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1:锚杆(索)计算时,抗拔安全系数、水平刚度系数等参数取值不合理。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1.9条、第4.7.2条规定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8.2.2条、第8.2.3条、第8.2.4条、第8.2.6条关于锚杆抗拉、抗拔安全系数及水平刚度系数取值的规定。
【处理措施】土质基坑边坡处理措施如下:
①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时,锚杆抗拔安全系数分别不小于1.8、1.6、1.4。
②锚拉式支挡结构的弹性支点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1.9条规定计算弹性支点刚度系数。
岩质基坑边坡处理措施详见第23.4.2节边坡工程锚杆(索)挡墙问题45。
问题42:锚杆(索)的间距、倾角、第一锚点的位置不合理,自由段长度、锚固段长度、锚孔直径不满足构造要求。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5条、第4.7.8条、第4.7.9条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9.3.1条、第9.3.2条、第8.4.1条、第8.4.2条的关于锚杆构造设计要求的规定。
【处理措施】土质基坑边坡处理措施如下:
①锚杆间距过小会产生明显的群锚效应,因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8条第1款规定,锚杆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0 m,竖向间距不宜小于2.0 m。当锚杆间距小于1.50 m时,应根据群锚效应对锚杆的抗拔承载力进行折减或改变相邻锚杆的倾角或采用长短相间的锚索、错开锚固段。
②上覆土层厚度太小,锚杆位置的接触应力也相应较小,锚杆锚固段与土层的黏结强度也会降低;同时土层厚度太小会导致锚杆注浆时注浆体从地表溢出。因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8条第2款规定,第一排锚杆的锚固段的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 m,并且应与坡顶的地下管网等错开。
③理论上锚杆倾角越小、支护结构受力越好,但锚杆水平倾角太小会造成施工困难、影响锚杆的注浆效果;锚杆倾角过大会造成锚杆水平向承载力减小、竖向荷载增大,增加支护成本。因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8条第3款规定,锚杆的倾角宜采用10°~25°,且不应大于45°。(www.xing528.com)
④锚杆的自由段长度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5条要求进行计算,不应小于5.0 m,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土层不小于1.50 m。锚杆的锚固段长度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4条要求进行计算,且土层中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6.0 m。
岩质基坑边坡处理措施详见第23.4.2节边坡工程锚杆(索)挡墙问题47。
问题43:设计总说明中未明确锚杆(索)杆体钢筋的材质、灌浆材料的性能指标、锚具及其他附属构件的选型要求。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9条、第4.8.4条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8.3.1~8.3.7条关于锚杆原材料及构造要求的规定。
【处理措施】详见第23.4.2节边坡工程锚杆(索)挡墙问题49。
问题44:设计总说明中未明确锚杆挡墙逆作法施工的分级开挖高度、锚孔的定位偏差和钻孔深度、预应力锚杆(索)张拉流程和张拉锁定值、锚杆(索)的基本试验要求和验收要求。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8.5条、第4.8.7条、第4.8.8条、第8.1.1条、第8.1.3条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8.1.6条、第8.5.2条、第8.5.6条、附录C关于施工方法、构造设计、验收要求的规定。
【处理措施】详见第23.4.2节边坡工程锚杆(索)挡墙问题50。
问题45:锚杆锚固段位于填土层、黏性土层、淤泥质土层时,未考虑土的蠕变锚杆预应力损失和极限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4条关于蠕变试验确定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规定。
【处理措施】锚杆锚固段位于填土层、黏性土层、淤泥质土层时,应考虑土体的蠕变对锚杆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并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附录A.3的要求,选取不小于3根锚杆进行蠕变试验,以确定蠕变率及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