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分析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应以充分的分析为基础。任何场地都不是空白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更,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属性的空间,并与周边环境紧密联系。因此,不能孤立地站在待开发、待整合的场地上进行分析,而是应当以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对现有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位于城市与乡村交错地带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基础分析,所需要分析的内容更加综合与复杂。总体说来,可以从区域尺度层面、场地内部层面以及历史层面来分析。
1.区域尺度分析
城市边缘区与城市及其城市化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破裂。在区域尺度下进行分析,能够从一个宽广且动态的角度来更好地把握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发展的脉络。
(1)区位地理。在进行区域尺度的分析时,首先要研究城市边缘区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了解城市边缘区与城市的关系,周边的限制因素(海洋、山体、沙漠等),以及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位置和承担的角色。这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功能定位、形态塑造以及产业调整等方面有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
(2)城市化程度。通过对城市发展政策、目前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分析,了解目的城市发展方向及现有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程度,从而合理地对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趋势预测。对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边缘区,其绿色空间比较破碎,绿色空间的整体构架比较困难,因此在未来规划时,要更多地考虑对现有绿色空间的整合以及核心空间的构建,为之后有可能发生的用地性质转变(城市边缘区转化为核心区)提供更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化程度较弱的边缘区,要合理地对其现有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与保护,优先构建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在保证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为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发展空间。
(3)气候要素。不同的气候条件能够适应不同的动植物的生长,对区域的气候条件方面的资料收集,能够为之后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内部景观塑造提供物种选择的依据。
2.城市边缘区内部要素综合分析
(1)自然要素。城市边缘区内所拥有的自然要素是构成其独特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基本骨架,如山体、水系、绿地等。它们同时也联系着多种生态要素,拥有宝贵的生境,如湿地生境、山林生境等,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此外,城市边缘区的植被空间多为长期自然演替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形成本土植被资源库,具有良好的植被基础。
为了保证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就要对其内部的自然要素进行充分分析。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构建绿色空间,并尽量避免由人类的建设活动引起的对场地自然要素的干扰和破坏,维护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稳定。
(2)建成区景观。现有建成区的建筑及景观代表了城市边缘区的风貌和整体的文化氛围。在进行绿色空间塑造时,对现有建成区的建筑布局及景观现状进行了解,可以为之后的绿色空间创造提供参考。新建的绿色空间可以借鉴现有建成区的特色,融入相似的符号语言,最终形成统一协调的空间系统。
(3)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记录人类活动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地域内,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一种景观类型,它由有形的物质空间载体和无形的文化价值体系共同构成。
城市边缘区内有许多原始的地域文化的体现,如传统的村落、地域性的宗教文化设施、传统文娱活动等。在进行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时,应充分重视历史的积淀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体现,可以把这些积极的信息进行挖掘和提炼,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实体营造中。
(二)建立生态评估体系
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内部要素进行生态评估,是生态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生态评估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内部景观生态的格局和过程、分析人类对于绿色空间内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将用地进行分级,用来指导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合理规划,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1.景观生态评估体系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评估体系立足于景观生态特征、人地作用特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从以下几点对城市边缘区景观进行生态评估:
(1)原生度。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边缘区内的自然环境景观被开发利用为农业用地、人工林地、牧场地、人工水库以及旅游休闲用地。原生度是景观环境在自然度逐步降低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原始生境、生态系统的保留程度,其关注的是景观非人工化程度。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中自然景观斑块所占的比例;在自然景观斑块中,人工植被所占的比例;在绿色空间格局中,人工景观斑块与自然景观斑块相间分布比率。原生度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生态格局变化。
(2)相容度。景观环境具有容量特征,在容量限度以内的行为具有相容与冲突的恒定特征,而超越容量的行为则会破坏景观平衡,使环境退化。相容度评价的关键是要以行为的可能性评估为基础,对每一种景观类型所能够接受的行为进行选择,这种行为既要有良好的景观保护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行为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破坏性以及行为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建设性三方面进行评定。
(3)敏感度。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敏感度包含生态敏感度与视觉敏感度。生态敏感度因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内的景观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由景观生态群落特征、群落稳定性来决定。若绿色空间对外界的扰动所出现的敏感度越低,则代表其稳定性越高。视觉敏感度评价的从感知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绿色空间在感知者视觉感受中的不同,提高其视觉的敏感度。评价的指标包括廊道曲度、曲率;可视程度与可视概率;重要节点的分布数量、特征;色彩对比度、奇特性、创新性等。
(4)连通度与可达度。连通度是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网络与生物可达途径的重要基础,它是对绿色空间内结构单元之间连续性的度量,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连接的指标。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可达度评价是在区域尺度下,绿色空间特征的客观恒定。由于内部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地形特征导致空间距离的复杂性、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以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距离等,都能够影响到可达度的判定。一般说来,在进行可达度的评价时,评价其客观因素,评价指标包括地形、坡度、准入程度、植被覆盖度、穿越度、路况等。
2.景观分级(www.xing528.com)
