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56:道路布局未考虑绿化布置形式,造成绿化覆盖率与道路红线宽度不匹配。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第12.8.2条关于不同红线宽度道路应达到相应绿化覆盖率的规定。
【处理措施】道路平面设计阶段重视绿化覆盖率控制,按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第12.8.2条要求设计,在满足人车通行的前提下,增加中央分隔带、路侧绿带宽度,行道树宜植于路侧绿带中而避免采取种植池方式。
问题157:路侧绿化带大于8 m,设计均为植物配置,未设置休闲休憩场地。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第4.3.2条关于开放式绿地与路侧绿带宽度关系的规定。
【处理措施】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 m时,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绿化带中可增加休憩场地和休闲游步道设计,以满足周边功能需求。
问题158:绿化种植土未考虑植被类型、土壤条件等因素,导致施工阶段植物无法种植或不易成活。
【原因分析】违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第4.1节关于栽植基础的规定。
【处理措施】设计前期充分踏勘现场,分析绿地土壤情况和植物生长环境。园林绿化栽植基础严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绿化栽植土壤有效土层下不得有不透水层。绿化栽植土壤有效土层厚度应符合表17.12的规定。
表17.12 绿化栽植土壤有效土层厚度(CJJ 82—2012表4.1.1)
问题159:立交桥环境空间植物选择未考虑其成活条件及自身生长需求。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第3.3.1条关于道路绿化种类选择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规定。
【处理措施】设计前期充分踏勘现场,分析绿地土壤情况和植物生长环境。立交周边宜形成多种环境空间,故植物搭配应充分考虑生长习性,选择时应适地、适树。桥下空间应以耐阴或耐半阴植物为主,立交中心场地若无乔木配置,灌木可以喜阳植物为主,乔木下层灌木以耐半阴或耐阴植物为主。
耐阴的常用灌木种类主要有:八角金盘(为立交桥下最常选择的植物种类)、十大功劳、洒金桃叶珊瑚等;耐阴的常用草本种类主要有:麦冬、肾蕨、沿阶草、一叶兰等。
问题160:乔木种植与地下管线冲突,栽植空间不足。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第6章关于道路绿化与管线距离关系的规定。
【处理措施】项目前期应收集市政管线等设施相关资料,设计时依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第6章道路绿化与有关设施的规定,使植物设计在水平和竖向上均能保证植物与各种设施有足够的距离。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17.13的规定,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17.14的规定。
表17.13 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CJJ 75—97表6.1.2)
(www.xing528.com)
表17.14 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CJJ 75—97表6.2.1)
注:当遇到特殊情况不能达到表中规定时,参照规范中的6.2.2执行。
问题161:立交及道路端头绿化未充分保证行车视距安全。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第4.1.4条关于绿化带端头应采用通透式配置的规定和第4.2.4条关于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的规定。
【处理措施】在行车安全视距范围内,减少乔木配置,取消大灌木等遮挡视线的植物配置方式,采用低矮灌木造景,整体采用通透式植物配置方式,见图17.10。
图17.10 道路端头通透式配置示意图
问题162:在符合功能要求的情况下,行道树种植池1.5 m以上未采用绿化覆盖。
【原因分析】绿化设计对周边环境、景观功能定位分析不透彻,未能把握景观效果的营造需求。
【处理措施】采用耐修剪、整形效果好的灌木绿篱进行覆盖,或采用其他符合周边功能定位要求的绿化方式覆盖。最常选择的植物有金叶女贞、金森女贞、小叶女贞、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等。
问题163:坡面绿化未考虑挂网等工程措施,令植物不能攀援生长,导致整体绿化效果较差。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第4.3.4条关于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攀援植物的规定。
【处理措施】爬山虎自身可吸附攀爬,油麻藤等其他藤本类植物则需要借助挂网类媒介进行攀爬,根据造价及具体环境要求选择植物后,再确定是否需要挂网,见图17.11和图17.12。
图17.11 爬山虎自我攀爬效果
图17.12 油麻藤挂网覆盖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