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与道德的理解及界定:多学科视角

人格与道德的理解及界定:多学科视角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分支对人格内涵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教育学家强调人格的行为特征,关注人格的可塑性,其认为“人格作为个人行为的特征表现于需要、情绪、性格、态度、道德与信仰中”,“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同一体,表现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而伦理学家则更加强调人格的社会特征,关注人格的规范性,认为“人格是合理的道德良知”。

人格与道德的理解及界定:多学科视角

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分支对人格内涵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心理学家强调人格的个体特征,关注个体的发展。例如艾森克(Eysenck H.J.)强调,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2];米歇尔(Mischel.W)强调,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3]。教育学家强调人格的行为特征,关注人格的可塑性,其认为“人格作为个人行为的特征表现于需要、情绪、性格、态度、道德与信仰中”,“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同一体,表现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而伦理学家则更加强调人格的社会特征,关注人格的规范性,认为“人格是合理的道德良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人格”包括三种含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心理人格;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三是指人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资格,即法律人格。[5]

尽管不同学科对人格含义的界定不同,但从特征性分析,人格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既包含行为的倾向,又表现为行为的方式;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是自主行为,也是他律行为。从其内涵分析,人格既包括个体对人格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又包含个体的人格习惯及其过程。其中,人格认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人格情感是人格追求的前提,人格意志是人格塑造的关键,人格信念是完美人格的核心,人格习惯是具体人格的表象。同时,人格既具有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导向作用的导向动能,又具有为人们确定理想、追求价值、实现目标提供源泉的动力功能;既具有能够激起人们由衷的向往、热爱和追求高尚的激励功能,又具有自我监控、否定、矫正的自控功能;既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自主规范,又是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个体行为的评判准则。(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