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甘肃: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新甘肃: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相传诞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元代,甘肃正式设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8日宣告成立。花儿、甘南藏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因气候较温暖、森林草原密布、山川秀美极适应于人类生存而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甘肃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干旱及荒漠化区域不断扩大。

新甘肃: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代序)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甘”(因元代设甘肃省)或“陇”(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今六盘山以西,且唐代曾在此设置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西、陇右)。全省现辖12个市和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2017年,常住人口2625.71万人(兰州市常住人口372.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5.17万,约占9.72%。省会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省情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地带,横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和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拥有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北地山地六大地形区。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从平面看酷似一柄精致的“玉如意”。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至3000米。

全国56个民族在甘肃都有分布,人口较多的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撒拉、土、满等11个民族。其中,回族约127.93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9%;藏族约49.6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9%。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分别有55.52万人、1.85万人、1.32万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6.6%、89.4%、89.2%。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相传诞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商周之际,周秦部族先后在今甘肃东部崛起(周朝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秦朝崛起于天水一带)并向关陕地区发展定居。秦国则沿渭水向东发展,秦宁公二年(前714年),秦国迁都至平阳(今陕西岐山县西南)。秦国设立的邽县(今天水一带)和冀县(今甘谷一带)是我国最早建置的两个县。秦朝建立并推行郡县制后,在甘肃境内设陇西(今甘肃中部和东南部)、北地(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二郡。张骞凿通西域,开启了中西方“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经贸盛况汉武帝至昭帝间陆续设武威、酒泉、天水、安定、张掖、敦煌、武都、金城、广河诸郡。隋唐时期,甘肃成为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整个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隋炀帝曾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唐代诗人元稹有“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的诗句,就是河陇经济发展的写照。《资治通鉴》中也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元代,甘肃正式设省。至清乾隆年间,甘肃辖区除今天省境外,还包括西宁府、宁夏府和新疆东部。1949年8月甘肃全境解放后,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8日宣告成立。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都有所体现。新石器时期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源头,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都是其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佐证。分布在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及河西地区的火烧沟文化、沙井文化,在甘肃境内都有丰富遗存。目前,全省已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古迹1.7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中国四大石窟中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坐落在甘肃。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麦积山石窟则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平凉崆峒山是“天下道教名山”,甘南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武威白塔寺是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均出土于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群堪称世界瑰宝。甘肃土生土长的杂志《读者》,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饮誉全球。花儿、甘南藏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刺绣、剪纸、酒泉夜光杯、临夏砖雕、兰州刻葫芦、天水漆雕、保安族腰刀、甘肃洮砚等民间工艺都享有盛誉。

——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甘肃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是全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古代因气候较温暖、森林草原密布、山川秀美极适应于人类生存而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发育了一系列荒漠绿洲,曾经是古代主要农耕和放牧之地。这里自然景观虽然以荒漠为主,但祁连山的森林草地涵养了充足水源,历史上黑河流域自然水域面积曾超过1000平方公里,其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形成了大片以胡杨林为主的原始森林。与莫高窟齐名的自然奇观月牙泉,《敦煌县志》记载其“泉甘美,深不可测”“为飞沙所不到”,周围有天然灌木林近40万亩。在甘肃洮河上游的天然林与陇南白龙江上游和四川北部的森林连成一片,面积十分辽阔,主要有杉、冷杉、山杨、白桦、红桦等,较好地维持着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平衡。优越的生态条件为隋唐时期“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盛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历史上甘肃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干旱及荒漠化区域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黑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生态工程,并申报获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恶化的趋势已有所改善。

相传伏羲在天水卦台山画八卦。岐伯与黄帝论医,开辟了中医理论的先河,被尊为中医鼻祖。周先祖公刘在陇东地区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孔子“七十二贤徒”中石作蜀(今天水甘谷县人)、秦祖(今天水秦安县人)、壤驷赤(今天水清水县人)三位来自甘肃。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诞生了李广、赵充国、甘延寿、姜维等众多英雄豪杰,以及王符、傅玄、皇甫谧、张芝、索靖等文化名人。隋唐时期,关陇贵族集团兴起,众多陇右籍政治家如李渊牛僧孺文学家李益、李朝威等纵横政坛和文坛,风云一时。宋代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是提倡文学复古运动的一代文坛领袖。清代名将王进宝在平定吴三桂叛乱中立有大功,岳钟琪曾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铁汉御史”安维峻以弹劾李鸿章而声震天下,著名学者张荔是“敦煌学”奠基人。现当代以来,甘肃的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他们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

——承东启西、地理位置重要。甘肃地处内陆,东通陕西,南瞰四川、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国接壤。古丝绸之路横贯全省,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是内地通往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和中亚西亚重要的能源、物流通道。

——资源富集、物产众多。甘肃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的省份。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甘肃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11种,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5位的有38种,居前10位的有74种,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钨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2.1万吨。金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28.1吨。金川铜镍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02万吨,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是公认的“镍都”。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累计查明325.9亿吨,保有资源储量312.6亿吨。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7.7亿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522.2亿立方米。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总蕴藏量1813.4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1205万千瓦,仅黄河上游甘肃段就可建十几座梯级电站,已并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851万千瓦。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居全国第五位,已经建成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62万千瓦。太阳能总辐射量约在4800~6400兆焦/平方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余种,有国家保护植物460余种。中药材资源优势明显,有中药材资源1527种,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甘肃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等多种文物古迹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又有青山碧水、草原森林、大漠戈壁和雄浑的黄土高坡、砂林、丹霞、冰川雪峰等独特的自然风光。(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1953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土地改革工作,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1953年到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3年起,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有相当生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其中,“一五”期间,国家布局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中甘肃省有16项,是甘肃经济建设的“黄金时期”。其间,诞生了全国最早的炼油和乙烯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摇篮”——兰州炼油厂,共和国第一座大型铜硫生产基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此后,国家从沿海、东北地区向甘肃搬迁了电子、机械、轻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并多次集中投入,先后建成金川有色金属、酒泉钢铁、玉门油田、长庆油田、兰州石化等一大批大型联合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国防工业生产与科研基地,促进了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一批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958年至1976年,甘肃省陆续建成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刘家峡水电站,中国最大的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景电工程,中国第一个导弹卫星综合试验、发射基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先后确立“两西开发”“双带整推”“两个高举、一个加强”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促进了各项事业发展。围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克服干旱困难,20世纪末实现了全省粮食生产自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28.31万吨,连续六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采取抓大放小、优化组合、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组建企业集团、立足地域优势发展工业等措施实施国企改革,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后续加工项目园区化、集中化,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电力、煤炭、建材为主体,以毛纺、制药、制革等地方特色为补充的现代工业体系。

2000年以来,甘肃省相继启动了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推动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陇海铁路宝兰二线工程、民航机场建设工程、青海至兰州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固有企业脱困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等重点工程。

2007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2007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兰州、白银、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和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2007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大力推广实施旱作高效农业技术,不仅为甘肃省而且为全国解决缺水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路径。2009年,国家批复同意甘肃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8月,兰州新区获批全国第五、西北唯一的国家级新区。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全省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具体部署,立足甘肃省情实际加快发展。

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6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69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8万元和8076.1元。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1%;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5∶33.38∶52.77,第三产业占比高出第二产业19.39个百分点。全省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1年的842万人和40.5%下降到2017年底的189万人和9.6%。

面对这喜人的发展形式,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抓实干,为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甘肃省志·概述》编委会

2018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