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说韩信,不但文辞动人,而且理喻深刻。有人评价说,其观察之精密,其分析之透彻,其瞻瞩之高远,其定策之卓越,实鲜有人能与之比俦。特别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绝妙比喻,极尽人情之所难言,不愧为后战国时代纵横家之千古名文。
不过,也有人批评说,假使韩信接受了蒯通的意见,保持中立而再次分割天下,已经持续了多年的战争怕是遥遥无期,难以终结。蒯通这种人,无视天下兴亡的大节,只审视一时的利害,终究不过是摇唇鼓舌、扰动天下的辩士而已[5]。
事后想来,如果韩信接受了蒯通的建议,他个人的命运肯定不会像后来那样悲惨,至于历史的大势会走向哪里,倒是值得思量,也考验人的智慧,也许是一个可以发掘的课题,愿有心者留意。
由于韩信拒绝中立,历史的动向按惯性运转下去,又引来新的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汉四年八月,刘邦派遣陆贾前往项羽军中,交涉议和休战,希望项羽送还长期被扣留在楚军中作人质的太公和吕雉等亲人。
陆贾是楚国人,著名的辩士,不离刘邦左右的亲信,自郦食其死后,他成为刘邦手下第一说客,常常奉命出使诸侯各国,以其能言善辩、巧于应对的非凡才干,获得外交的累累功绩。不过,因为使命过于艰难,陆贾的这次交涉失败了,项羽拒绝议和休战,也拒绝归还太公、吕雉等人质。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被称作侯公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出色地完成了陆贾未能完成的使命。《史记·项羽本纪》说陆贾出使失败后,“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
这句话说,汉王刘邦再次派遣侯公出使楚国,侯公劝说项羽与刘邦签订休战议和的条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划归汉,鸿沟以东划归楚。项羽同意了,于是归还了扣押在军中的刘邦亲属。两军将士,欢庆议和成功,高呼万岁。
鸿沟
刘邦、项羽议和,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鸿沟以东属楚。鸿沟引黄河水口多次变迁,今鸿沟故址界牌,竖立在广武涧东霸王城边。
议和成功后,刘邦封侯公为平国君,彰显他的功绩。据史书上说,凯旋而归的侯公并未接受刘邦的封赏,他从此隐身不再出现,消失于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宛若倏忽飘过天空的一道云彩,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去向了何处,神秘而不可思议。
我读史书到这里,每每心生感慨。历史记载,不过点点滴滴,历史事实,真是汪洋大海,挂一漏万之间,留下了有垠无边的探索空间。空间如何填补,既靠新史料的发现,也要靠新视角的推想,更有艺术的构思和想象,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功效,不时使人心生疑虑:史学和文学,艺术和科学,谁更近于真实?
伟大的苏东坡,有感于侯生说项羽的详情失载于史书,曾经撰写《代侯公说项羽辞》一文,纵横驰骋想象,叙述有节有度,堪称补史的名文。明代文豪王世贞著有《短长说》上下篇,假托据地下出土的简牍整理而成,其中有侯生说项羽的内容,也是文辞古朴,匠心独运。我读二位先贤,仍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活用两篇侯公说项羽辞[6],再次复活侯公说项羽如下:
汉王四年,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涧一带,旷日持久,不能决定胜负。刘邦派遣辩士陆贾出使楚军大营,游说项羽休战议和,归还太公、吕雉等人质,项羽拒绝接受,陆贾失败而归。刘邦多日心情不悦,左右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候,有客自称侯生,五短身材,相貌平常,身着布衣,请求谒见刘邦,说是有说服项羽的妙计。刘邦命令将侯生带进来。
侯生见了刘邦说:“太公不幸被项王扣留,至今已有三年之久,日日加重着大王的夙夜之忧。在下听说,主上的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主上受辱,臣下当死。臣下愿意分担大王的忧虑,以死清除大王蒙受的耻辱。”
刘邦答道:“太公被项羽拘辱,是我日夜痛心疾首的事情,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生说:“在下虽然不才,愿意借用大王马车一辆,骑士数十人,清晨驰往楚营,傍晚与太公同车而还,不知行不行?”
刘邦一听,当即火冒三丈,开口骂道:“臭儒生,又来胡说八道。你看陆贾,他是名闻天下的辩士,奉命出使。结果呢,智穷辞塞,抱头鼠窜,好容易保住小命一条,却留下一副狼狈相。看你这副模样,嘴皮子扯得轻巧!”
侯公平静地说:“大王究竟是希望太公归来,还是不希望太公归来,如果希望太公归来,怎么能轻易回绝请缨之人?从前平原君出使楚国,毛遂自荐请行,为众人所嘲笑,不为平原君看好。结果呢,毛先生脱颖而出,廷斥楚王,歃血定合纵抗秦之盟,平原君从此不敢轻言相人识士[7]。如果只是以貌取人,请问大王用将为何不用陈平而用韩信,运筹为何不用张苍而用张良?”
