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案例:中国政法大学的社团与学生培养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案例:中国政法大学的社团与学生培养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主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得以体现。历次大型活动的实践表明,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可见,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此外,新型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也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作出了积极的作用。利用大众传媒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案例:中国政法大学的社团与学生培养

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各项社会服务事业,是我国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继承。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主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得以体现。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参与方式,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成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中,不断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和提高自己。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29]

1.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越来越多地需要有文化素养、技术专长的志愿者参与,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志愿服务的需求。历次大型活动的实践表明,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可塑性高,接受能力强,又充满朝气和活力,其言行不仅能够感染和激励其他青年,而且影响到其他年龄段的人们。大学生是否具有志愿精神,关系到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富有志愿精神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服务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暑假双百项目等活动,推动了大学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促进了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医疗卫生的改善,同时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推进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净化了社会风气,提升了社会的亲和度和凝聚力。可见,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将不仅推动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更主动地关注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还将使现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性更加成熟,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将因此得到提升。[30](www.xing528.com)

2.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志愿服务是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升华人格、实现价值的金色桥梁。志愿服务把服务社会、教育青年和大学生的自我成才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大学生能够培养起担当的责任意识、甘于奉献的公益美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1]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范畴,有助于加强德育实践,把专业培养和社会培养相结合,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3.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载体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载体,从其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可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两种表现形态。传统载体指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发展历程中早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主要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等。现代载体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各种新载体。在大学社团文化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社团逐步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新载体,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主要的作用。此外,新型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也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作出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能够利用的文化载体,主要指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活动载体,主要有文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其优点在于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容易拨动心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载体,指在现代社会中,通过特有的渠道和方式,向大学生广泛传递信息并引起对信息反馈而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及广播、网络等。利用大众传媒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管理载体,就是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32]可以说,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都可以在大学社团中得到相应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