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7:隧道平、纵线形组合,未充分考虑线形协调、视觉舒顺、视线诱导、路面排水等因素,隧道纵坡未充分结合两端接线、地质、排水、周边建(构)筑物等条件进行设置。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5.2.1条、第5.2.2条,《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第13.3.5条第3款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4.3.1条、第4.3.3条、第4.3.4条关于隧道平、纵线形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平纵设计中,应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并考虑行车舒适性、视线诱导、路面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隧道的平纵线形。
从有利于通风、行车舒适性、视线诱导来说,隧道平面线应采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不宜采用S形曲线;采用曲线隧道时,不宜采用设超高的平曲线,且不应采用需加宽断面的平曲线。隧道平面设计需从展线、施工安全、工程造价等方面同时考虑左右线隧道间的合理间距。
隧道纵面线形应以行车安全、排水、通风、防灾为基础,并根据施工期间排水、出渣、材料运输等要求确定。隧道内纵坡一般宜采用单向坡,地下水较发育的特长、长隧道可采用双向坡;隧道内尽量设置缓坡,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富水隧道不小于0.5%。考虑到城市隧道的特殊性,其最大纵坡可按《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相关要求控制:设计速度大于等于50 km/h的极限纵坡限制值不宜超过5%;考虑到地下道路的建设需求,在满足行车安全等前提下,对于设计速度小于等于40 km/h的最大纵坡可进一步增大;当设计中需要考虑增大1%的纵坡时,在最大纵坡的经济技术论证中,应根据道路类型、等级、地下道路长度,并考虑所在区域的气候海拔、主要车辆类型和交通流组成、地下道路的运营安全水平、安全设施配置标准等因素,进行论证比选。对于100 m以下的隧道,纵坡可与隧道外路线纵坡一致。
问题8:隧道洞口路线未按洞内外3秒设计行车速度行驶长度范围平曲线线形一致的原则进行设计。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第13.3.5条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4.3.6条关于隧道洞内外各3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面线形应一致的规定。
【处理措施】由于隧道洞口内外光线的急剧变化以及行车环境的改变,隧道进出口是事故的多发地段。因此,要求隧道洞内外一定距离保持平、纵、横均衡协调。隧道平面线形设计中,隧道洞内外各3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面线形应一致,以保证驾驶员进出洞的行车安全。
问题9:隧道地质平、纵面图中,未体现出重要的地质信息,或者未对地质情况进行归纳、精简和提炼。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3.2.1条关于基础资料的规定;违反《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版)第5.1.2条第1款、第2款关于隧道图表中平面图、纵断面图应包含的信息深度的规定。
【处理措施】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中应示出地形、地物(含地下建筑)、导线点、坐标网格、指北针、路线线形及曲线要素;示出地层岩性、产状、地层界线、地质构造及其产状等;标出钻孔、坑、槽探和物探测线等位置及编号;绘出路线测设中线、隧道平面布置(包括视图范围的比较),洞口、横通道、紧急停车带位置,斜井、竖井、辅助通道布置等。
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示出地面线、土石分界线;示出剖面位置处主要建(构)筑物及其基础或投影;示出钻孔柱状图示、钻孔位置、分层标高,地层岩性、构造带、结构面及地层界面线,溶洞、采空区可能出现的区域;示出隧道纵断面布置,进出口位置、桩号、标高,斜井、竖井、横通道、紧急停车带位置和辅助通道接口位置和高程标尺等。
问题10:隧道平、纵面图中,未完整反映近接或下穿建(构)筑物的相关信息(如建筑结构类型、基础类型、间距),未体现相应的保护措施。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第13.3.1条第1款、《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3.2.1条关于隧道设计需要考虑与周边建(构)筑物及管线的关系的规定;违反《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版)第5.1.2条第1、2款关于隧道图表中平面图、纵断面图应包含的信息深度的规定。
【处理措施】在隧道工程地质平、纵面图中,应表达出周边重要的建(构)筑物信息,包括建(构)筑物规模、结构类型、基础类型、使用(健康)状态及其与隧道结构的位置关系;针对特殊节点,还应在平面图或纵断面图中明确相应的保护措施、施工方法、施工步序等。
问题11:针对双洞隧道,未考虑左右洞布置的合理性,未对布置型式(如分离式、小净距、连拱、大跨)从安全、经济和占地等方面进行比较。(www.xing528.com)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4.3.2条关于隧道左右洞净距的规定。
【处理措施】在隧道平面线形设计中,应从安全、经济和占地等方面比选论证,综合考虑左右洞间距,灵活采用分离式隧道、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等隧道型式。分离式隧道,结构设计简单,两洞施工相互干扰小,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但会造成洞外路线占地增加,展线困难;小净距隧道结构需做加强,左右需错开施工,工期较长,造价相对较高,但可减少占地,有利于展线;连拱隧道结构复杂、施工环节多、工期长、造价高,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建成后病害多且不易治理,因此只是在地形狭窄、布线困难或隧道进出口受大型构造物、建筑物限制的特殊地才考虑采用。通常在洞口一定段落采用小净距隧道或连拱隧道、洞身段采取分离式隧道布置的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问题12:隧道围岩分级未充分考虑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两者结合,分级结果偏于保守。
【原因分析】违反《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3.6.1条关于隧道围岩分级的规定。
【处理措施】在围岩分级中,除考虑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外(定量指标),还应考虑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定性指标)。围岩分级应按修正后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并结合岩体的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确定围岩分级。
问题13:车、人行横通道未根据隧道总体线位、地质条件、周边建(构)筑物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布置。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8.3.5条、第8.3.6条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4.5条、第12.4.8条关于隧道横通道设置的规定。
【处理措施】车、人行横通道位置、间距应根据隧道总体线位、地质条件、周边建构筑物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布置。应满足最大间距要求,并且尽量避开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尽量避开周边建筑影响较大、施工风险较大地段。
问题14:针对停车视距不足的小半径曲线,未对隧道进行加宽处理。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第5.3.1条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第6.6.1~6.6.6条关于视距的规定。
【处理措施】在隧道小半径曲线上,应根据进行停车视距验算,并满足表19.1关于停车视距要求。对于货车比例较大的地下道路,还应验算货车的停车视距,尤其是在下坡路段,货车的停车视距应满足表19.2关于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的要求。
表19.1 停车视距
表19.2 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