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知识与技能概述
掌握专业知识是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的基础与前提。大学生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部分构成。基础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基础部分,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通识必修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根基。专业基础知识介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是基础知识的深化、发展,是专业知识的先导与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学生只有掌握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学好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最直接的知识,对专业工作的进行有指导作用。
专业技能是指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培养训练形成的完成一定工作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包括阅读、资料查阅、写作、社会调查等方面。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首要任务是完成所学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学习好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工作的专业技能。
2.专业知识学习的拓展路径
专业素质的实践途径即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只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所谓第一课堂,是指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学习,具有强制性。通过老师的教学引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之外安排的课外活动,包括校内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校外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外活动,对于大学生扩大视野、接触社会、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等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审美情趣等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与课堂教学共同实现育人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在课外和校外的简单延续,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取代它们。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锻炼自身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加强课堂专业理论的学习,开设更多高质量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增长见识。大学学习以自主性的学习为主,教师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引导与启发。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深入思考,自主学习专业知识。
(2)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知识与信息。综合运用校园网站、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平台,可以获取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收获丰富的知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学会利用方便快捷的工具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3)将课外专业化特色活动与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大学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活动平台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不断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参加论文大赛,加强学术研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研究,获得新的启迪。
3.社团活动与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由于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的盲目和不了解,许多学生在接触到专业知识后丢失了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全依兴趣学习是不可为的,然而毫无兴趣为学习而学习也终是不得要领的,专业学习和特长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此,学生社团便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发现自身特长和激发兴趣的途径,一个更加丰富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结交朋友,开阔眼界,理想和信念更加明确,辨别是非能力提高,求知欲也不断增强,激发了专业学习上的动力,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社团也因此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如社团里的文学社团一直是培养作家、诗人的梦工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全国的四大高校文学社团便培养了一大批文坛奇才,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复旦大学复旦诗社、吉林大学赤子心诗社和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7]此外,社团管理岗位还为如今热门的管理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后备军。在科学有序的指导下发展的学生社团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把握好大方向,营造特色社团,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进一步促进了各类社团的蓬勃发展,给予学生自身发展更多的选择。
社团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有效提升自身所学专业的学习;二是有效解决部分同学产生的专业困境问题。前者是指社团活动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社团活动是专业学习的延伸和深化;而后者则是指社团活动内容与学生本人所学专业并不相同,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主要基于个人的兴趣,发展个人志向的“第二专业”,但只要“第二专业”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并可以此立足社会、奉献社会。[8]
(1)参加专业一致的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大学里的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可和适应自己的专业。但要把专业学好,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观点和方法,但要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在课堂上听取老师的讲解和课外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外,通过课外提升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通过课外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和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与专业学习相一致的社团活动无疑十分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美国,学生社团是正式课程的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um activity)之一,其功能不仅是课堂外的活动,还具有联课活动(Co-curriculum activity)的功能,即将各项学科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在社团中得以展现。学生社团具有观摩、发表、激励、领导和创造的各项作用,属于通识教育的具体表征。
在我国台湾地区,学生社团同样是大学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在台湾中正大学于1993年完成的“台湾地区大学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现况研究”,访问调查各大学1200多位学生中发现,参加学术性活动的比例最高,为31.3%,其次是服务性社团,占24.1%,其余为康乐性社团、体育性社团、联谊性社团、综合性社团等。而超过40%参加社团的大学生的最大收获是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次是增进知识和技能。[9]
与专业学习方向一致的社团,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给同学们提供了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平台和渠道,还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通过让学生在社团中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促学习,更能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发现,大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一致的社团,对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有很大的影响。卡方检验的具体结果整理为表9-1-1。
表9-1-1 学生专业、参与社团与“社团有利于我对专业的学习”卡方检验结果
续表
续表(www.xing528.com)
