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体处理项目区规划设计研究与气候变化的应对

水体处理项目区规划设计研究与气候变化的应对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具体规划措施1.水体处理项目区中现存的大量水体形成了一个相当灵活的系统。该项目规划亮点同样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气候变化。本项目位于城北新区,规划目标是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营建环境友好型住区。这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绿地形态、景观异质性以及地表粗糙度来减轻“热岛效应”,从而降低人工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设计首先从重庆的地貌形态、气候因素、植被、工程措施、风俗文化等要素入手

水体处理项目区规划设计研究与气候变化的应对

(一)总体概念性规划

1.将景观作为核心的新开发

现有的梯田景观可以转变为这一新开发区中极具吸引力的核心。这里存在着一条潜在的南北向“蓝绿轴线”,中央由弯曲的陡坡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山谷,从而具备了特殊的自然吸引力。通过利用现有的山坡、梯田和水系,可以建立与场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和自然品质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土地平整工程,同时节省成本。

城市规划的调整和进一步深入中,应当注意以下有关景观的事项:充分并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山坡和梯田,利用并突出地面高差,尤其要充分发挥该区域中弯曲陡坡的优势;利用南北向的绿色廊道来连接场地的高低两部分,使公园面积最大化,与南边的大湖保持开放性关系;保持并改变绿色梯田和山坡的多样性,有助于给该居住区带来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保持并促进动植物多样性。

2.概念性意见:在景观中居住

更好地通过强调和突出来利用景观的不同品质。例如:通过在高处布置高层建筑而在低处布置较低建筑来突出高差。

努力实现建筑的多元化,而非将现有景观视为一个巨大的缺少梯度和多样性的层面来布置建筑。将不同的建筑类型组织和分配到具体的位置上。

努力实现水上和水中居住、坡上和坡顶居住、水花园居住和风景式居住相互间的积极作用。

(二)具体规划措施

1.水体处理

项目区中现存的大量水体形成了一个相当灵活的系统。如果大量水体可利用的话,则能将其导向多个地方并保留在该区域中。如果该区域转变为市区,可对这些水体进行调整,但不能缩小或移除。如果将它们保留,该地区的恢复力则能保持较高水平。这些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汇集大量的水并长期地保留于项目区之中,从而在干燥的夏季派上用场-水体同样也能减轻因该区域的城市化和炎热天气的增多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

基于自然水系,提出了技术性建议。这些技术特性被移植到了该场地的一个整合水系中。针对不同的水质而推出了有细微差异的处理措施。建筑和道路雨水经预处理后排放到水池中,洗涤用水经预处理后也排放到水池中。而厨房厕所和洗衣房废水则直接排放到下排污系统中。最终,植被和地表水被保留下来而成为一个平衡的水生生态系统

2.自然通风

夏季,场地将变得温暖而湿润,炎热天数也将增多。此地一旦城市化城市热岛效应则会增强。最自然的降温和通风办法则是在该区域创造自然风和空气流动,这可以通过建筑布局或墙体绿化来实现(建筑间可产生更强的自然风,而这能促使空气流通)。

常风向为西北风,在场地的这一例布置高层建筑将会给场地北部带来更强的通风。在场地(刚好位于最陡山坡的坡顶边缘)边缘布置建筑则会给该区域的较低部分带来同样的效果。如果场地边缘布置了一条绿带,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并增加了空气湿度。如果将高层建筑布置于底部台地上,则能给该场地最湿润的部分带来一股凉爽的微风。采用这种自然通风办法不会增加能耗却能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为改善自然通风而进行的建筑布局同样也会增加景观的可读性。这一做法的结果则是最高的建筑位于场地的最高位置而较低的建筑位于场地的最低部分,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居住环境:水上和水中、坡上和坡顶、水花园和风景视野。

3.生物多样性(www.xing528.com)

为了防止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要任务是解决干旱,因此,生态质量和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水分不够则生态质量将大打折扣。基于目前的景观,这里确定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1)平衡的水生生态系统。清洁水为平原地区的鱼类和水生植物提供足够的空气和水源。

(2)山坡生态系统。这些斜坡布置于住宅区和建筑中间,拥有水池的类似于公园的花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并能为居民所使用。

(3)陡坡生态系统。在陡坡上水流以瀑布的形式飞流直下,坡上长满草和苔藓植物,湿润又清新的环境能够吸引特定的鸟类、爬行动物以及昆虫

(4)立面生态系统。墙体绿化为亚热带鸟类和昆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4.各要素的布局方式及位置

水体、生态要素以及绿化带和建筑群相互联系,并基于场地现状所呈现的差异而布局,阶梯和斜坡决定了创造水流、自然通风或生态多样性的可能性。等高线的紧密程度反映了斜坡陡度的四种类型(平坦、缓坡、较陡和极陡),而斜坡则引导了水系。基于不同的坡型可以确定相应的水系类型:平坦地区的水静止不动,只有当水流充沛或将堤坝打开时,水才会流向周边较低地区。2类和3类斜坡中的水缓缓流淌,而最陡斜坡上的水流如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每一种坡型都拥有其自身特有的水系。

(三)规划模型

1.两种基本模型

基于景观和水系能建立不同的规划模型。第一种模型将建筑基地保留在溪流和水体旁边,建筑被绿色植被所环绕,这些植被被规划于水体的边缘。第二种模型将建筑区与水系结合在一起,建筑被布置于水系上和水系间,两种模型都能反映并预测降水、自然条件和升温在将来的变化。

这两种模型不是为了创造一种设计,而是作为一个途径,在其中可以探索和利用自然景观的不同可能性。

2.整合模型

模型与概念被整合到了场地的整体构想中。建设区被规划于自然水体结构之间,居住区位于斜坡之上,而高层建筑被规划在平原上,两条车行道将各建设区连接起来:其中一条穿过较高的北部地区,而另一条则通往较低的南部地区之中。主要的福利设施被布置在该区中央并与一条绿带结合在一起,而绿带则为较低地区提供自然通风。场地能够将尽可能多的水保留在错综复杂的水系之中,而斜坡的差异则能被用于创造多种生态类型。自然通风、生态空间以及水体都能对该地区产生降温效果。这样,预计的干旱和炎热天数的增多便通过综合方式得以解决。

该项目规划亮点同样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气候变化。重庆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因其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的特殊性,形成了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布局和空间形态。这里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具有温暖湿润的区域气候特点,受地形影响,形成了南北风向、温润多雾的微气候特点。本项目位于城北新区,规划目标是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营建环境友好型住区。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城市绿地对温度的调节,以及不同建筑环境对地表和空气温度关系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绿地形态、景观异质性以及地表粗糙度来减轻“热岛效应”,从而降低人工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设计首先从重庆的地貌形态、气候因素、植被、工程措施、风俗文化等要素入手进行分析,注重坡地的功能空间组织和视线的控制,推敲坡地生态环境的营造以及对环境审美的追求,最终融合为理想的山地城市坡地景观设计秩序。

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置空间,充分利用环境中地形及空间属性,处理好坡地环境和项目的关系,这种环境秩序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循环的环境系统,在满足活动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蕴涵了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塑造了不可复制的城市性格和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