刘邦一时语塞,盯着侯生看了好久,转过身来说道:“先生坐,愿闻其详。”
…………(www.xing528.com)
侯公受汉王之命,整饬马车十乘,骑兵百余人,前往楚军大营请求谒见项王。项王不想见,项伯劝道:“既然来了,见见也无妨。”项王同意了。
侯生见了项王说:“臣下听说汉王的父亲太公是大王的俘虏,作为制胜汉王的筹码之一,臣下为大王庆贺。不久前,汉王遣使请求归还太公,大王不但拒绝了,还扬言不惜烹煮太公,作为失义于天下的过失之一,臣下甚为大王所不取。”
项王当即火起,瞋目怒斥侯生道:“又来花言巧语。我与刘邦征战角逐,捕获他的父亲,不管如何处置,都心安理得。再要放言胡诌,我连你也一并煮了。”
侯公平静地回答道:“臣下是江湖上的过客,眼下虽然以汉使的身份谒见大王,本意是为楚汉双方,更为天下着想。请大王听完臣下的陈述,假若有可取之处,请参考使用,假若没有可取之处,大王将臣下与太公一起煮了也不算晚。”
项王道:“快说。”
侯生道:“大王以为,汉王真是想得到太公,还是不想得到太公?”
项王道:“话从哪里讲起?”
侯生道:“大王曾经将太公置于刀俎上,汉王回答说,一定要煮太公,请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战,汉王几乎被大王擒获,汉王与儿子女儿同车逃亡,几次推坠二子而不顾。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汉王是志在天下,无以为亲。也就是一门心思在于夺取天下,丝毫不将亲情放在心上。对汉王这样的人,大王以父母、妻子为人质要挟,怕是得不到任何益处的。而汉王呢,他数次派遣使者前来,并不是真的想要得到太公,而是想要以此置大王于无德无义的绝境,以此为口实纠结诸侯各国共同攻击大王。”
项王怒气稍息,徐徐问道:“果真如此?”
侯生答道:“在下请大王回想,大王分封汉王于巴蜀汉中,汉王若无其事一般;到了南郑,就高调指斥大王的罪恶,宣称大王‘负怀王之约背信天下,将先攻入关中的我贬徙到荒僻之地’。义帝遇难于江上,汉王宛若不知道一样;到了东进扩张时,就高调指斥大王的罪恶,宣称大王‘弑君而背信天下,愿与各国共举兵’。大王扬言欲烹煮太公,汉王也宛若无事一般;他是故技重演,打算等到太公一死,马上传檄天下,宣称大王的罪恶‘杀吾父,无情无义,请与天下共讨之’。
“因此之故,臣下以为大王应当避开汉王设置的陷阱,释放太公等人质而积极参与和议。如此一来,汉王君臣理屈语塞,内逼于亲,外逼于名,必定不敢再失信攻楚而构祸于天下。如此一来,大王理直气壮,内有施仁义之情,外有和天下之义,于是遣使布告诸侯,‘天下苦于楚汉相争久矣,致使苍生苦难,民不聊生。汉国的土地,寡人毫无野心,汉国的财富,寡人毫无贪求,寡人曾经与汉王约为兄弟,如今眷念旧情归还他的亲人,以此晓示天下,寡人为了黎民休养,百姓生息,愿意划界休战,化刀剑为玉帛,和平久安。’”
项王听得入神,点头说道:“好,我听先生的。请先生回去告知汉王,订约罢兵,寡人归还彭城以后,再送还太公。”
侯生道:“这样怕不妥当。智者贵在迅速决定,勇者贵在坚决实行;迅速决定就不会错失良机,坚决实行就不会留下遗憾。王陵本是楚国的骁将,归附了刘邦。大王为了召回王陵,曾经拘留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楚营伏剑自杀,让天下哀伤她的死亡,传颂她的节义,促使王陵从此死心塌地跟随刘邦而无二心。如今太公久被拘留,苦苦望归,他听说使者来了又去,而大王始终没有释放的心意,难免抑郁纠结,一旦仿效王陵的母亲自杀引决,大王将会追悔不及啊。”
一直没有说话的项伯,此时插话道:“王陵的母亲自杀,我至今不安。太公年事已高,难免有三长两短,果真有事,于人不义,于国不祥,望大王考虑侯生的建议。”
侯生受到鼓励,进而说道:“如今大王粮食匮乏,将士疲敝,难以继续与坚守的汉军久久对峙。在下听说,韩信的大军,已经休整完毕,乘胜的劲旅,即将南下西进,到了那时候,大王即使想解甲东归,恐怕就很难了。在下希望大王抓住时机,顺势利用汉王求和的机会,马上释放太公,与汉王订立合约,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中分天下。大王引军东归,登坛祭祀天地祖宗,建东帝的名号,镇抚东方的诸侯,然后休养士卒,存贮粮食,等待天下的变化。汉王已经老了,也厌倦了征战,已经没有更多的欲求,一定会世世代代作西方的藩篱,侍奉楚国。”
话听到这里,项王心中的狐疑顿扫,大为高兴。当即决定接受侯生的建议,释放太公,与刘邦议和。于是项羽将侯生视为上等国宾礼遇款待,请出太公一道饮酒庆贺,足足宴饮了三天。
经过侯生的游说斡旋,项羽与刘邦定了合约。项羽遵照条约,送还了太公、吕雉等人质。当太公、吕雉等离开楚军大营走向汉军营垒时,两军将士都欢呼万岁。
喜出望外的刘邦,当即宣布封侯公为平国侯,他牵引侯公的手对群臣称赞道:“先生真是天下无双的辩士,言辞足以摇动君主,安定国家,所以赠予平国君的封号。”
侯公始终笑而不语。第二天,侯公隐匿不知去向,汉王送来的一切赏赐,原封未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