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当代的名人曾经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1]。考察刘邦的一生,可谓是累败累起。彭城之战,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然而,彭城之战后,也是他一生中最坚韧的崛起。
史书上说,“至彭城,汉兵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2]意思是说,汉军兵败彭城,到了下邑这个地方,刘邦下马靠着马鞍发问道:“我愿意拿出关东地区作为灭楚的酬劳,天下英雄中,谁人可以一同成此大业?”
秦的下邑县在今天的安徽省砀山县,地处彭城西、丰邑南,距离彭城不到二百里。当时,吕后的哥哥吕泽统领一支汉军部队驻守在下邑,坚守待命,没有被混乱的战事席卷,刘邦一行逃到这里,方才缓下一口气来。不能不使人惊异称奇的是,刚刚丧失了数十万大军,借助于沙尘暴死里逃生到这里的刘邦,毫无沮丧失望、悲伤悔恨之情,他的心思,竟然都在如何重整旗鼓、改变战略打败项羽之上,不愧为心理素质坚强的天才领袖。类似的历史人物,类似的人生经历,我想到赤壁之战中惨败的曹孟德,当年被迫万里长征的毛泽东。这些历史伟人,都是在苦难的磨炼中,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韧,他们对于权力的执著和对于最终胜利的自信,都可谓是超凡出众。
刘邦在下邑踞鞍而问时,张良就在身旁。经过彭城之战,他看出刘邦军事能力的极限,认识到依靠刘邦一己之力是无法战胜项羽的苦涩事实,他对刘邦冷藏韩信的用心和后果更是心知肚明,只是不便明言而已。如今刘邦能够自我反省,有意共分天下,重新用人,他自然是感铭称幸,当即进言道:“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枭将,现在与项王之间有嫌猜;魏将彭越,与田荣一起反楚,骁勇善战,这两个人可以迅速联络起用。大王的部下,唯有韩信可以单独委以大事,独当一面。如果大王有意,能够捐让关东地区获得三人的助力,项羽就可以被击破。”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联合英布和彭越,如何放手使用韩信的事情。
韩信、英布和彭越,史称“灭楚三杰”,五年楚汉战争,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正是由于得到了这三位英雄的助力。彭城之战时,韩信是刘邦的部下,被刘邦留在关中对付固守孤城废丘的章邯。彭越是刘邦的友军,兵败后渡过黄河,撤退到河上地区蛰伏休整,对于如何起用他们,当不在话下。唯有英布,他是项羽多年器重的爱将,说动他背楚归汉,恐怕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
在下邑稍作休整后,刘邦一行继续向西撤退,抵达虞县(今河南虞城县北)时,心事重重的刘邦失态爆发,突然指斥左右近臣说道:“就你们这帮人,怎么可以谋划天下大事?”左右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刘邦在想什么。谒者随何不解地问道:“不知道大王话中的意思何在?”刘邦依然在沉思中,像是自言自语,也像是回答随何的问话说:“谁能为我出使九江,让英布出兵叛楚,拖住项羽滞留数月,我取天下的安排就可以万全了。”(www.xing528.com)
随何当即回答说:“臣下愿意前往。”
刘邦将信将疑,打量了半天,最终接受了随何的自荐,让他组建了一支二十余人的使团前往九江国。
送走了随何使团以后,刘邦继续收集被打散了的残部,且战且退,一路西去撤退到荥阳,得到由关中领军前来支援的韩信的帮助,停止了败退,稳住了阵脚。
前面已经说过,刘邦统领诸国联军东进攻楚的时候,萧何与韩信留守关中,萧何负责兵员粮草征发等一切后勤事务,韩信负责围困固守废丘的章邯。得到东征军大败的消息后,萧何下达紧急动员令,征调关中所有能够从军的青壮年编入军队,调集关中的粮食物资,一同送往荥阳。韩信将围困废丘的事情作了妥善的安排后,统领关中军出关,前往荥阳增援刘邦。
得到萧何的后勤支持和韩信的军事增援后,刘邦军势大振,在豫东的敖仓(今河南荥阳东北)—荥阳(今河南荥阳)—索亭(今河南荥阳)—京县(今河南荥阳南)一线构筑起坚固的防线,终于将追击而来的项羽军阻截在防线之外。在韩信的指挥之下,稳住阵脚的汉军主动出击,在索亭和京县一带击败楚军,重挫了楚军西进的锋芒。楚汉两军,拉锯交战于荥阳一带。楚汉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从时间上看,从汉二年六月刘邦退守荥阳开始,直到汉四年九月楚汉和议为止,持续了两年零三个月。从空间上看,分为南、北、中三个战场。南部战场在江淮地区,以九江王英布归汉攻楚为中心,大致持续了半年(汉三年五月到十一月),战事虽然以英布兵败告终,却牵制了楚军的西进。北部战场在黄河以北,以韩信进攻魏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为中心,全线告捷,最终扭转了楚汉战争胜败的走向。中部战场在荥阳地区,刘邦和项羽长期在此拉锯对峙,楚军一直占有战略进攻的优势。为了更清楚地再现这一段纷纭复杂的历史,我先叙述南部和北部的战事,从冷面杀手英布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