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隧道洞门规范及设计措施

隧道洞门规范及设计措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9.1典型洞门效果图问题16:隧道洞口桩号、明暗挖分界里程设置未综合考虑洞口环境、边仰坡高度、隧道埋深、用地等因素,洞口桩号及明暗挖分界里程设置不合理。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第4.2.4条、第7.2.1条关于隧道洞门位置的规定。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第7.1.2条、第7.2.2条及《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第5.1.1条关于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稳定性分析的规定。

隧道洞门规范及设计措施

问题15:隧道洞门型式未综合考虑地质、地形、环境文化等因素进行选择。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7.3.1条关于隧道洞门工程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洞门形式应结合地形、地质、环境、文化等因素进行选择。城市隧道常用洞门型式有端墙式、削竹式、直切式、结合洞外U形槽及减光建筑的混合式,如图19.1所示。一般应优先选择削竹式洞门。削竹式洞门适用于洞口周围较为平缓、山体稳定的地形;端墙式洞门适用于地形较为陡峭、偏压较大或横断面地形复杂的洞口;位于城镇、风景区附近的隧道,行人及旅游者众多,洞门设计尚需考虑当地文化、风俗等因素,结合洞口景观进行设计。

图19.1 典型洞门效果图

问题16:隧道洞口桩号、明暗挖分界里程设置未综合考虑洞口环境、边仰坡高度、隧道埋深、用地等因素,洞口桩号及明暗挖分界里程设置不合理。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4.2.4条、第7.2.1条关于隧道洞门位置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合理选择洞口桩号,避免在洞口形成高边、仰坡。在确定洞口桩号时,尚应考虑洞口周边环境、地质条件、洞口用地等问题。城市环境中一般情况下应坚持暗挖优先,减少大明挖,减小对城市环境、地面交通及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若地质条件较差,施工成洞困难,或既有建(构)筑物保护困难时,可适当加大明挖施工范围,并做好明挖基坑(边坡)围护设计。同时,为节约宝贵城市用地,可采用明挖暗埋、接长明洞、设置架空地下结构等,有效利用洞顶空间和地下空间。

问题17:隧道洞门端墙厚度、高度及造型等未根据地形、地质、环境及文化等因素进行设计。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第11.2.2条、第11.2.4条,《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C 3370.1—2018)第7.3.3条、第7.3.4条关于隧道洞门尺寸、构造规定、抗震等的规定。(www.xing528.com)

【处理措施】隧道洞门端墙厚度、高度及造型等应根据地形、地质、环境及文化等因素,并考虑抗震进行设计。通过如尽量减小端墙高度,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强端墙与隧道结构连接等措施(图19.2),保证洞门的强度、稳定性和抗震性,并具有美观、实用的社会价值。

图19.2 洞门端墙与隧道衬砌结构连接大样(单位:cm)

问题18:针对隧道洞口(基坑)存在超限高边坡、仰坡等问题,未进行专项安全论证。

【原因分析】违反住建部〔2018〕37号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及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关于高切坡、深基坑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进出口及采取明挖法施工的隧道存在超限的高边、仰坡时,应根据上述规定做专项安全论证。专项安全论证应按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并应分别在主体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之前开展。

问题19:隧道洞口缺少边仰坡稳定性评价,针对危岩、滑坡、偏压等不良地质条件,未进行稳定性评价及计算分析。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C 3370.1—2018)第7.1.2条、第7.2.2条及《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版)第5.1.1条关于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稳定性分析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洞口边仰坡应进行稳定性评价,若洞口还存在危岩、滑坡、偏压等不良地质条件,尚应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以及计算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