,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的主渠道。(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