(1)景观保护层级。对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价值、生态学意义和人类自然文化遗产价值较高的空间进行保存和保护,如水源地、城市周边山林生态系统、野生地域、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划定该类区域为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特殊保护地域。在其中严格限定产业发展与规模,最大幅度降低人类对该保护区景观的扰动,实施特殊的发展策略。
(2)生态恢复和补偿层级。针对城市边缘区生态性敏感度高的、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如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栖息地、矿山开采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水库淹没地、矿渣堆积地等,即刻终止破坏行为,并以原有景观特征为背景,对破坏区域进行科学的生态恢复与生态补偿。人为的生态恢复是对自然恢复过程的加速,通过人工方式直接建造复杂生态系统,辅助自然景观的恢复。
(3)适度开发层级。对于具有良好自然资源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可进行适度开发,如开发风景名胜区、国家和地方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将用地性质进行转换,一方面可以避免城市的侵蚀,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在开发过程中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确定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开发的游憩强度和规范游憩行为。
(三)构建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形态
面对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形态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发挥景观和生态方面的最大效益。在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基础分析和评估分级后,本节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形态构建的内容。
内容包含三个方面:首先,重整边缘区绿色空间内现有资源的布局,通过连接和整合各个生态要素,包括绿地、水体、交通、文化景观等方面,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网络;其次,强调了空间的曲度形式,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通过生态廊道的形式,与城市内部绿色空间相联系,将自然引入城市;最后,强调创建具有弹性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发展框架,为城市发展预留更多的弹性空间。
1.重整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布局,在城市边缘区内形成复合生态网络
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不同的空间构型和格局,有不同的生态功能,而同样的格局和构型,景观元素的属性不同,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也将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空间格局本质的问题。合理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就是规划一种景观生态格局,使其在有限的土地上,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又能够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城市边缘区的开发建设,既要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又要保证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这需要利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通过重整布局,建立一个高效复合的生态网络。这个生态网络是由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内的各种类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各种生态节点,诸如森林、草地、河流、山脊线、公园等纵横交错,形成的生物种群间互利共生的网络,也可以理解为由不同的斑块廊道基质系统纵横交错而形成的网状系统。它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形态构建时,以大面积的自然区域作为生态背景、保护已经存在的城市及边缘区的绿色单元、恢复受损的自然系统、将各个景观与斑块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以缓解空间的破碎性、连通自然生态斑块和人类活动斑块。这样不仅能够调节局地气候,疏通资源循环,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地阻止城市无序扩张,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此外,在建设过程中,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本身的历史与文化出发,建设包含地域特色的环境景观。
总体说来,从区域尺度来看,城市边缘区内的三种土地模式是其绿色空间生态网络形成所不可或缺的空间元素:现有大尺度的生态斑块(连续的自然资源,如山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廊道(如河流、道路、防护林带)、生态基质(分散的绿地、住区绿地、产业区绿地。而在边缘区构建复合生态网络,就需要绝对保护现有大尺度生态斑块、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基质系统、保育和复育被破坏的边界空间、提高各斑块的边界长度,形成一个细致纹理的多样化地区。
2.与城市绿色空间衔接,将自然引入城市
(1)边缘效应论。边缘效应在生态学中的定义是指“由于交错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邢忠在自然生态学中定义的基础上,将城市地域中的边缘效应定义为,异质地域间交界的公共边缘区处,由于生态因子的互补性汇聚,或地域属性的非线性相互协同作用,产生超于各地域组分单独功能叠加之和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赋予边缘区、相邻腹地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生态效益的现象。
边缘效应有正负和强弱之分,好的空间格局,适宜的资源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会使边缘效应向正方向发展;否则,两者都会被破坏,或者单个受益。因此发掘和有意识创造最大的边缘正效应,抑制、削弱边缘负效应危害,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师的职责。
(2)将自然引入城市。由边缘效应理论与空间曲度形式的验证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生态性,就应在规划阶段设计有曲度的自然边界,增加建设用地与绿色空间的接触面积。如果将这个原理应用在更广的尺度上,即在区域规划中,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形成的生态廊道渗透到城市内部,与城市绿色空间连接,并增加其自然曲度形式,就能够将来自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自然能量输入城市,提升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利用边缘效应的层次性、渗透性加长有效接触边缘,对空间内的水系进行生态整理与疏导,保留其自然形态,贯穿各个功能区;对山体绿地进行保护和利用,构建绿色网络,渗透到各功能区,与城市绿色空间相连接,最终塑造出山、水、城相互呼应的生态景观格局。在规划时应当注意,绿色空间的引入不应该只是为了连续形式而生硬连接,而应该为城市生活提供更富有活力的场所。
3.构建弹性发展框架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人们惯用的行事风格是所谓的命令和控制的方式,就是通过控制或支配一个系统的某些方面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使人们相信,我们能够让一个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可持续的最佳状态。然而,自然界并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划运行,生态系统内部结构错综复杂,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能够不断调整和自我适应。虽然我们能够让系统的某些部分保持一定状态,却无法掌控整个系统。人类善于在短期内优化利用资源,却不善于在较长的实践跨度内进行经营。要想做到后者,需要有系统的思考能力,弹性思维正是一种系统思维,能够应对这种长期的不稳定变化。
(四)构建生态产业
产业系统被视为生态系统的一种,也可以用物质、能量、信息和流动与分布来了解,因为人类整个产业系统所需的资源是来自生物圈,两者无法分割。与自然系统相比较,产业系统中物质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已然失去平衡,需要透过各种政策与技术的手段来改变这个失衡的关系。城市边缘区内有着大量的农林产业,一些工业园区也选择建立在边缘区内,近些年的城市边缘区旅游产业也逐渐兴起,这些产业对城市边缘区环境及发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建设,对其进行良性的引导。例如开展特色的绿色产业、文化产业以及休闲产业,将生态与经济整合,对提升边缘区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