通过表9-1-1学生专业、参与社团与“社团有利于我对专业的学习”交叉检验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同样的社团,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效果是不同的。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学生们普遍肯定社团对专业的学习的积极作用,而参加与专业无关的社团,学生们则对社团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持保留态度。具体来说,参加专业团体分会的同学们基本都认为社团对专业的学习有较大帮助,但其他类型社团是否对专业学习有益,则根据专业不同,学生们的态度有所区别。
对于学术研究社团,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对专业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经济学、英语、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基本倾向于认为参加社团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究其原因,就中国政法大学而言,学术研究类社团基本集中于对法学领域、政治学领域、文学领域,基本没有涉及经济金融、外语、新闻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类社团,所以这些经济学、英语、新闻专业的同学所参加的社团,依然是参加有关法学、政治学或文学的相关学术研究类社团,对其本专业的学习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
对于政治思想类社团,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对专业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法学、经济学、英语、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基本倾向于认为参加社团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究其原因,政治思想类社团在日常社团活动中注重开展与政治思想相关的活动和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与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授课内容相辅相成,成为同学们课堂的延伸,有利于同学们就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和发散,通过交流和实践,更好地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思想政治则只被认为是通识教育或常识的一部分。参加政治思想类社团,其他专业的同学通常认为通过社团活动,其眼界得以扩展,思想得以提升,但不认为其对本人的专业素质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官方、半官方社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对专业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经济学、英语、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基本倾向于认为参加社团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究其原因,官方、半官方社团,通常被称为“学生组织”,除社团功能外,更有代表学生参与学校行政与建设的功能,其参与程度各校、各院不一,但基本都拥有列席的发言权和出席的表决权两大类,视学校、学院各项事务的性质不同而定。学生组织本身有严密的组织和规章,常常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审视学校的各项举措,提出批评和建议,与学校各部门和而不同,相互配合。学生在为同学争取权益,协调学校与学生关系的过程中学到了议事的方式和表达的技巧,也在沟通协调中习得了民主的风范。这些宝贵的经验——对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要能说服别人,对别人的主张和看法要能理解谅解,事理要贯通,人情要通达,议事与表达方式才能够高效、圆满——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步入职场从事相关工作必备的素质与技能。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这些素质和技能则属于提升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并非专业素质的范畴。因此,对于官方、半官方社团的专业培养功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创业类社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对专业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基本倾向于认为参加社团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究其原因,创业类社团主要锻炼参与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与经济学、国际商务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拓展息息相关,在参加与创业有关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如会计知识、贸易知识、商务知识等,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即使进入创业类社团,也基本只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对创业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不会将创业社团中的活动、具体的创业行为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运用。
此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术研究社团对于学生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他类型社团对学生培养治学态度也有一定作用,但相对来说,同学们对社团治学态度培养功能的认同与其选择社团类型无关联。社团通过培养学生优秀的治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具体调研数据与卡方检验结果见表9-1-2、9-1-3与9-1-4。
表9-1-2 学术研究社团与“社团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交叉分析
表9-1-3 学术研究社团与“社团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卡方检验结果
注:Sig.=0.015,说明学术研究社团与“社团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具有显著相关
表9-1-4 社团类型与“社团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卡方检验结果
续表
(2)与专业背离的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专业知识相背离的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是指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或只与自己辅修的专业有关系。在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而是被动地选择了没有兴趣,甚至排斥的专业,并由此产生了突出的学业困境问题,即因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坚持学习,从而导致心理困惑、消极对抗甚至自暴自弃。学业困境会导致学生错失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削弱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严重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然而,由于高校管理要求,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在不能根据兴趣转专业的情况下,学生社团在解决学生专业困境方面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通道。大学社团的种类繁多,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参加与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关的社团,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成为“独辟蹊径”的专业人才。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校学生会、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学生会、学委会都有优秀的技术部门——风之痕工作室、彩虹工作室、北极光工作室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加入这些社团的技术部门,在社团中培养自己对宣传设计的兴趣,学习视频制作、海报绘画、图片PS等技术,并通过社团活动的充分锻炼,成为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毕业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并没有选择与法学相关的职业,而是成功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奥美公司等大型广告公司,成为优秀的媒体人或设计师。社团活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4.社团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当前学生社团存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学生被社团活动牵着走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其中既存在学生自身原因,社团也有一定责任。在与多位社团负责人的交流中,社团负责人发出最多的抱怨便是:“经常要翘课开会、翘课办活动,自从当上社团的负责人,每周翘课的节数要占到所修课程的一半以上。”此外,在同社团中大一、大二的同学进行交流中,社团成员对社团最不满意的地方也集中于“社团要求其成员全天候保持手机畅通,为了活动甚至不惜影响到学生正常学习课程。”尤其是在学生会、学委会等半官方社团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在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仍是学习,所以社团作为一个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平台途径,不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完全主导。当社团在学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过于大时,学生的生活中心因社团而偏离原来的轨迹,无法区分主次,甚至因为社团工作荒废了学业,那将会使社团带来的弊大于利,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消极影响。
学生社团应当通过适当的改革,提高工作效能,将不必要的开会时间、筹备时间进行合理压缩,保证社团工作不会影响社团成员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